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政府抢先南京国民政府一步,迅速从日本手中接管了西北毛织厂,并留用了9名日籍职员和11名中国籍职员作为该厂的管理顾问和技术人才。接收之初,阎锡山提出了“先人后物”的策略,对厂内的人事、组织结构进行了安排与调整。除此之外,阎锡山还要求各厂快速复产,于是西北毛织厂通过改进技术和修购机器来解决原料和器材的问题,推动了生产能力的复原与提升。不到一年的时间,该厂的接管与复产工作顺利完成。
关键词:西北毛织厂;接管;恢复生产;1945~1946年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4)03-0018-09
Yan Xishan’s Takeover and Production Resumption of the
Northwest Wool Weaving Factory (1945-1946)
GAO Lu NIE Hongp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30,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Yan Xishan government quickly took over the Northwest Wool weaving Factory from Japan one step ahead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and retained 9 Japanese and 11 Chinese employees as management consultant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akeover,Yan Xishan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people before things” and arranged and adjusted the personnel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factory.In addition,Yan Xishan also asked the factories to resume production quickly,so the Northwest Wool Weaving Factory solved the problem of raw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by2DSZPBvPll3wMvg9Z+2J0GhtpHp1jUlBtbVLLB3o1aQ= improving technology and repairing machinery,and promoted the recovery and promotion of production capacity.In less than a year,the takeover and the production resumption of the factory we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Key words: Northwest Wool Weaving Factory;take over;resume production;1945-1946
1933年8月,西北毛织厂在山西省太原市成立。太原沦陷后,日本对山西省内的工厂实行“军管理”,更名为山西第十六工场。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阎锡山重新接管了西北毛织厂,逐步恢复日常的工作与生产。目前,综观学术界关于西北毛织厂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讨论该厂的经营管理方式与技术改进的考察,涉及了抗战时期该厂的生产能力与管理特点,阎锡山接管之后包括西北毛织厂在内的西北实业公司纺织技术的改进发明情况[1-2],迄今为止未有论著对其1945年接管后的复工复产情况进行探讨。因此,本文拟通过梳理阎锡山统治时期的档案资料,探究阎锡山政府接管西北毛织厂后如何对其人事和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及为了复产又采取了什么措施,以期对民国时期山西工业建设的研究有所裨益。
