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教育局始终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落实各级关于校园欺凌防范工作各项安排部署,紧密结合教育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深化研判排查,细化应对措施,全力以赴做好校园欺凌防范工作。
(一)高位推动强化校园防欺凌组织力
市县教育部门成立防范中小学生欺凌工作领导组,对全市教育系统防范校园欺凌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统一安排、统一部署。一直以来,市教育局深入指导督促县区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严格履行“一把手”的第一责任人职责,把防范校园欺凌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专门会议,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落实,切实抓好中小学生欺凌预防和排查的综合治理工作。自2023年开展为期3个月的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共计开展德育专题教育1882次、心理健康教育1791次、法治安全教育1666次、防范校园欺凌专题教育1651次、教职工专题培训1516次,共摸排出特殊群体学生2233个,并全部建立“五档一册”。
(二)压茬拓展提升校园防欺凌渗透力
全市发挥法治副校长、法治教育基地、依法治校示范校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学校法治教育水平。为全市中小学校选聘法治副校长433人,466所中小学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利用校内安全课程、广播板报、标语横幅、晨读活动、知识竞赛等方式以及校外网络、电视、微信等平台,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切实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状况,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开展中小学生反欺凌专题教育,普及防范中小学生欺凌知识和技能。此外,市教育局利用教育电视台新媒体渠道,开辟校园安全法治宣教栏目,每年在学期初、中等不同时期,制作防治校园欺凌宣教内容,持续加大宣教力度,营造防治校园欺凌的良好氛围。
(三)凝心聚力激发校园防欺凌保障力
按照各级关于防范校园欺凌的工作部署,全市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校园欺凌防范工作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防欺凌工作责任机制,压实校长、书记、班主任、学科教师和教职工各岗位责任,在班级设置学生安全员,制定学校或年(班)级反欺凌公约,建立师生联系、同学互助等紧急求救制度。加强家校协调,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渠道,积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并帮助家长了解防范学生欺凌和暴力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及时沟通交流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市县教育部门制定学校安全协调机制专项组和校园及周边治安整治专项组常态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防范学生欺凌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并与当地法院、检察、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协同配合,构建综合防治体系,形成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
校园欺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学生法治观念淡薄
由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未能形成清晰、明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加之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淡薄等原因,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和风气影响。同时由于其年龄较小、实践经验不足、自控能力较弱等原因,在遇到问题时难以冷静全面地思考,一旦发生冲突与矛盾很容易冲动行事,进而升级为校园欺凌。
(二)家庭教育防线失守
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孩子最早接触也是停留时间最久的活动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观念与行为。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其在生活中不良的言行举止会直接阻碍孩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尤其是在专制、溺爱、放任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欺凌问题;一些家长教育观念和责任意识不强,过度关注孩子成绩,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状态,难以发现孩子是否受到校园欺凌的困扰;还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推脱责任,家庭安全教育环境创设不到位。
(三)社会共管共育缺位
反思近年来发生的学生欺凌事例,虽然学校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已尽其所能开展各类安全教育,但对学生校外活动难以实施安全监管。因此,在校外发生的欺凌问题应纳入社会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出现欺凌问题也应追究责任方、过错方或家长的责任。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需要合理设置专门学校,但由于“标签化”“污名化”等影响,本应强制接受专门矫治教育的未成年人并未及时接受相关教育。
(一)建设完善专业平台,落实法治教育
专门学校是完善落实专门教育的关键举措,合理设置专门学校、完善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设立与运行机制、健全专门教育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同于普通学校和机构化的司法监管场所,专门学校能够通过分级干预的矫治体系充分实现国家教育工作以及预防罪错未成年人再犯罪的矫治教育两个重要职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需求。所以应树立专门学校的正面形象,开展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多元化教育,注重发展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能使罪错未成年人早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欺凌治理
必须让家校共育机制和社会育人机制齐发力。一方面,家庭是中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吃穿住行等,更重要的是重视家庭教育,理性确定孩子的成长目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构建和谐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同时多和学校、老师沟通,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学生欺凌防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同向发力。法院、检察、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应当积极与教育部门、中小学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厘清权责划分,从社会层面增强公众防范校园欺凌的意识,形成社会共育共管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氛围。
(三)注意把握舆情方向,营造健康网络空间
当前青少年群体以网络为主要阵地,并根据思维倾向、爱好相似性形成独有的网络圈层,当发生社会热点事件,一部分群体会不断强化某种倾向性的观点和主张,并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哗众取宠,错误引导舆论。因而,网络舆情风险研判对于处理中小学突发事件至关重要。网监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应急机制和联动机制,做好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工作,一旦发现网络传播学生欺凌等线索,应当及时与教育部门、学校沟通核实。同时,及时发现有倾向性的负面信息,对舆情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前瞻性研判,及时有效预防和化解危机。
(作者单位:大同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田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