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基石

2024-09-30 00:00史翠萍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7期

摘 要: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园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基石,对推进园所课程建设、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师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实践中发现园本教研存在缺乏问题导向、脱离教师主体、不够系统深入等问题。对此进行三个方面的探索:坚持问题导向,达成教研共识;明确活动主体,树立教研自信;紧扣专题内容,形成教研系统。

关键词:幼儿园;园本教研;保教质量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园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其目的是使幼儿园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实践和科研的实效性和创新性,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改革的需要,从而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园本教研也是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基石,对推进园所课程建设、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师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实践中发现我园在园本教研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 我园园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园是一所成立刚满两年的幼儿园,3轨9个班,成立之初专任教师18名,其中在编教师3名,工作3年内的教师占绝大多数,教师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另外,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实施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园所育人环境、家园合作等方面也都亟待提升。从园本教研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园本教研缺乏问题导向

园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立足园本的教研,旨在解决幼儿园实际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思现状,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教研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空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业务园长或教师传达一些外出学习的内容和一些优质活动的通知,生搬硬套地开展一些当下热点话题的讲座;或者根据计划好的内容进行研讨,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研讨过后的教学工作并没有丝毫改变。从根本上看,这样的园本教研缺乏问题导向,与幼儿园的教学实际脱节,对日常工作缺乏指导价值。

(二) 园本教研脱离教师主体

园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教研活动应当紧密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与实际需求展开。具体来说,应该明确教师的发展现状,了解教师工作中的需求,通过教研培训给教师以有效的促进和提升,充分发挥园本教研的实效性。当前我园的园本教研实践中,教师通常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仅需接收并完成本园既定的教研计划。这种模式不仅限制了教师主动探索与创新的空间,更在无形中弱化了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可能影响到他们对儿童作为学习与发展主体的理解。

(三) 园本教研不够系统深入

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涉及面广,这为园本教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这一优势在实践中也带来了挑战,即园本教研往往陷入“全面开花、平均用力”的困境。我园的园本教研内容看似丰富,实则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这种“广而不深”的园本教研导致每次活动多停留于表面探讨,难以让教师在某一领域或问题上形成深刻理解并有效应用,教师缺乏深入实践与反思的契机。在培训结束后,教师对众多知识点往往仅留下浮于浅表的印象,难以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 园本教研的实践探索

高质量的园本教研是能根据幼儿园发展实际,基于本园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多形式地组织教师深入剖析问题的成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有效策略并指导实践。它能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一日活动的组织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厘清教研思路。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们来说,优化一日活动的组织实施是重点,游戏活动的优质开展是难点。厘清了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后,我园将一日活动的规范组织和自主游戏作为园本教研的重点内容,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 坚持问题导向,达成教研共识

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园本教研?是为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继而思考:为什么要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因为本身存在不足。那么,又是从哪里看出不足的呢?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困难、疑惑等。这些不足清晰地反映出教师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那些亟待深入探讨与解决的议题。正是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构成了我们开展园本教研的鲜活素材与核心内容。这就是基于问题导向的园本教研,它不仅能够有效回应教师的现实关切,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显著提升。这样的园本教研能让教师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能提升,实效性强。

我园教师对基于主题的班级环境创设问题比较困惑。由此,我们深入班级进行现场观摩并和教师个别交流,总结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基于主题创设的班级环境、创设的时间与主体、主题元素选择的适宜性等把握不准。于是我园组织教师结合各班的案例和问题分组研讨,在研讨分享过程中给予教师儿童观和课程意识的引领,并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教师深入思考,主动寻找答案。第一次教研活动之后,各班教师对基于主题创设的班级环境进行了调整;一周之后又开展了第二次研讨,教师针对新的问题再次进行头脑风暴式研讨,使大家提出的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

(二) 明确活动主体,树立教研自信

我们深刻认识到,园本教研的主题内容来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研成效是为教学服务,园本教研应该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因此,调动教师教研的主动性,让教师积极投入教研,让团队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是教研活动高质量的基础。

在我园过去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主要扮演听众与记录者的角色,活动形式多局限于听培训讲座和观摩优质课。这种单向的知识输入方式,使得教师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与深度交流的机会。在这样的园本教研中,教师更像是“沉默的观察者”,安静地听、认真地记,鲜少提问,更难以见到他们自信地分享见解与心得。鉴于此,当务之急在于帮助教师树立教研自信,让他们在园本教研中能“抬起头、大胆说、说明白”。这样的转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与智慧交流,扩展了园本教研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了教师个人成长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双重提升。

我们的园本教研从“发现美好”开始。园长、业务园长、值班教师每天进班观察、发现,用镜头记录儿童的一日生活,从中发现有教研价值的美好瞬间或片段,并以此作为教研内容。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大家首先交流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然后,主班教师说明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表达对此的反思;接着,按照班级序列,教师分三组分析视频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小组代表发言,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最后,园长复盘大家的建议并进行总结,为教研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选为研讨焦点的班级,其教师在后续的教研活动中,会积极反馈实践成效,形成闭环,确保教研成果的有效落地。因为是“发现美好”,视频中的教师是自带光芒的,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与赞扬。教研活动中,教师脸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心中更是充满了成为镜头主角的渴望与动力。

随着“发现美好”教研活动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教研自信被逐步激发,我园的教研氛围日益浓厚。“发现美好”现在已经成为我园的常规园本教研活动。现在,每周教师例会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以图片、视频的方式介绍近阶段班级保教工作的亮点。从一日活动的组织实施到幼儿发展再到家园共育,交流面越来越广,教师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课程意识也逐步形成。