1 接管与归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山西省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围绕着战后接收问题进行博弈,最后阎锡山以西北实业公司是山西地方性的公营事业为理由,先于中央一步将其收入囊中,9月1日正式办理包括西北毛织厂在内的西北实业公司接收事宜。[3]1945年9月12日,西北实业公司总务处处长贾云英率领接收员贾珍、许嗣昌、王佐等到工厂进行接收事宜,开始点收全厂的实物并制造点收清册。接收之后,出于适应西北实业公司总部的管理要求和工厂自身发展的双重考虑,西北毛织厂对人事、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分别进行了安排与调整。
1.1 人事安排
接收之初,西北实业公司便提出了对于战后各厂的接收时要把握“先人后物”的策略,即接收人心为重中之重,其次才是对物资的接收。如果各厂接收时出现“重物轻人”的现象,极大可能会出现工厂接收之际就是该厂停工之时的状况。因此,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西北实业公司提出“先人后物”以图稳定人心,尽快复工复产。
接收工作完成后,西北毛织厂切实贯彻公司本部的“先人后物”策略,首先对人事方面进行了调整。
1945年12月,阎锡山委派西北实业公司总务处长贾云英兼任西北毛织厂厂长,日人高田岁之助代理副厂长一职,并负责厂内的生产设计事宜;总务会计方面的事务则委派接收员许嗣昌兼并办理。1946年4月,贾云英辞退所兼厂长职务,由王嘉弼接任厂长一职,高田岁之助等8名日人全体归国。同年6月,王嘉弼因公赴天津出差,贾云英代办全厂事宜,工务课和总务课分别由王庆寿和李昭雄代理,许嗣昌则充任会计课课长。[4]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员工们是备受阎锡山政府青睐的,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人尽其用”。这样一来,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让工厂顺利运转起来,为之后的复产工作打下了基础。
1.2 组织结构
建厂伊始,西北毛织厂作为西北实业公司的下属工厂,由公司集中管理。西北毛织厂的最高管理者为厂长,由西北实业公司直接委派,并掌理厂内外的一切事务;下设副厂长1人,与厂长共同管理本厂事宜。另设事务和工务两课负责厂内不同事务,每课设主任1人,须由厂长呈请西北实业公司委任,负责各课的一切事宜。其中,事务课下设会计室、庶务室、文牍室、采买室、储藏室、医疗室。此外,为了改进本厂的生产技术,特设了技师1人,同各课主任一样,须由厂长向公司本部提出申请,再由公司委任,负责全厂的一切技术事宜。[5]
接收之后的西北毛织厂基本上沿用了创建之初的组织模式,但各部门的名称和职责还是有细微的变化的。首先,与建厂初期相同,西北毛织厂由西北实业公司统一领导管理,即工厂只负责生产制造;其次,该厂实行公司本部推广的3级管理体制,即厂长之下设课,课之下设股(部)的管理模式。毛织厂内仍由厂长管理本厂对内对外的一切事项,设副厂长1人协助厂长管理厂内各项事务,由公司派充。
厂长之下设总务课、会计课、工务课3课,各课设课长1人,其中总务课下设人事股、保管股、庶务股。总务课长承厂长之命,负责掌管总务方面的一切事宜,事务员、办事员雇员若干人,分别办理人事、文书、庶务、保管等事宜;会计课由厂长督导,掌管本厂会计方面的所有事情,下设现金出纳股、记账股、成本会计股、预算股,并且包括事务员、办事员、练习生若干人,分别办理登记账簿、出纳款项、编订预算、保管契据等事项;工务课管理工务方面各项事宜,下辖纺织部、织造部、整染部、修理部,掌管清毛、毛纱、织造、整染、设计、计工、动力、修理等方面的事情。各课长和职员一般由总公司派遣,必要时则需要厂长推荐人选,但聘用与否是公司决定。[6]为了更好地管理工厂,该厂的厂长和各课课长分别于每周二和周五参加由公司总部组织召开的厂长会议和课长会议,公开讨论厂内业务和后续规划,使得公司与工厂之间的联系变得密切,共同助力于该厂的长远发展。西北毛织厂组织结构见图1。
此外,厂内还设有工警队长1人,工警队员14人,主要是负责厂内的医疗、卫生、消防,其作用是为了保证厂内的整体安全和秩序稳定。[6]
