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

2024-09-29 00:00邵世龙
天津教育·中 2024年8期

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是教育回归人之本质,回归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教育的有效方式。劳动教育和评价可以磨砺学生的意识,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帮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自我,通过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的不断进步只有通过劳动者的不断劳动来推动,只有在劳动创造中才能实现远大理想和个人目标。由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树立以劳动获取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观念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结合新时代背景,对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进行探究,希望为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寻得有效路径。

一、小学劳动教育现状

(一)社会导向功能弱化

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确实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积极、正面的外部环境。然而,在当前的社会中,我们遗憾地发现,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缺失不仅影响了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更未能起到应有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学校保障机制乏力

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关注不够,学生的劳动课往往被挤占;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是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教学质量;目前,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评估方式较为单一,评估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评估制度也不尽完善;部分学生对劳动知识的了解不够,或者对某些劳动技术的了解不足,导致他们对劳动学习缺乏信心。

(三)家庭教育方式简单

现在,大多数父母都认识到了小学生做家务的必要性,但是在实践中没有付诸行动,而且父母的认识很有限,只将学生的自我服务和家庭服务当成了最重要的家庭劳动。

(四)学生劳动认识不足

大多数小学生对劳动的重要性不能完全理解,积极性不高,执行力不够,还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学校的强制要求。很多学生参与劳动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受到外部力量的推动。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劳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表扬或满足需要,更重要的是,劳动能够为自身带来更多的价值,如体能的增强、思维的拓展,乃至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首先,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意义。劳动教育的实践意义在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从理论到实际进行转化,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劳动的本质,培养勤劳务实的精神。其次,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加强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劳动教育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劳动的尊严与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他们会逐渐明白尊重劳动的重要性,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最后,小学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教育注重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在实际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技能,培养解决问题与合作的能力,并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三、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一)夯实第一课堂,学科有机融合

小学阶段的教材设计和课程内容十分重视实践,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由于小学课时比较紧张,劳动教育能够获得的时长较少,因此,利用学生所学的文化课内容融入劳动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将劳动教育融入不同的学科,可以加强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需要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如数学、语文、科学等,培养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将劳动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面发展,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创新思维,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具有积极影响。小学劳动教育应该与不同的学科相融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劳动的本质,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了解农田、建筑等领域的技术水平,理解劳动的物质基础。在测量农作物的面积和产量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农民的辛苦,掌握一定的农业知识。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演讲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背后的辛勤劳动,增强对劳动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强化对劳动的思考。

(二)落实第二课堂,学生快乐成长

学校要坚持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第二课堂。首先,学校可以聘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展示并讲解,让教师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传承“非遗”文化。其次,学校开设“废纸再生”课程,将学生用过的纸回收,经过一系列步骤造出再生纸,让学生用过滤后的纸渣制作精美的作品,形成系列课程。最后,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为了更好地推广劳动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创立“校园记者站”,采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每周拍摄一期校内外劳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

(三)延伸第三课堂,丰富劳动内涵

除了在校内劳动基地的各种种植体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灌溉、施肥、除草、采摘等劳动过程,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磨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劳动也是劳动课程的重要补充。为了改变“生活中没有劳动,劳动教育中不见生活”的现象,学校鼓励让劳动教育回归家庭生活、贴近校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生活化的劳动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劳动的价值,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

学校和家庭的多样性劳动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劳动,增加实践经验。家校共育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统一的教育方式。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能够确保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都能受到劳动教育,形成劳动习惯。劳动习惯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需要家庭的参与。家庭可以借助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耐心、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课程体系,丰富劳动场景

首先,课程内容方面。由于劳动教育本身的特性,其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是有区别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学校的特点和师资情况进行科学设计。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不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还展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每个孩子的体质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应该尽量设计个性化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课程教学。其次,组织形式方面。劳动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的实践性很强。第一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技能为重点,以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开展第二课堂提供思维指导,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课堂要注重实习内容,要将学生的兴趣点与实习内容、实习方式有效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实习的针对性,确保实习有效实施。最后,场域选择方面。劳动教育不仅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等方面与其他教育不同。新形势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在对传统的劳动教育进行传承时,呈现出更多元化的实施领域,尤其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大环境下,更是拓展到了虚拟领域。

(五)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劳动能力

劳动实践活动通常需要学生合作、互相配合完成任务。与他人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集体智慧,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劳动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社会实际问题,了解社会中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具体劳动内容。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够增长社会经验,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形成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社会的关注意识。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自己兴趣的机会,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学生有机会接触多样化的工作内容,从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促进个性化发展和职业规划。

首先,教师开展劳动实践时应当设计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包括农田劳动、家务劳动、手工制作、社区服务等,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劳动内容,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设计渐进式的实践活动,从简单的操作开始,逐步增加难度,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再次,教师可以与当地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社区劳动实践,让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安全保障,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劳动,并提供必要的安全指导,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总之,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通过开设劳动必修课就能实现劳动教育目标。落实劳动教育有多种多样的途径,除了开好劳动必修课、校内外劳动实践周之外,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融合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同样,在其他学科课程中,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学科实践、学科项目、学科主题等开展劳动教育,深化学生的劳动思想,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都是不错的选择。

四、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评价

学校注重过程性评价,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灵活运用结果性评价,落实“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

(一)劳动评价多元化

学校设计劳动实践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填写劳动记录表。评价以学校制定的劳动清单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简单易懂,环环相扣,周评价的累积结果会被呈现在月评价中,以此类推进行累积。

(二)劳动评价多样化

评价的选择与使用要有利于学习诊断,因此学校利用劳动任务单记录某项劳动任务的方案设计、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体会等情况,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的评价,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第一,借助劳动清单进行评估。学校以劳动清单为基础,特别设计了一份劳动实践活动记录卡。这张记录卡详尽地记录了学生所参与的每一项劳动项目,他们掌握的具体技能,以及在劳动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同时,这份记录卡还融合了家长与教师的专业评价,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劳动实践情况。

第二,引入个性化劳动记录手册。为了满足对每位学生劳动实践的个性化追踪,学校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了一本劳动记录手册,形成了“一生一册”的管理模式。该手册全面且系统地追踪了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的所有劳动实践情况,从而深入洞察学生的努力与成长历程。

第三,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每学期,学校都会定期组办如“劳动金点子”创意大赛和“劳动技能大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全面考核学生在劳动技能和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并对那些表现出众的学生给予应有的嘉奖。同时,学校还会阶段性地审视劳动教育的执行情况,以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发展状况,以此持续积累和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果。

第四,建立多维度星级评价体系。根据评价手册和劳动清单的详细记录,学校会定期进行“劳动之星”的评选。学生有机会通过集齐包括“学习、文明、孝心、体育、艺术、进步之星”等在内的多种星级卡片,来兑换特制的“彩虹少年”荣誉卡,并获得相应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现已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成效以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同时,教师也承担着指导学生记录劳动教育经历以及主要成果的责任,确保这些内容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之中。

第五,综合素质评价。学校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各项劳动项目设计评价量表,全面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在客观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有效。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劳动教育实施中,劳动教育课程要实现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的转变,并在育人模式的转变中形成立德树人的劳动教育新常态,让劳动教育落地,让劳动教育生根,让劳动教育开花,让劳动教育“托起”中国梦。在劳动教育评价中,学校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灵活运用结果性评价,全面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加强劳动技能的考核。同时,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有效,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