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4-09-30 00:00赵丽娟
山西教育·管理 2024年9期

心理学意义上的“适应”是指个体在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通过调整自我的身心状态来顺应这种改变的过程。初一新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生活、学习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诸多的变化需要初一学生适应。

一、初一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1.身体发展特点。12—13岁的初一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身体正经历着迅速发育,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同时,这个阶段第二性征开始发育,性器官开始发育,生殖功能发育成熟。

2.心理发展特点。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开始积极尝试挣脱家长的保护和管理。他们有很强的自尊,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再轻信盲从。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青少年身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身体发育迅猛,迅速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相对落后于生理发展,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发育过渡阶段。

3.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任务。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整合不同时段不同表现的自我,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的自我,面临的风险是自我同一性的混乱。青少年开始思考“我是谁”,升入初中面临的诸多变化对他们的能力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对他们自我同一性带来冲击。这一理论对初一新生的适应给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适应现状及研究意义

1.我校初一学生适应现状调查。初一年级入校之初,我们向四个班级共200名学生发放了《太原五中初一年级学生适应情况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仅有23%的学生感觉到对初中生活的不适应,不适应感主要集中在生活习惯、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期中考试过后再次发放问卷,结果显示不适应人数有所增加,不适应感觉有所加强,突出表现在学习和关系等方面。在第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第三次问卷,结果显示不适应人数依然保持了较高水平,不适应集中表现在学习的各个方面。第二学期在教师和学生的谈话中,学生表示初中学习科目多、节奏快、压力较大,但是正在逐渐适应。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初一学生对初中生活的适应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这种不适应感在初一第一学期会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状态,期中考试前后不适应感达到峰值,随后开始缓慢下降。同时,中学的管理风格、教学要求和竞争激烈程度会对新生适应有所影响。我校的快节奏教学和严格的学校管理了提高了初一学生的适应难度,他们需要调动更多的能量来尽快适应初中节奏。

2.入学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学习新要求带来的压力:初中学习科目增加,学习节奏加快,学习难度加大,学习要求更加严格,这些都给新生带来了压力;新环境带来的应激:新的同学和老师,家长和老师新的期待,新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新的作息时间、课程安排以及由于初中升学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对初中适应重视不够:教师、家长甚至学生本人对初中生活了解不多,没有预设到初一生活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当初中生活的新鲜感消退,不适应的感觉会更加突出。

3.开展初一适应教育的意义。对初一学生进行适应辅导不仅对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人际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初一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有着更加重要的长远意义。从小到大每个学段的转换,不少新生入学初期都出现了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状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初一学生叠加青春期身心特征,心理冲突较为严重,小学初中虽然同属义务教育,却在教育环境、学习要求、学习节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学习要求提高,新的人际关系建立对学生的能力是全面的挑战,而学生能不能尽快适应初中,对他们中学学习的正常开展至关重要,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多通道、沉浸式”适应辅导实践探索

基于初一新生入学适应状况的调查结果和初一学生的访谈结果,我们做出了判断:初一新生适应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适应。学校、班级、学生、老师、家长共同构成了新生的生存环境,我们要研究新生的适应,需要将他们放到这个环境当中,动态地来看待他们的适应。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建立了学校—教师—班主任—家长立体联动辅导机制,建构了“多通道、立体式”的适应教育机制。

1.初一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指导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阵地,我校根据校情、学情开发出初一年级以适应为主题的系列课程。课程围绕“初一适应”这个主题,辐射学生的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新生的适应有指导意义,更对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2.丰富的社团课程。新生刚入校,班级学校的归属感还没有建立,容易产生一种无所归属的失落感和空虚感。鼓励初一新生勇敢寻找自己喜欢的社团,在社团中承担一定的工作展示自己,这对新生的适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班主任和老师的观察,参加社团的新生更为乐观、自信,人际交往方面更倾向于主动交往,在学习上耐挫力更强。

3.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和家长会。新生遇到的困境大多是共性的,班主任老师应利用主题班会,让新生充分表达、交流在适应中遇到的问题,这对降低新生的焦虑、接纳自己的暂时不适应状态是有帮助的。同时,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老师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成长、学习情况,并且在沟通方式、辅导技巧方面予以指导。鼓励家长要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静等孩子成长的耐心,努力营造温馨、接纳的家庭氛围,积极和孩子沟通,少评价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

4.不同主题的团辅活动。心理教师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发现、收集一些学生普遍存在的、对心理造成较大困扰的适应问题,对具有相同、相似问题的学生,组成同质团体,进行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初一年级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过人际交往、学习情绪、自我认识、团队合作的团体辅导活动。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学习情绪辅导小组、自我认识团体辅导、合作团体辅导等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支持到了不同的学生群体,对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学生适应“导师制”和个体心理咨询

1.学生适应“导师制”。我校实行“初一新生适应导师制”,学校选聘初一年级任课教师作为学生适应辅导导师,学生和导师实施“双向选择”。要求教师和初一学生“共同成长”。每位导师负责8—10名学生。学校要求每位导师定期和学生谈话,就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扰、困难给予指导和帮助。

2.个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辅导是针对在学习生活中有心理困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同学开展的服务,由学校心理教师开展。心理教师具有心理咨询的专业资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陪伴。

总体而言,初中阶段是个体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是他们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发展重要时期,及时科学的指导和支持,会促使他们调适自我、稳定情绪,尽快适应新环境,为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太原市第五中学校)

责任编辑郭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