相较之下,接收后的西北毛织厂在组织结构方面仍是由厂长总领全厂事务,但在此之下由之前的工务、事务两课改为总务、会计、工务3课,将会计从事务课内移除并单独设立。至于其原因,是考虑到西北实业公司作为一个轻重工业兼容并包的企业,会计制度是否健全与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两者唇齿相依。因此,公司决定让所属各厂另设会计课,职掌各厂的财务事宜。各部门的称呼也由之前的“室”改称为“股或部”,各部(股)的事务工务均需重新调整,要求厂内职员不得超过24名,[7]以符合战后公司的发展形势。调整后的人员分任工作表见表1。
工务课作为毛织厂的重要动力部门,由建厂时的原动、粗梳纺、精梳纺、机织、染光、整理6部减少为纺织部、织造部、整染部、修理部4部,尽可能地将部门整合,明确分工,提高效率。最大的变化在于西北毛织厂增设了工警队,主要原因在于抗战胜利后,社会动荡不安,设置工警队长和若干队员负责厂内的整体安全和生产秩序,从而保证毛织厂的顺利复工。
总的来说,无论是初建时西北毛织厂的组织模式还是战后重新接管的组织结构,两者在本质上实行的都是自上而下的三级垂直领导机制,层级明晰,以厂长为首,副厂长协助,各课长承办具体事务,并聘请了技士或工程师为生产技术提供了保障;各课之下由基层工作人员,如事务员、办事员、助理员、工人、练习生,负责执行具体的事务,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却又互相配合,这样的模式既可以保证毛织厂的高效运营,又能节省各部门之间对于有效信息的传递时间,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生产的良性运转。
1.3 集中管理
接管后,阎锡山要求旗下“所属各厂原材料的采购与保管,均系自给自足的办法,产出成品,亦系自营自销。”[8]但关于销货问题却呈现出畸形发展的局面,譬如纺织厂推销畅旺,除了支出外,还有剩余;发电厂因电费不能增加,所以就不敷开支。[8]至于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营业处处长曲宪南认为:“各厂的料品调配方面很少联系,同一物料有的厂方存储甚多而不用,有的厂方却急用而请购;又如甲厂因某种材料之短缺,致使停工;向乙厂借调,而乙厂感本厂之需要与补给之困难,不与调拨。”[8]这样一来,各厂经常会面临着主副料的使用与调拨困难的问题,费时误事,极易给厂内的业务造成损失。鉴于此,阎锡山决定对各厂的仓库、物料调拨作统一管理。
1.3.1 仓库管理
一个工厂的仓库,如同一个人的胃口,身体的精力和血液,都是由胃口来分泌的。所以胃口好的人,精神健壮,胃口不好的人,神情孱弱。一个工厂,也全视仓库的调度管理的得法与否来判断其他。[8]基于以上的考虑,1946年5月1日,西北实业公司将各厂的仓库收归,统一由营业处指挥。西北毛织厂的仓库改名为“西北实业公司第六仓库。”而该厂如需要棉纱、芒硝等材料时,先填制请购单,统送营业处第二课,办理手续。经过审查,如各库有的即调拨补购;没有的而各厂可以制造者亦着制然后点拨;其各库无存而又不能制造的,再行采购。[8]
1.3.2 物料的采购与调拨
随着公司总部对工厂仓库的统一收归,该厂物料的采购与调拨事宜皆由公司本部营业处接管。羊毛作为毛织厂开工的必要之物,由营业处第一课、第三课(以下简称“营一课”“营三课”)负责采购、保管与调拨。
原料的申请与采购程序如下:
(1)物料申请:由厂内的工程技术部门估算所需的羊毛、芒硝、棉纱等主副料的用量,之后送交第六仓库核对现有库存。如存量不足或没有时,库方即填写详细请购表一式4份,1份存根,其余3份送保卫课,由保卫课查各库有无此物料,如无时留存1份,余2份送业务课留1份,交采购者1份以凭照购。[9]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西北毛织厂在申请所需原料或请求购买的料品时,例如副料中的染料,是酸性、碱性还是煤油性质的染料,都要附送样品,还得“务必将样品附送须要填写规格者,务必将规格注明,倘库方无样品或不明规格时,营三课应让库方向厂方查询明白办理之。”[10]
(2)物资采购:确定毛织厂的材料需求量后,库方提出采购申请并填写料品请购单,然后“营三课审核提出的料品请购单,由营一课的课长或副课长指定承办人员就地采购。承办人员接到请购单后,必要时要与营三课研讨采购方法或填列征求意见书,送交有关各课签注意见后决定采购。”[11]如确实需要向外地采购时,该厂也要写明羊毛的名称、数量、规格,由营一课通知驻外采购人员采购,若有特殊情形时须征得厂方专家的同意方可采购。采买回来的羊毛保存在营业处的仓库,使用时“由毛织厂方填写用料预知单一式2份,1份存根,1份送仓库。”[10]
