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一个统计数据说,大约有五成的网民从来不看直播。我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从来没有看过,所以也对它无感。直到最近的一次旅游经历,才不得已略感受了一下“直播”。
那天起了个大早,来到古城景区的入口处。按照导游的嘱咐,这个点可以观看独具风情的开城仪式。在很远的地方已经看到入口处人头攒动,发出嗡嗡的声音来。很多游客显然来得更早。走到近处,发现入口处摆放了一圈围栏。大家在围栏外面已经站了里三层外三层。想尽办法向里面挤了挤,可还是只来到了倒数第三层“人墙”。等待了十多分钟,开城仪式终于开始了。几乎每个人都掏出了手机开始拍摄,有些人还用上了伸缩自拍杆。举目四望,只看到林立的手臂、手机与鹤立鸡群的自拍杆,还有一些孩子牵着的气球。在人们的头顶之上的确有另一个世界。
站在倒数第三层的我几乎看不见里面的表演,偶尔才能从人缝里瞥见那些华丽的演出头饰。音乐和歌声倒是能听得真切,因为毕竟最多只有三五米之隔。我也想用手机记录一些什么,可是因为只能看到前面人的后脑勺,所以也几乎是在盲拍,大概不会有什么收获。此时忽然发现前面有一位大哥手里正举着一台手机拍视频,屏幕特别大而清晰,而且完美地捕捉着正在进行的演出。看着他手机屏幕上的画面,不就等于隔开人墙在看前面的演出了吗?他人高马大,手还举得特别稳。那简直就是探出惊涛之上的潜望镜,雾海里的灯塔,车库出口的球面镜。凝望着他的手机,顿时就释然了,来迟了的遗憾一扫而空。为了能更好地观看大哥的手机“直播”,我甚至主动后撤了一步,找到了一个更舒服的位置。转身的瞬间,我看见一个小女孩骑在他父亲的肩头上,越过了所有的镜头在看表演,甚是让人羡慕。
我到了现场吗?的确到了。我亲眼看到了演出吗?并没有。我在离开核心现场五米的位置看了一场“现场直播”。看演出和看直播或转播有区别吗?对今天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以此观之,“现场”很久以来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赛博空间了。就在那一天,古城门口的无数台手机在不同位置和角度,通过拍摄、上传、共享和直播,在短短半小时里可能存储了超过几十TB的数据。未来的人们大致可以通过数字考古,发掘并拟构出那半个小时的开城仪式的诸多细节,但唯独缺少了那个骑在父亲肩头小女孩的视角和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