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随园食单》里的人物一共约有五十人,有官僚权贵、文人雅士、商人、僧侣道士、市井人物等五种。本文要讲的这位陶方伯就是时任江苏布政使的陶易,他两次出现在《随园食单》里,其一:
葛仙米:将米细检淘净,煮半烂,用鸡汤、火腿汤煨。临上时,要只见米,不见鸡肉、火腿搀和才佳。此物陶方伯家制之最精。
葛仙米虽然名字里面有个米字,但是它并非米的一种,而是藻类蓝藻纲念珠藻科,名叫拟球状念珠藻,俗称天仙米、天仙菜、珍珠菜、水木耳、田木耳等,主要分布于湖北鹤峰的走马镇,附生于稻田、浅水池沼、湖、溪的砂石间或阴湿的泥土上,湿润时开展,呈蓝绿色,干燥时卷缩,呈灰褐色,采集干燥后颗粒圆形,煮熟后比米粒大。古人见到这种多与水稻共生的水生藻类植物,不开花也不结果,无根无叶,还营养丰富,很自然地将它与道教先驱葛洪联系起来,葛仙就是指葛洪,状如米,于是称之为葛仙米。
古人发现葛仙米可以吃,当然不会放过。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绿菜赞》,有人认为写的就是葛仙米,做法是“芼以辛咸,宜酒宜餗”,就是弄点辣的咸的调味,与酒和佳肴美味都很搭;明代的王馨将其编入《野菜谱》,后来徐光启又将其收入《农政全书》;清代赵学敏所撰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有记载,做法是“以醋拌之肥脆可食”,这是凉拌,“以水浸之,与肉同煮,作木耳味”,这是肉煮葛仙米。《清史稿》记载葛仙米为贡品、御膳,末代溥仪的著作《我的前半生》中有道菜就叫“鸭丁熘葛仙米”,大概是将鸭肉切成丁,与葛仙米同炒,葛仙米的果胶释放出来,鸭丁仿如裹上一层淀粉,故谓之“熘”。
袁枚推荐的陶方伯家的做法则要讲究得多:将葛仙米认真检查,保证粒粒皆佳,淘洗干净,煮至半烂,再加入鸡汤和火腿汤。吃这道菜时只见葛仙米,不见鸡肉和火腿,葛仙米味道本身寡淡,加了鸡汤和火腿汤,味道变得异常鲜美,这让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鲜味从何而来。这样的菜品设计不论是味道还是口感,甚至是趣味性都很合适。鸡肉和火腿熬汤后,味道基本被萃取了出来,但其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则被留在了汤渣里,幸好葛仙米富含蛋白质,野生葛仙米蛋白质含量高达近百分之五十,让这道菜的蛋白质也不缺席。
陶方伯家还有一道美食,为“陶方伯十景点心”:
每至年节,陶方伯夫人手制点心十种,皆山东飞面所为。奇形诡状,五色纷披,食之皆甘,令人应接不暇。萨制军云:“吃孔方伯家薄饼,而天下之薄饼可废;吃陶方伯十景点心,而天下之点心可废。”自陶方伯亡,而此点心亦成《广陵散》矣。呜呼!