(3)物资定制:如果仓库中没有毛织厂所需的料品,则需要请求其他工厂定制,譬如所需染料可以向炼钢厂或化学厂订购。定制时,厂方要填具料品单和请购单,并明确料品的名称、规格和数量,随后由厂长和主要负责人盖章,将第一联存,其余送公司营三课。营三课接到定制要求后,把第二联存查,其余两联送交工业处第二课(以下简称“工二课”)。工二课接到请购单后,经处长审核,再由承办员负责将第四联送到承制厂定制,如果遇到厂方无法承制时,须将三、四两联退还给营三课,再由它们购买相应物品。定制完成后,毛织厂接到承制厂的通知后,可持通知到工二课领取,经手人登记盖章后,凭此单至营三课开具调拨单即可。[10]
(4)物资领用:厂方填写领用物料凭单来各库领取后,由库方先将回单填写由交领料人随时带回,然后再依据领单,填写物料出库通知单一式4份,1份留库注账,其余3份送厂会计计算成本。[12]
(5)物资调拨:关于西北毛织厂所需的物料皆从第六库调拨。该库需用数量因存数不足或无时,营三课得详查各库有无存储,如果乙库有者,即由本课开具调拨料品单给甲库调拨。乙库接到本课调拨单时即须照单交付随时开付回单一面,再根据调拨单填写调拨料品出库通知单一式4份,1份留库,注账1份,送厂会计1份,送公司会计1份,送调用部1份,同时甲库根据乙库调拨料品出库通知单填写调拨料品入库通知单一式3份,1份留库,记账1份,送本课记检查簿1份,送厂会计。[10]
1.3.3 成品的入库与验收
西北毛织厂生产的哔叽、毛呢、毛毯等毛织品,送交第六库时,厂方应填写成品交库单及回单一式2份,交库单1份,回单1份,交由送成品人带回。库方根据交库单对产品进行验收,库方依据成品交库单填写成品入库单一式2份,1份送保管课,1份送会计部。此外,库方还要对入库的产品进行验收,验收后填写验收表一式4联,库方1份,厂方1份,其余2份送营一课。[12]
至此,西北毛织厂的原料的采购与调拨、成品验收都归西北实业公司总部的营业处和工务处负责,该厂只需要听候指令随时开工投产。
西北实业公司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经营管理模式,究其原因,首先考虑的是生产条件上的限制。抗战胜利后,交通破坏,运输受阻,各厂所用的燃料煤炭,也因南北同蒲铁路的中断,也更加困难,凡此种种,都限制和影响了公司各厂的正常生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维持住必要的生产,各厂不得不采取集中经营,统一管理的办法,以便在大的范围内更好地调剂余缺,做到互通有无。
由此看来,1946年5月1日后,西北毛织厂自给自足的经营体制发生了变化,基本上又恢复了战前该厂成立之初的运行模式,即一切行动听从西北实业公司总部各处的安排,工厂只负责生产制造即可。纵观这样的运行管理方式,虽然可以在整个资金的使用和物料的供应上,做到双方互相调剂,灵活运用,在流通领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但是,西北毛织厂本质上是处于西北实业公司的高度集中管理之下,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了,最终成为了一个按令而执行的生产部门,连产品的用料、成本、亏赔或盈利等这些基本的情况都无从知晓。而且毛织厂的原料羊毛、驼毛等入库时以及毛毯、哔叽等产出成品出库时也不会以西北毛织厂的名义,而是开具的是营业处第xxx库。因此,面对集中管理的方式,工厂的基层工人工作时反而会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机器设备的效能也无法有效地发挥,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2 技术人员的留用与善任
接管后要想复工复产,阎锡山政府就必须解决技术人员的问题。抗战胜利之后,按照常理来说,战败国日本理应撤出中国,但在山西却出现了一个“怪象”,即“残留”了日籍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当时,阎锡山政府考虑到战后各个工厂的生产和恢复问题,认为留用日籍人员对于山西的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是阎锡山向山西产业株式会社社长河本大作提出挽留任用日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建议,试图借以日籍技术员的“加持”来加快复产的速度。因此,在西北毛织厂中还残留着9名“日籍”的技术员和工程师,并由他们负责该厂的后续技术改进工作。
