以城市群建设提升中心城市在东北振兴中贡献度的思考

2024-10-02 00:00:00李方喜张文烨
辽宁经济 2024年7期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建设哈长沈大城市群对提升中心城市在东北振兴中的贡献度的策略。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城市群建设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接着,提出整合哈长沈大城市群的具体思路与举措。最后,针对如何提升城市群在东北振兴中的贡献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整合壮大城市群,可以形成内在动力,提升发展能级,为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奠定基础,同时也是维护国家安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向北开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中心城市;城市群;东北振兴;经济贡献度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沈阳在东北振兴中的贡献度研究”(项目编号:N2324003-09)研究成果之一。

一、引言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板块,其经济发展曾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东北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和城市间协同发展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大中心城市间协同不足的问题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东北振兴中的引领作用。第一,四大城市在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虽然各城市都有自身的特色产业,但缺乏系统性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导致部分领域出现资源浪费和协同效应不明显的现象。第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与互联互通水平的有限。尽管近年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四大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仍需提升。铁路、公路和航空网络的覆盖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现有设施的通达性和运营效率还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求,限制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一体化进程。第三,政策协调与行政壁垒问题。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四大城市之间的协作尚不充分,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壁垒和地域保护主义现象。这种缺乏协调的政策环境阻碍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影响了整体发展效能的提升。因此,亟需通过加强城市群建设来提升一体化水平,借助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促进城市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发展,提升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整体振兴。

二、东北中心城市整合建设城市群的理论逻辑

(一)东北中心城市整合建设城市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

城市群作为一种区域发展的组织形式,能够在推动东北振兴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整合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但现有产业结构偏老,哈长沈大城市群建设有助于整合资源,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通过加强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培育新兴产业,可以为东北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第二,留住人才,促进人口聚集。东北地区近年来面临人口外流严重的问题,哈长沈大城市群通过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有助于留住人才,促进人口的聚集和留存,为东北振兴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第三,加速创新投入,培育新质生产力。哈长沈大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产业,提升东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第四,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一体化发展。东北地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哈长沈大城市群的协调规划有助于完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第五,促进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合作。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俄乌冲突和中国向北开放的背景下,哈长沈大城市群有助于形成一体化的对外开放体系,利用地缘优势,在对接东北亚过程中促进东北振兴。第六,承担国家安全责任,保障边疆稳定。东北地区肩负着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责任,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增强东北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支撑能力,有利于保障“五大安全”和边疆稳定。

(二)城市群建设的成功案例

1.国内外成功的城市群案例分析

(1)珠三角城市群通过改革开放和国际化战略,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深圳、广州、佛山等城市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协作和科技创新网络,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2)长三角城市群通过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内交通、产业和公共服务的协调水平,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在金融、科技、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3)东京湾城市群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产业分工体系,东京、横滨等城市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成为日本经济的核心区域。

(4)波士顿都市圈依托顶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世界领先的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推动了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对东北地区的借鉴意义

(1)交通网络建设。借鉴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验,东北地区应加快完善区域内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网络,提升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2)产业协同发展。学习东京湾和波士顿的经验,东北地区应推动各城市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和创新平台,提升区域内的产业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3)一体化发展战略。借鉴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战略,东北地区应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和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三)城市群内部协同机制

1.城市群内部分工与合作的机制

城市群内部分工与合作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各城市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功能定位,形成专业化分工和互补性的产业布局。例如,哈尔滨可以聚焦科技创新和教育,长春专注汽车制造和农业科技,沈阳致力于装备制造和物流,大连发展海洋经济和国际贸易。通过明确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2.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城市群内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是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各城市应建立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等共享机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共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平台,提升区域内的整体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群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整合哈长沈大城市群的思路举措

(一)构建统一的发展规划

1.制定哈长沈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

由中央政府牵头,地方政府参与,制定详细的《哈长沈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六个功能区。第一,经济一体化核心区。以“哈长沈大轴”统筹谋划区域经济布局核心区,整合优化要素资源,深入探索合作机制,提高整体带动能力,为东北经济一体化探索新路径。第二,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基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基地,构建东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三,创新驱动引领区。优化城市群科教资源,依靠“大院大所”雄厚实力,共建东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打造重点技术创新策源地。着眼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未来产业。第四,城市群与都市圈协同发展试验区。探索城市群和都市圈经济管理权限适度分离,建立跨行政区利益共享机制,鼓励以资本为纽带,共同出资、互相持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第五,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立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围绕哈长沈大轴线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增强城市群人口和人才集聚能力,促进城市群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提供示范。第六,体制机制突破先行区。率先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区域合作制度创新,完善城市群协调机制,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能通尽通,缩小内部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2.明确城市群各城市的功能定位

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地理位置,明确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在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哈尔滨可定位为科技创新和教育中心;长春作为汽车工业基地和农业科技中心;沈阳则是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中心;大连可以发挥其港口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和国际贸易。通过明确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二)强化交通网络建设

1.加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网络建设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气候严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区域内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网络,特别是要提升现有线路的通达性和服务水平。重点推进哈大高铁、长沈高铁等项目的升级和扩展,以更好地连接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四大中心城市。同时,优化城市内公共交通系统,注重冬季运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确保四季畅通。由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冬季交通的特殊要求,航空运输在连接国内外市场中起到重要作用。需要扩展和升级主要机场的设施,增加国内外航线,提升机场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促进四大城市与全国乃至全球的紧密联系。

2.提升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

通过建设和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打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重点解决城市之间交通衔接不畅的问题,缩短通勤和物流时间,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城际班车、高铁接驳公交、快速货运列车等,提升四大城市之间的交通便捷性和运输效率。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让居民可以在四大城市之间无缝切换公共交通工具,提升出行便利性。这不仅有助于日常通勤,也能促进旅游、商务等活动的顺畅进行,增强城市群的整体活力。

(三)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1.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鼓励四大城市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深度合作,形成紧密的产业协作网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产业联盟和跨区域合作项目,促进产业链企业的互动和协同,提升区域内产业竞争力。

2.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各城市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功能定位,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哈尔滨可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长春继续壮大汽车制造和农业科技;沈阳加强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大连则发展海洋经济和国际贸易。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竞争和协同发展,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四)推动创新合作

1.建设区域创新平台

在四大城市联合共建区域创新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孵化器、科技园区和研发中心等,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交流。通过创新平台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资源,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区域内的创新能力。

2.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建立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通过共享实验设备、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等,实现科技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增强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优化营商环境

1.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各城市应联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通过优化审批服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进入城市群。

2.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广在线审批和电子政务,提升政务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各城市应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四、对策建议

为提升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大中心城市在东北振兴中的贡献度,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整合,以下是针对城市群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建立和完善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设立专门的城市群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和协调城市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并实施《东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应建立跨区域的政策协调机制,确保各城市在政策执行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2.提供财政激励和税收优惠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城市群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针对跨区域合作项目,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城市群内进行投资和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人才引进与培养

1.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

各城市应联合制定并实施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包括提供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和创业资金等,以增强城市群内的人才吸引力。建立区域性人才数据库和共享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

2.提升教育和科研水平

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提升城市群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整体水平。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形成区域性创新联盟和科研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合作办学,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57471ecac3b48b3c43a89f0b5d5007d4(三)城市治理

1.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各城市应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包括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医疗平台和智慧社区服务等,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促进数据资源共享,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包括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等。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生态环境建设

1.加大环保投入

各城市应加大对环保设施和技术的投入,提升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和大气污染监测系统等,保障环境质量。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确保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和执行。

2.推进绿色发展

各城市应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包括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的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建立区域性生态保护合作机制,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确保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