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秋冬养阴。立秋之后,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进入秋分后气温逐日下降,昼长白短,阴气渐盛,阳气渐衰。此乃阴长阳消之时,故要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秋季养生主“养收”,如果不注重顺时而养,就很容易患病。那么,秋季有哪些养生要领?我们该如何调养呢?
秋季天气干燥,主要的外邪为燥邪。五行养生学认为,秋属金,与五脏肺相对应。中医认为秋燥最伤肺,因为肺是“上水之源”,同时又是一个“喜湿恶燥”的“娇脏”,更需要水湿的滋养及濡润。秋天必须注重滋阴除燥,保证肺这个“娇脏”的健康,避免肤发干燥、口渴咽干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困扰。饮食方面应以清润、温润为主,可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食物,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如葱、蒜、姜、茴香、辣椒等辛味之品。五味中酸收敛补肺,辛发散泻肺,故秋食宜酸不宜辛。多喝温开水、淡茶、豆浆、乳制品、果汁等饮品,达到益胃生津之目的。
老年人体质弱,可采用晨起食粥法,这里推荐一款银耳山药羹。取银耳30克,山药100克,白扁豆30克。白扁豆碾末备用,银耳温水泡发后切丝,山药洗净切片。将山药、银耳同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煨煮20分钟,加入白扁豆末,继续煨煮30分钟,煮成羹状即可食用。具有健脾和胃、养阴生津之功效。
中医以五行学说解释五脏,脾属土,故称脾土。秋分以后气候渐凉,中医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胃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因此,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当增添衣物,夜晚睡觉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和旧病复发,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戒烟禁酒。
秋先养阴,逐步进补,让脾胃从夏暑的湿热状态逐渐过渡到凉润状态,这样到了冬令进补,才能为人体所吸收。须知,没有最好的补物,只有最合适的补物。不建议大鱼大肉“贴秋膘”的做法,不妨多吃些薯类食物和粗粮、发酵豆制品、橙红黄色蔬菜。适量进补,吃些羊肉、鸡肉、排骨汤、山药、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应保证营养平衡,各种维生素充足供给。亦可咨询中医,了解自身体质,合理进补膏方,补之更有效。
秋季“养收”,运动宜轻松平缓,不宜剧烈活动。建议选择活动量不是很大的锻炼项目,适当进行一些耐寒和有氧锻炼。可选择步行.慢跑、打球、太极拳、骑行、登山、跳舞等舒缓运动。要避免大汗淋漓,因为汗出过多会损耗人体之“阴”,亦会伤及阳气,故锻炼要适度、和缓,并注意运动前热身。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季肃杀之气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出现腹胀腹痛、食欲缺乏等,影响身心健康。中医认为,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的发生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调节精神状态,保持心情愉快,情绪平稳,知足常乐,笑口常开,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多与别人交流,多与家人一起,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如读书、音乐、书法、写作等,对减缓压力有益。
秋季应该顺应天时,做到天人合一,改变在夏天养成的晚睡早起的习惯,尽量早睡早起,这样有助于阳气可以更好地收藏于内,以御天寒。此外,秋分后昼夜温差变大,尤其北方地区,夜愈深,寒愈重,寒气入侵人体易袭肺脏、损伤脾胃、凝滞血脉、僵硬关节。早晚气温偏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添衣物,以免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