“残留”的9名日籍职工中,其中“身居高位”的4名职工,皆毕业于日本的高等学府,有着高超的纺织技术水平,年龄都集中于30~60岁之间,例如黑泽定卫曾以练习员的身份合同在毛织株式会社服务8年,后在新兴毛织株式会社当过5年工务员,接着又在钟渊纺织株式会社和山西产业株式会社分别担任技术员和副技师的职位,在此期间共有着10年的工作经历。[13]这样看来,36岁的黑泽定卫进入西北毛织厂之前就已经有着23年的纺织工作经历了,而剩余3人的工作履历也大致相同。因此,他们的纺织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进入之后可以直接为工厂服务,完全满足了战后阎锡山企图迅速恢复生产的愿望。其余的5名职员也大都担任事务员、助理员这类职务,主要负责厂内的管理工作。
除了留用日籍职员外,西北毛织厂对于原有技术人员的选用也是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见表3。
相比职工的学历和资历,西北毛织厂反而更重视个人的能力。以王嘉弼为首的西北毛织厂的经营技术团队都是有着纺织、织染设计专长以及相应的管理经验。从他们的学历背景来看,并没有海外留学经历,大部分都毕业于国内的大学和山西省内专科学校,有些职员只是高小或初中毕业;而从他们的资历来看,每个人都有着各自岗位的学习经历。如工务课长王庆寿曾任职兰州毛织厂技术员,副工程师于金波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他的履历却十分丰富,1927年在大央纱厂做练习员,1928年成为大益成纱厂的技术员,五年之后又到了雍裕纱厂担任技术员的岗位,1940年在新记西北实业公司任棉二组的副主任[14],从1927年到1946年进入西北毛织厂于金波一直在山西省内的各大纺织厂轮转工作,对于纺织、织染方面的技术问题可谓是见多识广。这两人的工作经历和技术背景展实他们有着较强的专业和实践能力,能够率领自己的团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提高了该厂的业务能力,对于战后西北毛织厂的生产重建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再如王嘉弼、张锐锋在成为西北毛织厂厂长前就已经担任过西北育才炼钢机械厂机械科课长及新记西北实业公司纺织厂、晋华纺织厂的厂长一职,掌管全厂的事务,管理经验丰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全厂的秩序;同时,他们还毕业于国内大学机械、纺织工程学系,专业能力过硬,技术精湛。总的来说,西北毛织厂在选用人才时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者胜任”的原则,主张用专业的人才管理专业的团队,并没有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3 修购机器与恢复生产
1937~1945年,西北毛织厂处于日寇的直接控制之下,经过日军劫掠的西北毛织厂早已破败不堪,厂房拆毁20余间,其余412间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各种机器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些机器甚至无法正常运转,直接损失达620064960元,间接损失22557830400元,总计约230亿元。[15]1945年9月12日,阎锡山政府重新接管西北毛织厂,接收之时,满目疮痍,机器零件残缺不全,省内原料产地的产量逐年减少,复工复产更是无从说起。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西北毛织厂开始推进原料的选用和机器设备的修缮工作。
3.1 机器的修复与购置
日寇统治太原8年的时间,西北毛织厂的机器设备被大量拆迁劫掠和过度使用,大多机器磨损严重,零件残缺,其中损失纺机220锭,织机39台,整染机37台[16],损失惨重。接收后虽然对厂内的机器设备进行修复和更新,但困于机器零件多为外国产品,交通限制,所需要的配件无法准时到达太原;尽管工厂也试图在本市内自行仿制所需零件,但受到技术落后、物资缺乏等方面的影响,预定的目标也无法完成。因此,接收后对于工厂的整顿复原工作始终都不能顺利进行。
