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财会监督的职能作用更加凸显,财会监督是落实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而加强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综合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单位健康发展,也能助力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财会监督工作要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当下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对策来提升单位内控治理能力,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会监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需要,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财会监督视角下,事业单位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内控管理要求,积极建立并完善优化内控管理制度体系,不断规范关键业务、岗位的管理和业务工作行为,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1 财会监督视角下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各级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内容、职能、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工作是各级单位在完善内外部财会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对本单位财务管理情况、会计信息质量、资金使用行为以及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等进行审查和监管[1]。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事业单位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财会监督全面融入内控管理工作,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按照依法治国总体发展战略,加强财会监督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分类别、分阶段地采用针对性策略,降低内部运行成本,确保贯彻落实国家相关内控管理要求。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内控意识不强,工作能力欠佳
虽然大多数事业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不强,在运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轻管理、重业务的思想,并没有充分重视财会监督工作和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具体来说,有些事业单位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主要就是完成内部控制财会监督报告编制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各项业务,导致内部控制、财会监督自查自纠工作形式化严重,无法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与此同时,许多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力量薄弱,内部控制工作尚未落实。一方面,部分财会人员的专业能力亟待提升。当下随着新的财会监督政策制度的不断出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多,但由于受到编制体制的限制,有些单位内部财会人员一人多岗、身兼数职,且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收支业务、预算管理业务及资产管理等经济活动的认识不足,导致基础工作落实不到位[2]。另一方面,内审监督岗位人员缺失。部分基层事业单位并未结合实际发展需要配置专业的内审人员,只是依靠上级纪检巡视巡察部门等进行事后监察工作,难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过程中的缺陷漏洞,无法真正做到日常化监管和日常性自查自纠。
2.2 财会监督下内控制度体系不完善
事业单位要想更好地发挥自身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就应当结合新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完善与优化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优化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但就目前而言,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内部控制制度更新不及时。当下,财经法规制度时常更新,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管理流程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有些单位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受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并没有根据外界变化需要和各项业务活动实际进展情况来对内控制度内容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致使各岗位员工管理行为无法规范和更新,难以严格按照最新管理体系统一来执行,致使内控制度已经过时或者如同空中楼阁,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其二,内部控制机制管理范围受限。由于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事业单位尚未形成有效的制衡管理机制,使得风险评估、财会监督问责以及内控绩效考核等工作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难以根据各部门职能性质明确岗位责任,致使很多财会监督工作的开展缺少相关制度的指引,容易在内控管理过程中出现职责范围不清、相互推诿等现象[3]。其三,内部控制建设深度不够。据调研,有些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体系大多是直接沿用上级的内控机制甚至直接照搬制度原文,没有针对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制度,未重塑财会监督风险评估流程,不利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2.3 缺乏全过程内控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运行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并没有将内控监督体系落实到位,使得财务内控在财会监督缺失的情况下开展,导致内部控制管理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尚未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流程开展相关工作,没有全面落实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全面开展内控风险评估与财政监管工作,无法提高内部控制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严重影响了单位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降低了财会监督管理效能。此外,内外监督工作存在浮于表面的情况。不少事业单位由财务部门履行内控监管职能,虽然成立了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但内部控制具体工作几乎在某个财务人员处集中完成,然而财务人员对业务运行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只能以自己对业务的局限认知和理解去完成工作,难以识别内控存在的缺陷和管理风险。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在接受外部监督审查后,未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检查机构来实时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和运行情况,存在内外部审计监督结合不到位的情况,没有针对日常监管过程中审计、纪检、巡察部门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不利于有效防范事业单位内部违法违规等舞弊现象。
2.4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不到位,内控执行效果不佳
在国家、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有很多事业单位都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了内部控制系统,但大多数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缺乏先进性,导致对其应用不到位。一方面,由于单位内部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认为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满足现代化发展需要,尚未构建高效化、立体化、智能化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不能适应最新财政制度变化,从而无法将财政预算、采购、合同、资金管理与会计核算以及内部控制进行有效衔接,不利于提高财会监督质量。另一方面,有些单位尚未建立内控信息化平台,不重视对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简单地认为内控信息化建设就是将线下办公转化为线上办公、实现从纸质化到无纸化的转变,导致内控信息软件缺乏更新与升级,其软件应用还停留在基础会计核算、数据统计以及财务记账等基础功能上,无法实现跨部门信息交流与协同合作,缺乏系统性整合连接,不能将内部控制制度嵌入信息化流程,导致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无法构建全面化、立体化内控信息管理体系,难以帮助事业单位真正实现内控管理模式现代化转型。
