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4-09-30 00:00曾敏
南北桥 2024年18期

[摘 要]文化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与血脉,亦是学校的精神导向。学校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校园中是潜移默化的存在,能起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简述学校文化的概念,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整个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其他优秀学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外国语学校建设文化的路径,将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意识中,通过加强环境文化、德育课程、特色课程文化、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论述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为学校培养优质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学校文化;文化建设;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人所获取的各类知识,所培养的行为习惯,都是在文化的滋养下逐渐成形的,正如雨露对草木的滋润,使人知“礼”而立,成为更加完整和充实的人。文化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源泉,是国家建设的基石,是人民群众的灵魂所在。文化作为一种超物质力量,对于学校教育育人、教育教学而言尤为重要。优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立校之根、兴校之本、强校之魂。加强文化建设是每个学校亟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既要从理论上认识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更要让学校教育的主体发挥能动作用,通过创造性地改进日常教育活动而主动创新学校文化。

1 学校文化概述

学校文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学校的制度、精神、行为和物质文化等多个层面。学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学校文化既包括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要素。学校文化与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等息息相关,是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价值取向的高度共识。同时,学校文化也在全体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既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又外显于他们的行为举止。学校文化的终极目标在于唤醒学生自我成长的渴望,朝着正面方向不断成长。学校作为孕育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还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使命。如果学校教育离开文化,只是革新教学形式,便无法达到教育目标,也无法完成学校使命。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推动校园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2.1 以“中学为体”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学校要重视民族传统,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中学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内心真正接受传统文化,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心。社会思潮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的非理性主义、享乐主义等都会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各项观念树立的重要阶段,学校要不断向其普及传统文化,使其具备独立精神,能明辨是非。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能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特点:一是责任先于自由。中国文化在培育个体时,强调个人责任意识的塑造,即个人需承担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二是中国文化倾向于将义务置于权利之上,这种倾向深刻体现在个体如何处理自身与他人关系的各个方面。三是社群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尤为突出,强调个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在群体生活中找寻自我定位,通过群体生活展现个人的道德品质。四是和谐是中国文化所注重的核心价值之一。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冲突、流血与斗争屡见不鲜。然而,相较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倡导多元共融的和谐理念。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当积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传统文化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1]。

2.2 以“西学为用”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

这里的“西学”涵盖范围较广,涉及众多西方文化以及非西方民族文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进入人们的生活,进入校园,势必会对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对于多元化的西方文化,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文化,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使其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

2.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学校的具体体现

2.3.1 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体系主要聚焦于人的本质,涵盖人道主义、仁爱精神、中正之道等核心理念,蕴含深厚的人文知识与思想精髓。学校人文文化建设主要依托人文知识这一载体,通过情感共鸣、深刻感悟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进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实现“大其心”的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人文文化建设主要围绕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核心科目展开。这些科目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以文化人”“读史明智”“以哲成思”等教育手段,实现学校的教学育人目标,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开阔思维视野,塑造健全的人格。

学校除了教育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应注重对学生学养、素质、品行和境界的培养。这些方面的教育,应成为道德修养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真正发挥道德的实际影响力,学校要引导学生将道德理性内化为他们的主体意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还要需要通过传递人文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将理性认知与主体信念及情感相融合。通过这样的内化过程,学生能够逐渐积累内在的道德力量。学校检验学生的“德行”,不应仅仅依赖考试成绩,还要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外化”表现去检验。这种外化,即学生将内在的道德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是评价其道德修养水平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方式。学校可为学生建立道德档案,让学生从校园文化中感受、感知、领会、修养身心,将其培养成为优秀的国家栋梁之才[2]。

2.3.2 科学文化

许多学校对科学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视不足,普遍存在科学文化缺失的问题。科学教育主要涉及知识、方法、过程、观点等维度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主要聚焦科学文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高素养,旨在使其成为具备卓越科学素养的未来之星。此项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珍视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因为这是他们探寻自然科学领域及相关规律的动力之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与兴趣,引导学生唤醒内在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为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助力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3 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3.1 “生活既教育”——积极创建环境文化

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能起到潜移默化影响全体师生观念意识以及行为习惯的作用,全面诠释生活即教育。

学校可将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等相关理念以文字的形式放置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确保全体师生只要进入学校就能一目了然。在教学楼中布置文化长廊,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祖国文化的深厚。在楼梯间上铺满英文单词、公式等内容,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习更多知识[3]。

以班级为核心单位,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共同打造个性化的教室板报、图书角等方面的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相关知识,起到增强凝聚力的作用,让班集体更加团结。

3.2 “事事皆教育”——积极创建学科德育、体验德育

其一,体验德育。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学校应优先强调德育的重要性,避免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灌输上。相反,应该精心策划一系列主题鲜明、创意十足的德育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深化对德育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以Y外国语学校为例,每年在新生入学前,学校都会精心组织为期一周的新生综合训练,主要训练一日常规,学习日常问候用语,通过一周的培训与学习,让新生与高年级学生都能遵守日常规则。学校可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健全一整个学年的活动,为学生展示才艺提供舞台。例如,开展读书节、外语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参与读书、参与演讲、影视配音、英语歌剧等[4]。也可让学生自创自编英语话剧,锻炼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并从中感受异域文化的魅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其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力。

其二,学科德育。学科德育主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德育的渗透。例如,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时,需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征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德育教育逐渐引导学生规范自身日常行为,为其渗透民主法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借助文学的独特魅力,向学生传递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外语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让学生深刻感受祖国的伟大,并培养学生成为既能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又能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的国际公民;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探寻其中蕴含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在体育、音乐等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更要注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在开展数理化等课程时,主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精神与科学观。

3.3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积极创建多元化、特色突出的课程文化

学校需要依据自身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既能突出学校的特色,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丰富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同时,教师也应革新自身的教学方式,采取大小班结合、长短课并存的方式,确保每个小班人数不超过25人,让学生拥有更多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依据学校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生活环境,不断摸索形成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学校还可设置其他外语的选修课[5]。

3.4 “高效促优质”——积极创建优质的学校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是彰显学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内容之一,主要由各项规章制度、运作机制构成,对于学校形成特色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依据学校发展情况,制定相匹配的管理制度,让教师成为管理的主人。利用该制度激励和约束教师工作行为,激发其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提高境界,并将此种行为逐渐转化为常态化、恒久的精神文化。例如,某外国语学校设置的“三效教改”主要是指教研工作开展的重点要围绕着实效教研、高效课堂、有效作业开展。“三三精论”主要指对管理者、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四四课堂”主要是指该学校创设的、独具特色的课堂。

4 结语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软实力的象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特色学校建设的深化,学校文化建设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凝练好、创生好学校文化,将推进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的协调有效健康发展。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的支持,可以课程建设为着手点,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为学校建设“生活既教育”的环境文化。针对不同学科设置相应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学科中体验德育。积极创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课程,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学校特色文化,通过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意识地约束自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通过开展各项特色课程,为学校培养一批批优质的国家栋梁之才,为国家繁荣昌盛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谢绍贤.全程育人视域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兼谈福建省首批教改示范性建设校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2(23):78-80.

[2]武建谋,谢琰,余孟孟.学校文化建设:重视每一个人的体验——湘一立信实验学校校长武建谋先生访谈[J].新课程评论,2021(10):33-40.

[3]建设生态校园,打造绿色文化——湖南省长沙外国语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0(Z1):97.

[4]王奇,王鹏飞.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分析与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A1):258-260.

[5]张艳琼.走向家校共建的学校文化建设——以河南省巩义市子美外国语学校“子美诗韵”项目为例[J].教育视界,2019(2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