然而,面对公司总部下达的快速复产的指令,西北毛织厂并不能坐以待毙。在贾锐卿处长,王嘉弼厂长的带领下,上下员工共同致力于机器的修理工作。譬如纺织部工长马依仁在既无安装图样又无装配说明及各种困难条件之下,不避艰辛,专心致志以进行工作,终于在1946年2月时克服困难,成功修复一部自动式六十寸梳毛机。[17]
自动式六十寸梳毛机是敌伪时期日人添置的,后因机件短少,一向未能运转,零乱各处,视若废物。缘该项机器在运送途中,将一部零件遗失,惟该机效能高超,产品优良,日人曾欲几次修配,但因构造复杂,迄无成就。本厂接收以后,在此争取输出,恢复生产之际,鉴于该机之能力、式样以及节省人工诸方面,均较本厂原设之各种梳毛机新颖而进步数倍,如仍弃之无用,殊为可惜,乃决必设法修配。由纺织部工长马依仁设计修配工作。其尤感困难之处为自动给毛及过桥问题,除其他各部曾添配不少零件外,仅此两部即新添重要机件28件,计自动给毛部分为:
1、给毛断续器;2、吃毛清扫两用轴;3、吃毛轴牙齿2个;4、针策送毛练子牙齿4个;5、喂毛簾牙齿7个;6.自动秤毛牙齿4个;7、定时秤毛开关3件;8、自动推毛板1套;9、疏窑调节器1件;10、给进轴牙齿5个;11、道夫过桥皮带轴3套;12、道夫练牙2个。
过桥部分为:1、自动销条裱式牙齿4个;2、单式2个;3、循环运动八字牙齿复式2个,单式2个;4、送条簾牙齿14个;5、送条循环牙齿6个;6、道夫转动过桥牙齿4个;7、毛钢摺曾碾面器;8、挡风板一件;9、摺曾器往返拉杆一套;10、压毛给进簾牙齿2个、瓦6付。[18]
该机器修复之后,开始正式运转,其产量相当于工厂人工喂毛者3部,且可省人工4人以上,产出之毛条杆,不但均匀而且色泽一致,目不每日工作以十一时,计可产毛条100公斤,可供纺锭200余枚[18],机器的使用对于西北毛织厂内生产的恢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马依仁成功修复梳毛机的消息传出后,全体员工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随即,工人们本着“应修尽修”,对厂内打土机、烤毛机等均进行了改装与修理。
1、打土机之修理:现有打土机之除压装置不良,致使羊毛纤维与土砂及其他夹杂物之分离除去能力颇为低下,影响于洗毛成绩至大,混入土砂数量较多之羊毛,不但作业困难而洗毛室及纺织部内,土砂飞扬,每将未完成品及各机器沾污,有碍于作业,同时由职工之卫生上着想,亦极有加以改修之必要,以免去各种障碍而增进节能率。主要调整了风扇的运转速度,对开毛齿及轴承等零件进行了修理。
2、烤毛设备之修理:现有之烤毛设备,并无换气及去湿装置。因烤毛能率过低,须于高温及湿度中长时放置,使之烘干,致损坏及羊毛纤维减低强力,实行梳纺时,每易折断作业极感困难,同时屑毛之产生数量增加,极有碍于成品之品质,故应速加修理。设置换气及去湿装置,使烤毛能率提高。在可能范围为使于低温而短时之内完成烤毛工作,以免有损羊毛纤维,并可于冬季之为,将排除之湿气送至纺织部内用以调整温度及湿度。主要设置了排除风车,装设了排除湿气之通导装置(由烤毛室至纺织部)。
3、精梳毛线之修理:查现有之精梳梳毛机并无自动给毛装置,不得已而用人工给毛,份量不匀,以致毛条粗细不一,兹拟装置自动给毛装置,既可减少人工,节省人力费,尚可使毛条匀样,并使成品提高,再者各轴之针布,大半损伤,致使梳毛能率颇著低下,最好将各轴针布,一律更换,以防屑毛之增加,而使品质提高。主要是装备了自动给毛装置;更换各轴针布
4、粗梳毛机之修改:查粗梳毛机、亦无自动给毛装置,针布损伤亦剧,致能率及品质两共低下,且屑毛之发生顿增,占用人工数目亦大,殊不经济,兹拟装设自动给毛装置,及运结装置,以促能率之增加,而减少人工费用,同时各轴针布,亦拟更换,以免发生屑毛,而使成品提高。修理如下:甲、一号二号三号等3部。1、装设自动给毛装置及运结装置。2、更换各轴针布。并调整零件。乙、新五十寸1部。1、装设自动给毛装置及运结装置。2、更换后车各轴针布。[19]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修,1946年1月,西北毛织厂的精梳机、粗梳毛机均运转起来,半毛哔叽及毛毯开始制作。2月,该厂的脱水机和翻毛机开始制作毛哔叽。3月更换织机部天轴安装60锭、粗梳机2台、粗纺梳毛机一台并增装梳毛机、撕弹机之全部传动装置修理部4车床,装修完竣开工,92号织机开至4部。4月,72号织机开工至6部,缩呢机修理完成[18],基本上将接收之前损坏的机器修理完竣。但该厂现有的机器设备规模较小,例如,按标准之洗毛机之洗毛量为700公斤,以至1200公斤,而现在洗毛机之洗毛量,洗本国羊毛时为300~360公斤,洗外国羊毛时,为180~240公斤,不过二分之一,且不能完全洗毛,仍含有约13%夹杂物[19],效率低下,产能十分有限,为了发展该厂的毛纺织,扩充机器是当务之急。