这是《随园食单》里为一个菜费笔墨较多的,里面包含太多信息:一、点心为陶方伯夫人所做,每至年节都做,女主人亲力亲为;二、点心用的是山东飞面,就是山东面粉,这与陶方伯是山东人有关;三、点心“奇形诡状”,说的是样式之奇特,“五色纷披”指的是颜色搭配多样,“食之皆甘”就是说味道很不错,“令人应接不暇”是从吃客的角度评价点心的奇特、美观和风味,又引用江南河道总督萨载的评语,“吃陶方伯十景点心,而天下之点心可废”,相当于说这是天下点心的天花板;四、说陶方伯去世后,这点心就如《广陵散》一样失传了,注意了,说陶方伯去世,用的是“亡”,最后再来个感叹词“呜呼”欲言又止。这些信息背后有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袁枚没有说,我来替他说。
据《清史稿》载,陶易(1714-1778),字经初,号悔轩。出生于威海卫城里,陶易的父亲陶正士,字方崖,雍正癸卯拔贡,任江西长宁县知县。陶易是陶正士的第二个儿子,幼年聪颖好学,因其叔父早逝,婶母吕氏,年轻无后,陶易在四岁时就过继给叔父,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母子俩“忍饥耐寒,彻夜不眠,点着松明,母织儿读”。乾隆九年,陶易入京师,进太学,苦读寒窗,乾隆十七年中举;乾隆十九年被派往湖南历任桃源、浏阳、益阳、衡阳等县知县;乾隆二十八年,代理衡阳知府;乾隆三十八年,陶易受任于淮安知府;乾隆四十年,陶易因政绩卓著,升任广东惠潮嘉道,保举留守江安督粮道;乾隆四十一年升任江苏布政使(从二品)。陶易出身清贫,做官之后能体察民情,心系百姓,节俭廉正,是一位深得民心、口碑甚佳的清官和能吏。
抚养陶易长大的婶母吕氏,在陶易刚踏上仕途不久就与世长辞了。吕氏去世,陶易悲痛万分,回籍守孝三年,之后每每回忆母亲,移孝作忠,一心扑在工作上。乾隆三十八年(1773),陶易任淮安知府,算是事业有成了,他广发名帖,邀请同乡、亲朋好友、名人志士作诗念母,当时的冀宁道徐浩就作《陶节母诗》叹曰:“儿今既成名,母死焉得知。从来儿有禄,难补慈母饥。”
与袁枚交往的朋友,基本上也都是诗文了得,但陶易是个例外。袁枚收到陶易为其母赋诗的名帖时,两人并未谋面,那时在江宁的袁枚,已经辞官归隐多年,但名声已是显赫。他一直关注着这位深得民心、口碑甚佳的清官,早就在其著作中记叙了陶易在知州任上审理属县乐平的一个案例,清明廉正,为合郡所悦服。两个人虽不曾见面,但彼此已惺惺相惜。
袁枚抵淮安府,陶易出城三十里迎接,一连几日的促膝长谈,使两人更加相互敬重。陶易敬佩袁枚的博学多才,而袁枚则欣赏陶易的清正廉洁。陶易给袁枚讲述他们孤儿寡母清贫度日,几度哽咽,袁枚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老母亲,一样泪湿前襟。袁枚于是为陶易慈母作诗六首,序云:
太守名易,文登人,母吕氏,寡居。易以从子嗣,家故贫也。冒雪采薪,为枯枿所戕,指血涔涔然,夜辄煨芋魁诱易读书。易贵后,状其事征诗。
说的是陶易六岁时,陶母大雪天因家中缺柴断炊,到山中拾柴,十指被树枝所伤,血流不止;还有陶易读书到半夜,母亲煨芋给陶易充饥的感人故事,顺便交代了这次征诗的缘由。然后一气呵成赋诗六首。
其一
东海慈云拥绛纱,
长沙太尉旧人家。
恐将银管千枝笔,
难写灵萱一树花。
陶易是山东人,所以用“东海慈云”。“长沙太尉”指东晋名将陶侃,他是鄱阳郡人,官至太尉。“萱”,指萱草,代指母亲。大意为:母亲吕氏对儿子的教育,继承陶氏先祖陶侃的家风,用一千支笔,也难描写这位善良的母亲。
其二
黄鹄飞飞翼早乖,
媰孀争不赴泉台?
螟蛉裁抱尊章老,
了却君家事再来。
大意为:陶母之所以没有殉夫以全节,是因为要替亡夫侍奉公公婆婆,为陶家抚养子嗣,延续香火。
其三
乌啼月落夜窗空,
亲授儿书读未终。
试看采薪风雪里,
阿娘手爪为谁红!
