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幼儿古诗教学实验

2024-09-30 00:00谢嗣极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7期

摘 要:幼儿古诗教学实验,第一要考虑的是教材,第二要考虑的是怎么教,第三要考虑的是教学过程。从90天的实验中,获得四点感想:其一,对一个5岁左右的幼儿,是可以进行古诗背诵的教育的。其二,对传统私塾背诵的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否定,当然也不能全盘接受,要避死记硬背之短,扬科学背诵之长。其三,授课要考虑幼儿心理和思维特点,所选诗和讲解要有趣,一节课的时间要适当。其四,创造情境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这能帮助幼儿理解诗意,加强记忆。

关键词:幼儿古诗教学;蒙学;科学背诵;情境体验

十多年前,曾做过一个课题“优秀蒙学传统运用于当代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虽然结了,课题中虽然也有“实践”二字,但终究多属纸上谈兵而实践不足,尤其是落实在“蒙学”二字上的实践几乎没有。这成了我一个未尽的心结。今年2—4月,我去女儿家探亲。这段时间和5岁的外孙朝夕相处,我便借此机会,做一次幼儿古诗教学实验,也算解了我多年的心结。

第一要考虑的是教材。我没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选编,就是有时间也未必编得比现有的好,于是用了《千家诗》,这是古代蒙学教材中的“三百千千”之一“千”。《千家诗》的选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为序排列的,2—4月正是由冬到春的时节,这便于教学和生活结合。但开始实验的时候,我发现,其中的诗,许多并不适合幼儿,得作二次选择。我的选择标准是:诗的内容要么可以演绎成故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要么有画面,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当然,故事与画面兼具则更好,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人物,有环境,有时间,有情节,有音乐,有画面。故事要有趣,画面要美,要适合幼儿的趣味。诗所表达的情理,若不适合幼儿的不选,如,令狐楚的《思君恩》:“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这四句诗虽可以编成一个故事,“莺歌”“蝶舞”看似也有童趣,但其所抒之情是幼儿难以理解的,且“长门”“翠辇”,也很难对一个5岁的幼儿解释清楚。有的诗虽意在说理,但理若蕴含在故事或画面中,也选,如,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类诗,我可以只讲故事或画面,而不讲“理”——对“理”的理解,可留待将来。

第二要考虑的是怎么教。我没教过小学,更没教过幼儿,没有幼儿教学经验。众所周知,传统蒙学教学以背诵为主,而背诵的教学方法常为今人诟病,斥之为死记硬背;但从过来人的回忆中,却另有一番景象:

蒋梦麟:在老式私塾里死背书似乎乏味又愚蠢,但是背古书倒也有背古书的好处。一个人到了成年时,常常可以从背得的古书里找到立身处世的指南针。[1]

陈从周:记得我幼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千家诗》,至今篇篇都很熟悉,那是得益于当年的背诵。当时有些篇章也一知半解,但我都背出来,等以后再理解。比如《幼学琼林》这本书,就是我在私塾中由老姑丈亲授的,书中有许多人物传略、历史、地理常识等。那时我虽然不完全懂得其中的内容,但总觉得音节很美,上口容易,我就天天背诵,长大后就豁然贯通了。想不到就是这本《幼学琼林》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及园林艺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一本最概括的索引。要不是我孩提时代背熟了这本书,长大后需要检索类书就十分不方便了。[2]

敏 泽:传统的私塾教育并非是没有缺陷或局限的,不必无保留地赞美它。但它的强调背诵的方法,确实是很有其可取之处的。……尽管早年我所背诵的东西,并不都是我能够理解的;但由于儿时的记忆特强,这些背诵过的东西到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并且像刻在心上一样忘不了,可以烂熟于心地背诵,这对于我后来的学术研究工作,真可以说是受用无穷。[3]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但这三位的代表性足够了。蒋梦麟先生是著名教育家;陈从周先生是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古代园林专家,他的《说园》曾入选初中语文教材;敏泽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美术家及文学理论家。从他们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两点:幼年时虽然不懂,但长大后就渐渐理解了;当年背诵的诗文对之后做人和治学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看来,对于传统蒙学教学中背诵的方法不能简单否定,当然也不能全盘接受。我努力取其长而避其短,采用以讲为辅、以背为主、结合情境体验的教学方法。

