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偏远地区在顺应时代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优质均衡等方面任重道远。
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城“挤”乡“空”,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持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进入城市,即使居住农村也迫切希望子女进城接受教育,按照目前的大众心理、人口变化和学生流动趋势,未来农村学校生源将越来越少。
农村学校特殊学生群体较多,脱贫户、低保户、特困供养、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比比皆是,家长忙于生计,只能将孩子送校寄宿。父母陪伴少、教育跟不上,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同时,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成绩影响很大,农村学生家庭,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讲原则地过分溺爱,在辅导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缺位失守,学校教育实际上是在孤军奋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很难形成合力。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三小”现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三小”现象即小胖墩、小背锅、小眼镜。走访发现,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能指标均出现下降苗头。家长“重分数、重文化课”观念根深蒂固,总认为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是第一位,在体育、美育,包括劳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配合不够,流于形式。
想要改变,不要想着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力,循序渐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是提高困境儿童关爱水平。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水平,将单亲家庭、无人抚养、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困境儿童全部纳入服务范围,提高其利用率、实效性,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困境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引导外出务工群众正确处理打工致富和教育子女的关系。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家长学校。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通过家长学校积极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建议有关部门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时,把家教知识、营养膳食、运动健康纳入培训内容,多方助力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和育人技巧。
三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建立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咨询辅导服务,定期举办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指导、技能培训,有效解决学校心理辅导专业力量不足和理念提升问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平台和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
四是防止教育内卷越陷越深。扭转教育评价导向,破解唯分数、唯升学问题,逐步减少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的奖励,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的择校观。构建课后服务评价体系,整合利用好学校固有资源,拓展学生成长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严格控制规模轨制,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杜绝虚假宣传、争抢生源、提前招生、“掐尖”招生等行为。
五是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寄宿需求。农村家长打工者居多,年迈的父母看管不了孩子、辅导不了作业,寄宿制学校成了最好的选择。办好了乡村寄宿制学校,就守住了农村教育阵地,才能更好地对接和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单位:灵丘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石岳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