大意为:陶母教儿读书到半夜,风雪天搜寻柴火,弄得手指流血。
其四
邻家闻有卖儿人,
施与裙钗替赎身。
谁道梅花风骨冷,
一重风雪一重春。
大意为:听说邻居中有因家贫欲出卖儿女的,并不宽裕的陶母即用服饰为其赎身。
其五
儿今五马领淮南,
望见蹲鸱泪便含。
记得当年煨缊火,
膝前赐与十分甘。
“蹲鸱”就是芋头,大意为:陶易官至淮安太守后,每见到芋头,就想起冬夜课读时,母亲夜夜相伴,在炭火上烤熟芋头为子充饥的情景。
其六
风诗唱遍鲁陶婴,
天上金章几度旌。
寄语世间诸母氏,
佳儿不必自家生。
刘向在《列女传》中讲过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有个鲁国人,名字叫陶婴,她的丈夫死了,她独自抚养孩子,以纺线为生。鲁国有个人想要娶她,她就写了一首《黄鹄之歌》,那个人就不敢再提亲了。袁枚这首诗大意为:将陶母比喻为春秋时期的鲁陶婴,受到朝廷的旌表,以此告诉天下的众母亲,儿子不一定是亲生的好。
陶易读罢袁枚所作诗句,痛哭流涕,对袁枚施礼便拜,袁枚急忙上前搀扶。陶易赠袁枚数金,袁枚坚决不受,两个人的友谊自此更上一层楼。《随园诗话》(卷十二·四九)载:
余六十三岁,方生阿迟。时家弟春圃观察在苏州,勾当公事;接江宁方伯陶公飞檄文书,意颇惊骇,拆之,但有红笺十字云:“令兄随园先生已得子矣。”常州赵映川舍人诗云:“佳问有人驰驿报,贺诗经月把杯听。”
说的是袁枚六十三岁生下了儿子袁迟,当时堂弟袁鉴在苏州当道员,接到上司江苏布政使陶易的加急公函,以为有什么大事,打开一看,原来是报喜,说袁枚老来得子一事,可见彼此关系之亲密无间。
就是这么一位励志的廉吏能吏,却不得善终。乾隆四十三年(1778),江苏东台监生蔡家树,到布政使衙门告发同乡已故举人徐述夔所著《一柱楼诗集》,其中“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有抨击朝廷的恶意。陶易仔细地查阅了这部诗集,对蔡家树揭发的“反动”诗句反复推敲,认为这句诗作者的原意是:“明天早晨能展开翅膀,一下子飞到天神居住的地方。”没有发现有抨击朝廷的意思,再考虑到举人徐述夔早已去世,如果上报,必定株连活着的人。他鄙视蔡家树这种人,决定把此案压下,不予受理,蔡家树把陶易不受理案件一事向朝廷告发。乾隆看了《一柱楼诗集》后,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借“朝夕”之“朝”作“朝代”之“朝”,“去清都”就是反清复明,再加上“毁我衣冠真恨事,掏除巢穴在明朝”“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等,更是令人浮想联翩,于是下令把徐述夔、徐怀祖父子剖棺戮尸,枭首示众,其孙徐食田、徐食书及学生徐首发、沈成濯皆斩首,徐氏家属为奴,家产入官;为徐述夔作传的原礼部侍郎加尚书沈德潜已身故,亦被革职、夺谥、扑碑、毁祠、碎尸;经办此案的陶易“故纵大逆”,藩司衙门幕友陆琰“有心消弭重案”,均处斩,扬州知府谢启昆“怠玩”“迟延”,东台知县涂跃龙“玩延”,均革职流放;举人毛澄受托为徐诗作跋,“杖一百,流三千里”。陶易接旨递解赴京时,百姓夹路相送,哭声数里不绝,陶易极度悲愤,途中病发,至京十日而卒,逝年六十四岁。
这是乾隆兴起的最著名的文字狱,袁枚敢在《随园食单》中提及陶易已属不易,所以对他的不幸离世,只敢说“亡”。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为司马昭所杀,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袁枚将“陶方伯十景点心”喻为《广陵散》,还“呜呼”了一句,这已经是对老朋友最大限度的纪念了!
如此看来《随园食单》也不只是一部食谱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