于是,西北毛织厂添设新式标准洗毛机和烤毛机各1部,避免造成羊毛损伤,也节省了工料,减低了生产成本。精纺部作为工务部的主体部门,其设备的好坏决定了产品的质与量。然而现在精梳机即使是昼夜不停地运转,那么供给精纺机的日间工作毛条也只是勉强维持。按照该厂现有的梳毛设备,实际上仅能纺出40支以下之纱者,究其原因还是精梳机的能力,不敷精梳机之需用故也。[19]因此,该厂从平津、上海及国外订购了精梳机1部和精纺合股机1部。除此之外,该厂已有的5部(300锭)粗纺机的生产能力也仅为200~250公斤,只有正常标准的二分之一。基于当时晋省的羊毛难以用作梳毛纱,尚可以用作纺毛纱的考虑,粗纺机的添置刻不容缓,因此,该厂从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和西北修造厂各订购一部。[20]此外,该厂还购入了和毛织机、纺机、打纬机、起毛机等各种工作机械[21],共同推动了生产能力的提升。
3.2 原料的来源与选用
西北实业公司为了挽回权利,防止入超,减少成本,原料的采用,一贯都以使用本土所产为优先原则。1945年9月12日,西北毛织厂被接收之后,主要原料羊毛、棉花的供给大多依赖于山西省内的羊毛和棉花。但经过日寇8年的经济掠夺,晋省的羊毛、棉花产量逐年减少。西北毛织厂年需羊毛约40万斤[22],作为羊毛产量最多且质量最好的寿阳县,战后的年产量也仅有15万斤,差距甚大;晋北的产毛区,也因交通梗阻,原料难以运抵太原。至于山西其他产毛各县,或因品质低劣,或因产量太少,都很难符合毛织厂对于“量”和“质”的需求。该厂每年所需的棉花大约为12000斤,但晋省的产棉区域晋西南和交城文水等地在战后大多被中国共产党占据,棉花的收购工作万分困难。[22]
面临原料短缺,难以开工的重重阻碍,西北毛织厂认为:“普通的毛织物之设计及织造,本应依据成品样本筹划原料,加工织造。但既然购买原料困难,就要依据现有原料基础进行研究决定产品。”[23]因此,该厂决定“因需制宜”选取适合的原毛加工制造。与国外的羊毛相比,山西省内的羊毛品质粗劣,细腻程度和卷曲性较差,考虑到哔叽作为西北毛织厂的特色产品,为了保证其品质,将其分为ABC 3种,A级者拟使用外国羊毛,织成高级成品;B级者拟使用外国羊毛与国产羊毛配合而织成中级成品;C级者拟使用国产羊毛织出普通品。毛呢类大体上拟分成ABC 3级,使外国羊毛与国产羊毛以及屑毛废毛等分别适宜配合而纺织之。(配合之比率为选毛率为10%,洗毛率50%,精纺率60%,粗纺率70%,粗纺用原毛之比率为新毛平均70%,废毛平均30%)[19]。而其他产品,如毛毯,粗制毛织物,则选用晋省本土之羊毛,其产量之20%尚可做梳毛织物,30%可做纺毛织物,其他50%用作毛毯之原料。[20]至于礼服呢、花呢等产品,西北毛织厂将现有之纺毛机加以扩充,而利用毛之特质来做特种纺毛呢之原料[20],或者使用“短细毛70%+废毛30%”“短细毛100%”这样的比例加工制造一些粗纺类织品,从而节省原毛的使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羊毛资源。
除了主料问题外,副料的选用也至关重要。副料之最堪重者,为染料及洗毛洗呢剂,如肥皂、碱、酸性染料、煤染染料等,炼钢厂对煤染染料正在研究中,而试验所对于研究各种染料之工作亦在进行,如肥皂、油肪、碱、省内皆可制造,所以副料亦并不会感到缺乏。[20]
此外,公司总部也不断开拓新的原料来源,鉴于抗战胜利后“晋西北一些产毛区域被解放的现实,不易收购”的情况,遂“改在晋中,恐不敷需用,复石门、洛阳增收,以维工作。”[24]而在原料运输方面,公司也想方设法,“破坏了甲路,我们就由乙路抢运,破坏了丙路,我们再由丁路进行,集中力量迅速工作,几个月购存下来的原料,乘机于数日内抢运回来”[25],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西北毛织厂的原料供应,使得其可以顺利复工复产,不至于遇到“等米下锅”的尴尬境况。
4 结语