第三要考虑的是教学过程。我决定先教五言绝句,然后依次是七言绝句、五言律诗,最后是七言律诗。这样安排,是为了逐渐增加背诵的难度,以防一开始就挫伤了孩子背诵的积极性。诗歌选定后,先讲。一首诗,如果有故事,先把诗句演绎成幼儿能听得懂的故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如果是有画面的,就用幼儿能听得懂的语句讲解诗歌描绘的画面,让他结合描绘想象诗歌所写景象,如,杜甫的《绝句》。必要时借助百度搜索相关的诗意画,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我百度“野渡无人舟自横”,选出一幅与诗意贴近的画;再如,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我先搜拱桥的图片,再搜彩虹的图片,两相比较,让孩子能直观地理解“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再读。讲完之后,我让孩子复述故事或讲解画面,再熟读,为接下来的背诵打基础。这样大概需要20钟左右。然后背诵,休息10分钟后,边读边背。一首五言绝句,在前面讲解的基础上,一般10分钟左右能够背熟。接着从诗中选出5个字,抄写。字有难有易,为了增加孩子的兴趣,用孩子自选和我选相结合的方法,来决定抄写诗中的哪5个字。有时,鼓励孩子挑战笔画多的字。最后,情境体验:在往返幼儿园的路上,在游玩的场所。我利用这些时间,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复背前天学习的诗歌,再结合具体场景讲解诗意,以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如,学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次日去幼儿园的路上,我会让孩子看天空的流云和飞鸟,然后指着一片飘荡的云朵、一群远飞的鸽子,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雨后的清晨,观察草地上刚刚露出的细草,让孩子远看近看,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住家附近的幼儿活动场地,一边荡秋千,一边背苏轼的《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孩子在秋千上边荡边背,自得其乐。这样久了,他还能活学活用。一天雨后,天空出现了彩虹,我随口说了声:彩虹。在旁边玩游戏的孩子立刻接道:“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我的教学安排是一周5天学5首诗。学完3首后,周四不学新诗,这一天用来复习,把之前背的3首诗,全部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周日把这一周学过的5首全部背一遍,以防止遗忘,且想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在不到90天的时间里,孩子一共背了五言绝句12首,七言绝句29首,五言律诗8首,七言律诗2首,最后还背了一首《将进酒》,一共背了52首诗。

几点感想:其一,对一个5岁左右的幼儿,是可以进行古诗背诵的教育的。这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只是为了打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子,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敏泽先生说:“童蒙时期的心灵,像一张纯净无尘的白纸。他在此时的所习所学,常常永生地刻在他的心灵上,与他的生命相始终。所谓‘器成彩定,难可翻易’。”[4]其二,对传统私塾背诵的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否定,当然也不能全盘接受,要避死记硬背之短,扬科学背诵之长,对所学诗歌做简单的讲解,以帮助幼儿理解,尽可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其三,授课要考虑幼儿心理和思维特点,所选诗和讲解要有趣,一节课的时间要适当。幼儿思想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我每一首诗的教学时间不超过40分钟,20分钟休息一次;形式要多样,讲解、诵读、抄写、再诵读交替进行,免得形式单调影响孩子的兴趣。其四,创造情境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这能帮助幼儿理解诗意,加强记忆。现在特别强调情境教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参考文献:

[1] 蒋梦麟.西潮[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22.

[2] 陈从周.读书的回忆[M]//王丽.名家谈语文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33.

[3][4] 敏泽.私塾教育与我[M]//王丽.名家谈语文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

(谢嗣极,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