(三) 紧扣专题内容,形成教研系统

当教研氛围逐渐浓厚,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意识逐步增强,我园紧扣教研专题内容,积极拓展教研形式,挖掘教研深度,形成教研系统,让教师因“教研有趣”而心生欢喜,因“教研有用”而倾心投入,让教师通过教研主动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优化教育策略的方法。我园统整教研内容,明确教研主题,结合每个阶段师幼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设计教研活动,不断调整教研策略,提升园本教研的实效性。

以“游戏”专题园本教研为例。我园教师原先在游戏中以直接指导为主,关注的内容大多是常规的管理和材料的整理,缺乏对幼儿自主探索与互动行为的观察与支持,游戏的价值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为积极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落实“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这一理念,我园决定将游戏专题园本教研提升至战略高度,将其视为一项持续深化、不断精进的长期项目,通过理论和优秀案例学习、观摩交流、成果分享、专家引领等多种方式交互运作,形成了多维度、沉浸式的教研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具体如下:

1. 重塑教师“游戏”理念:结合实践进行系统性理论学习

在“基于幼儿经验的角色游戏”的园本培训活动中,园长带领大家重温了角色游戏的定义和内容,结合经典案例让教师更直观地认识到班级游戏的问题,发现不足,并制定调整计划。例如,从优秀案例《豆芽》中,教师学习如何观察和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要求教师把观察、解读、支持幼儿变成一种习惯;从优秀案例《一座桥》《我看见了“星星”》中,教师认识到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并提供适宜的支持与引导,对于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锻炼决策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此外,请教师阅读《儿童自主性游戏的特征及指导策略》《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等专业书籍,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领悟正确的儿童观,学会倾听、支持儿童,懂得把握“既要让儿童在游戏中有机会付出努力,又不会因沮丧而放弃”的引导契机。

2. 理解幼儿“游戏”行为:开展“成为孩子”角色体验教研

在深化教育实践与理论融合的征途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的真谛在于实践。为了精准把握幼儿的需求,教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成为孩子”角色体验游戏教研活动。这一园本教研活动旨在促进游戏的有效开展,提升教师的游戏反思能力与教育智慧。教师带着问题,认真专注地投入游戏中,出现矛盾及时进行调整。通过亲身体验,教师看到了缺少观察和支持的游戏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幼儿角色意识不强、游戏流程不熟悉、材料匮乏、游戏布局不合理及无效的师幼互动等,这些都制约了游戏质量的提升。教师感慨万分,深切体会到幼儿在游戏世界中的真实感受,也理解了为什么有的幼儿根本静不下心来玩,因为他们对游戏感到无趣。通过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教师真正明白了在游戏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深入观察的重要意义,开展游戏活动一定要以幼儿的视角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些感悟是非角色体验教研活动给不了的,听别人讲一百遍都不如自己经历一遍。“成为孩子”角色体验教研让教师尝到了甜头,他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等对游戏中的幼儿感同身受,也进一步理解了游戏质量的提升与已有经验、游戏材料、空间之间的关系。

为提升户外自主游戏的质量,探索更适合幼儿发展的户外自主游戏环境和支持策略,我们进行了“成为孩子”角色体验教研。由此,教师提炼出园本户外游戏指导策略:空间联通,就地取材;基于观察,调整材料;充分放手,顺应支持;结合实践,链接评估。

3. 拓展“游戏”指导思路: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他园经验

我们秉持“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理念,不断调整班级游戏活动,在实践中反思,积累班级优秀游戏案例。这些优秀案例不仅是我们教育智慧的结晶,更成为园本培训中观摩学习、相互启迪的宝贵资源,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学互鉴,共同提升。

除了幼儿园内部的案例观摩分享,我园积极搭建平台,联系其他幼儿园,开展区域内园际间的游戏观摩研讨活动,秉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信念,借助兄弟园所的经验,解决我园问题。园际间的观摩教研聚焦园所游戏活动中的问题或者亮点进行深入探讨,教研活动可以是一次现场经验分享学习,也可以是共同研究解决一个难题。园际教研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的系列活动,每次观摩教研既是上一次教研的提升又是下一次教研的基础,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在此过程中,教师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实现个人专业素养与团队整体教研水平的提升。

4. 持续深度研究“游戏”:专家引领,向内、向外深入拓展

经过持续的游戏专题教研,我园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为推动深入可持续发展,我园邀请专家莅临幼儿园现场指导。专家不仅对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进行了深入剖析,还通过互动答疑的方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专家强调聚焦式观察,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分析幼儿社会情感发展的状况,捕捉游戏情境中蕴含的学习契机。专家的指导让我们深刻领会到:在日常游戏观察中,教师要理解儿童的想法,用儿童的视角去看世界,并进一步认识到观察、解读、分析的目的并不是要给幼儿的行为贴标签或者进行评判,而是要给幼儿的行为赋予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幼儿并支持其后续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形式丰富的持续沉浸式的游戏专题教研,我园教师的游戏理念得到更新,游戏空间设置、材料的支持更加科学合理。在游戏中,我们能看见逐步放手的教师和自主愉悦创造的幼儿,游戏的价值得到提升,这为保教质量的整体跃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回顾园本教研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高效的教研首先要统一思想,明确教研目标,基于师幼共同的经验决定教研内容和形式,注重教研中角色的换位体验,给予教师在实践中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加强过程中的分享指导和专业的外力助推。园本教研应该“深耕细作,静待花开”,不急功近利,不流于形式,将教育视为一场马拉松,让师幼的成长在时间中沉淀。

(史翠萍,江苏省南京市乐仁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