接收前气息奄奄的西北毛织厂经过阎锡山的接管逐渐转圜,生产能力与水平循序渐进。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阎锡山对西北毛织厂的接收政策、人事安排、结构调整和管理模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政府控制时期,西北毛织厂内部盘根错节,机器损毁严重,生产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但经过阎锡山政府的接管,西北毛织厂的秩序得以恢复。
本着“先人后物”的策略,西北毛织厂首先对人事岗位作了安排。随后,该厂仍然沿用了建厂之初的组织体系,但出于适应西北实业公司总部的管理要求和工厂自身发展的双重考虑下,还是对结构组织进行了部分调整,各部门的名称也由之前的“室”改为“部或课”,实行自上而下的三级垂直领导的组织模式,厂长负责,副厂长协助,各课长承办具体事务。为了复产,阎锡山留用了中日籍技术人员,并对他们“予以重任”。囿于战争的破坏,该厂也通过改进技术和修购机器以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提高。总之,面对各方的困难和压力,西北毛织厂在阎锡山的带领之下,一一克服,顺利完成了该厂的接管与复产工作,为山西纺织工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小明,赵军.1932―1945年间山西纺织业的经营与管理:以西北毛织厂为例[J].经济问题,2014(07):126-129.
[2]赵军,杨小明.解放战争期间西北实业公司纺织技术的改进与发明[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03):84-90.
[3]卫磊.西北实业公司接管与改造(1949-1952)[D].太原:山西大学,2018:36.
[4]西北毛织厂工作纪要(1946-09)[Z].档案号:B31-1-11-5.山西省档案馆.
[5]刘杰.山西造产年鉴[M].太原:造产救国社,1936:67.
[6]西北毛织厂组织规程(1946)[Z].档案号:B13-1-19-13.山西省档案馆.
[7]关于西北毛织厂组织表(1946)[Z].档案号:J6-1-774-9.太原市档案馆.
[8]曲宪南.营业处一年来工作总结[J].西北实业公司月刊,1947,03(01):15.
[9]各厂请购物料办法(1946)[Z].档案号:B31-1-48-7.山西省档案馆.
[10]西北实业公司营业处第三课办事细则(1946)[Z].档案号:B31-1-23-23.山西省档案馆.
[11]西北实业公司营业处办事细则(1946)[Z].档案号:B31-1-28-37.山西省档案馆.
[12]各厂领用材料及成品办法(1946)[Z].档案号:B31-1-48-9.山西省档案馆.
[13]关于西北毛织厂黑泽定卫干部调查表(1946)[Z].档案号:J6-1-782-57.太原市档案馆.
[14]关于于金波调查表(1946)[Z].档案号:J6-1-782-15.太原市档案馆.
[15]杨云龙.山西省太原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58.
[16]西北毛织厂的工业善后调查表(1946)[Z].档案号:B31-1-306-20.山西省档案馆.
[17]西毛关于马依仁工长修配六十寸梳毛机成功签请奖励一事给西实的签呈[Z].档案号:B31-2-178-18.山西省档案馆.
[18]西北毛织厂关于本厂纺织部工长马依仁声请奖励附送报告书的照片请鉴核转呈奖进委员会一事给山西省工矿企业技术奖进委员会的呈文(1946)[Z].档案号:B31-2-129-19.山西省档案馆.
[19]西北毛织厂那个关于民国35年度中心重要工作请示核编一事给西北实业公司的函(1946)[Z].档案号:B31-2-38-18.山西省档案馆.
[20]辛定远.西北毛织厂之概况及展望[J].西北实业月刊,1946(19):6.
[21]西北毛织厂民国35年度业务检讨报告(1946)[Z].档案号:B31-2-65-1.山西省档案馆.
[22]西北实业公司编审委员会.山西工业的新姿[M]太原:西北实业公司,1948:45.
[23]郝泽.改善毛织厂意见[J].西北实业月刊,1946,01(05):72.
[24]曲宪南.公司营业处一年来工作概况[J].西北实业周刊,1946(43-44):15.
[25]景占魁.阎锡山与西北实业公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