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共识。笔者所在学校启动“教、学、评、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想通过一系列实践研究探索国家课程在中学有效实施的操作路径,构建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范式,真正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为切实改进教师教学策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概念探源,即从教学评一致性到教学评一体化再到“教、学、评、做一体化。”《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提出:“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强调:“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两个方案都提到了“教学评一致性”这个概念。“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
当前,有不少学者又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实施,它强调教师、学生、学习小组以及家长都应当成为评价主体;评价要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得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原则上鼓励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群体采用灵活、科学的评价方法;倡导通过多种评价方式间的相互融合与补充,充分发挥评价促进教学的作用。
理解了“教、学、评一致性”和“教、学、评一体化”两个概念的含义后,笔者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提出了“教、学、评、做一体化”四维教学理念。其中,“教”是指教师的教授和指导,“学”是指学生的学习和掌握,“评”是指对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度的评价和反馈,“做”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和实践活动提升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这不是一种固化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课堂教学组织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它强调课程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教学评价和实践活动的一致性。
二是内涵发掘,即以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路径。“教、学、评、做一体化”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学习目标成为教学、评价和实操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一,学习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综合课程标准、现行教材、学业质量标准、学生实际需求等各种因素,学校效果的达成需要通过考试评价进行检测,因此避免盲目的教才可能减少盲目的学。第二,学习目标考量着评价的尺度。理论上讲,学习目标来自于评价目标,两者必须保持高度一致,但在实操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学习目标与评价目标严丝合缝,因为学习具有灵活性、生成性的特点,经常会超越评价的范围,教师更不可能让评价束缚学习的发展,因此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也是考量评价目标是否合理的重要参照。第三,学习目标影响着实操的方式。在基础教育领域,做也是学的重要一环,做作业、做实验、做项目、做实践等都受到学习目标的影响。
“教、学、评、做一体化”既要引导教学走上素养培育的道路,又要开创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范式,其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就是评价。评价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但是如何以评价贯穿教育教学始终,真正发挥引领教、学和做全方位变革的作用,让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和综合素质提高有支点、有抓手、有效果。
“教、学、评、做一体化”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学生会“学”、会“做”。其一,“教、学、评、做一体化”本质上就是通过评价反馈学情、改进学法、强化学效,真正凸显学习中心课堂的价值。其二,新课程突出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善于做事”“能够成事”的过程。
1.坚持立德树人,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学、评、做一体化”的核心是在教学、学习、评价和实操中落实学习目标。教学要准确传达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学习要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评价要持续落实立德树人的达成目标,实操要验证立德树人的最终效果。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课程标准提出“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进一步提出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五个认同”和“四个自信”,这就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理念和任务。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教、学、评、做一体化”,从目标定位到课程整合再到成果检验,整个流程中都要贯穿上述要求。
2.立足课程标准,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国课改经历了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目标”的深化历程,为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课程标准里写入了“教、学、评一致性”,说明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思路,更是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而“教、学、评、做一体化”作为“教、学、评一致性”的延伸,同样是解决“教什么”这个问题的重要抓手。在课堂实践中,首先要教学科基础知识,这是基于学生学习现状的必然选项;其次要教学科学习方法,这是新课程背景下素养培养的依托;再次要教学科思维方式,这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工具;最后要教学科价值导向,这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综合学生现状,需要教的东西实在太多,需要一线教师不停学习、不断提高。
3.创新教育理念,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课改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创造指向生活的真实情境,为学生的思考、讨论、推理、演绎、操作、验证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教、学、评、做一体化”正是对“学习中心”教育思想的践行。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所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等,从而使学生的历史学习,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
4.聚焦学业质量,解决“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以评价倒逼教学改革本质上就是要先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来自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分析、对课堂检测的全盘把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要围绕这些教学目标展开并进行及时考评,以检验学习达成情况。此外,评价绝不是简单的纸笔测试,周练月考,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如课堂提问、自我反思、同伴互评、教师评语、家长评价等方式,以及阅读分享、现场展示、作业批改、项目考察、学科交流等等,可以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学习进度、学习成果和学习情感,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态度和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的有益、有效、有质。
1.整合研修机制,创建研修团队。“教、学、评、做一体化”具有整体性、创新性、实践性、持久性等特点,学校需要全面整合现有研修机制,精心遴选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专业研修团队,先行开展研究和实验。这批教师首先要厘清“教、学、评、做一体化”的基本含义,领会“教、学、评、做一体化”的精神实质,把握“教、学、评、做一体化”的实施策略,进而设计出一套遵循课改方向、符合学校实际、便于具体落实的备—教—学—批—辅实践流程和操作规范,为后续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教、学、评、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此外,还要通过研修团队的互助合作创设多元共享的学术研修氛围,实现校内优势资源的集群化发展。
2.研究构成要素,确立基本模型。在“教、学、评、做一体化”框架下,教学目标统领着整个教、学、评、做的过程,同时也规定着教、学、评、做的实效。例如,高中历史学科要求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所有的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评价过程和实操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评、做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过程(见图1):在教学方式上,倡导教学为学习服务,教学要适应评价要求,教学要注重学生实践;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习要受到教学的指导,要以评价作为学习质量的检验标准,同时还要积极践行“做中学”;在评价方式上,教学、学习和实操都要依照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评估,真正落实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所做即所评;在实操方式上,做既是学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的一种延伸,还是学的一种检验。
3.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评—做一体化”强调“以终为始”,本质上属于“逆向设计”,其思维逻辑是,学:学生应当习得哪些学科核心素养寅教: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寅做: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的实操性作业寅评:有预设的、全过程的、可测量的反馈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见图2)强调学生“学的程度”与教师“教的效果”,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让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动力”,最终实现双赢。
4.强化跟踪反馈,确保教学实效。“教、学、评、做一体化”在基层学校落地还面临各种阻力,整个改革的实施必须建构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以确保改革在每一个重要节点上都能够得到关注和验证,坚决避免因缺乏量评或质评导致偏离正轨。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这场改革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远超以往,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内涵建设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大家同样需要强化学习、深化理解、活化运用,努力解决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总之,“教、学、评、做一体化”真正要解决的是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多学少、似是而非、虚大于实、时多效弱等顽瘴痼疾,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项研究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深研细作、挖潜补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逐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育人范式,使学校的内在精神面貌有全新的变化。
(作者系晋中市经纬中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栗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