3 财会监督视角下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3.1 树立内控意识,加强内控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思想建设,树立内控意识。内部管理层领导干部要全面掌握新出台的内控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内部控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带头做好内部控制宣传教育工作,强调财会监督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促使内部员工转化被动内控思想意识,组织职工积极主动参与事业单位内部运行管理活动,在单位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后续内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员工专业素养。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管理能力。在人员编制受限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可以借助社会行业专家及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力量,联合开展单位内部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自评、内部运行管理、专项财务控制以及其他内审监督检查工作,为加强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和内部控制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最后,注重专业技术考核,调动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内部人员的专项技术考核,按照单位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规范各岗位员工管理要求和工作任务,根据岗位要求配备胜任专业领域的员工,同时建立严格的人员考核激励机制,结合相关政策对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并根据考核结果对优秀员工给予一定奖励,也对考核不合格的员工给予适当的惩罚,充分调动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后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3.2 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完善内控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遵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结合单位自身特点及业务发展变化,及时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并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首先,及时更新与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要明确内部控制财会监督主体,成立单位负责人牵头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建立部门和岗位职责分工机制,让各主要职能部门岗位全面参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并依照业务活动性质规范各自的管理责任和工作内容,做实做细符合事业单位业务管理制度的关键控制点[4]。建立健全分级授权、分岗设权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强化内部监督,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其次,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拓展内部控制管理范围。事业单位要将日常运行过程中的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资金收支、资产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管控等经济业务活动纳入内部控制机制体系,细化内部控制管理流程,针对业务项目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与管理,促使单位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实施,并将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控制在合理合规范围之内。最后,将风险管理纳入内控制度体系。在内控制度中强调风险管控工作,结合内控相关报告质量指标,深入开展内控效果评价与缺陷整改工作,根据风险评估手段,识别与分析经济业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各种风险,并将内控风险防范工作与员工绩效挂钩,让内控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加强对各关键防控点的监督检查,保障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安全性,为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3.3 构建系统化、全面化的财会内控监督体系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事业单位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财会监督体系下,事业单位必须完善内控监督制度。一方面,单位要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在实践过程中,应认真对照上级财政部门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将内控意识融入日常工作,并根据单位内部组织结构设置情况明确财会监督目标,强化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加强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巩固财经秩序执行效力,确保内控管理合法合规。同时,提高单位内部审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制定严格规范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来推动各项监管和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以确保内审监督管理工作在可控范围之内,有效避免员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操作的情况。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当构建由财政、审计、纪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内外联合监督管理机制,在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同时,积极与外部审计监督形成合力。可以通过与第三方专业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来有效识别与分析日常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合规性和风险抵御能力[5]。此外,定期检查与规范财会监督管理制度,对各类体制机制落实不到位的地方进行优化,充分利用内控监督评估结果来完善内控报告,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成效。
3.4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引进信息管理软件和先进系统,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将内部控制、财会监督、管理会计等系统进行有效衔接,将资金、资产、预算、核算等工作与智能管理手段相结合,优化内部控制信息化流程,确保线上内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通过信息化建设,事业单位要将财会监督的要求和核心理念融会贯通至内部控制管理系统,把线上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嵌入财会监督模块,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面化监督管理,梳理好业务流程和管理执行标准,使事业单位在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实现高效高质的内部控制全流程化管理。
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控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手段分析当下内外部发展环境,让全体员工树立信息化内控管理意识,对单位日常经济业务活动数据进行收集与整合,为加快融合财会监督和内部控制提供技术支撑[6]。事业单位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风险分析系统。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让相关职能部门员工都能及时得到各项数据信息资料,使用现代化风险数据分析工具,动态监管内控数据流动情况,合理预测运行管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实现制度流程化、信息智能化管控,从而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
4 结语
在财会监督视角下,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尤为重要,必须及时发现并认真梳理自身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树立现代化内控意识,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内部控制管理行为,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内控管理系统,提升内控管理意识,确保内部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内控管理,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茜. 浅谈财会监督视角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策略[J]. 中国农业会计,2024,34(1):80-82.
[2]沈小艳. 财会监督视角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24):92-94.
[3]吴壮鹏. 财会监督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与风险防范[J]. 财经界,2023(34):135-137.
[4]黄桂霞.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活力,2023,41(18):132-134.
[5]刘晓. 财会监督形势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 会计师,2023(8):86-88.
[6]解珍品. 探究如何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J]. 商讯,2021(3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