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利用新指纹学等相关理论方法,对山西河曲坪头龙山时期遗址出土陶器上残留的指纹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史前晋西北地区陶工的性别、年龄。通过研究发现,该批陶器可能由小于18~20岁的男性制作完成,当时的“未成年人”可能作为辅助参与陶器生产过程,其组织形式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制作。
关键词:河曲坪头遗址;陶器研究;指纹分析;手工业考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38
指纹是每个人特有的个体特征,被广范应用于刑侦工作中。历史上,指纹会出现在契文及陶器表面,如陶工制作陶器时在陶器表面残留指纹按压痕迹,其为我们研究陶工年龄、性别及背后社会组织形态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试图通过对出土于山西忻州河曲坪头遗址陶片指纹的研究,了解史前晋西北陶工的年龄、性别及当时制作陶器的规模、组织、社会等级等考古学问题。
山西忻州河曲坪头遗址位于山西河曲县刘家塔镇坪头村西(图1),遗址前后两次发掘共揭露龙山时期墓葬1座、房址5座、陶窑4座、灰坑等多处,另发现石器、骨器、陶器等若干①。本文选取坪头遗址出土的4件陶器进行分析,分别是:敛口瓮,器物编号为2009HPH7∶2;敛口翁,器物编号为2009HPH15∶1;敛口翁,器物编号为2009HPH9∶2;罐,器物编号为009HPT1④∶1。其实验室编号分别为HP-1、HP-2、HP-3、HP-4。现分别对其残留的指纹进行显微拍照、分析、对比、总结。
1 测试方法与实验结果
本文运用超景深显微镜对坪头遗址中的4个陶片上残留指纹进行了拍照,对指纹长度、宽度、指纹线之间的间距进行测量,并进行了归纳整理。
样品HP-1,敛口瓮残片,内外侧胎体陶质一致,共有三枚指纹,残留深浅程度不一。HP-1指纹1,长5000微米,宽6000微米,其上共有11条纹路,10个数据,纹线间距平均值为479微米(图2)。HP-1指纹2,长3500微米,宽4000微米,其上共有13条纹路,12个数据,纹线间距平均值为365微米(图3)。HP-1指纹3,长5000微米,宽2000微米,其上共有10条纹路,9个数据,纹线间距平均值为495微米(图4)。
样品HP-2,敛口瓮残片,内外侧胎体陶质不一致,共有三枚指纹,残留深浅程度不一。HP-2指纹1,长7500微米,宽8500微米,其上共有11条纹路,10个数据,纹线间距平均值为499微米(图5)。HP-2指纹2,长8500微米,宽12250微米,其上共有19条纹路,18个数据,纹线间距平均值为455微米(图6)。HP-2指纹3,长8000微米,宽9000微米,其上共有14条纹路,13个数据,纹线间距平均值为409微米(图7)。
样品HP-3,敛口瓮残片,内外侧胎体陶质一致,共有三枚指纹,残留深浅程度不一。HP-3指纹1,长6500微米,宽5000微米,其上共有13条纹路,12个数据,纹线间距平均值为453微米(图8)。HP-3指纹2,长4500微米,宽8500微米,其上共有13纹路,12个数据,纹线间距平均值为420微米(图9)。HP-3指纹3,长8000微米,宽3000微米,其上共有16条纹路,15个数据,纹线间距平均值为471微米(图10)。
样品HP-4,陶罐残片,内外侧胎体陶质一致,共有三枚指纹,残留深浅程度不一。HP-4指纹1,长5500微米,宽6000微米,其上共有14条纹路,13个数据,纹线间距平均值为484微米(图11)。HP-3指纹2,长10500微米,宽6000微米,其上共有18纹路,17个数据,纹线间距平均值为520微米(图12)。HP-3指纹3,长9500微米,宽8000微米,观察有14条纹路,共有13个数据,纹线间距平均值为409微米(图13)。
2 讨论
考古出土陶器指纹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陶器上遗留的指纹痕迹来推断陶器制作者的身份、制作方法和过程的技术。指纹是每个人特有的个体特征,具有高度的唯一性和稳定性。通过显微镜对指纹痕迹的形态、大小、方向等特征进行分析,试图推断陶器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如坯体的成型方式、装饰手法等,或进一步推断陶器制作者的身份。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通过对指纹痕迹的比对和分析,可以确定陶器制作者的身份信息,这有助于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工艺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2.1 年龄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这4组指纹进行归纳对比。这4组12枚指纹中几乎全是10条以上的纹线条数(表1)。《古代指纹与陶工年龄分析—二里头出土陶器资料为例》②一文指出,纹线条数的数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根据纹线条数可以对这些指纹进行一个大致分类:纹线条数在11条及以下的指纹痕迹所代表的年龄阶段大致为18~20岁段以上;纹线条数在11条以上的指纹痕迹很可能是小于18~20岁段者所留。本研究中纹线条数多在11条以上,按以上理论,可以推断出这4个陶片上的指纹基本为小于18~20岁段者所留。“未成年人”参与生产的情况在中国古代并非少见,二里头文化二至四期可能均有未成年人参与陶器生产的现象③。至少在汉代,四川部分地区画像砖的制作就有一定比例的未成年人参与其中④。《新指纹学》一书也提出了一个判断年龄的观点:青少年时期(25岁之前)的指纹还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纹线的表现会十分光滑,连贯且完整,同时纹线沟虽不如中年时期(26岁到45岁之间)那么凸出、沟深,但整个指纹纹线会更加清晰、完整。综上可得,该遗址中的陶器的制作者可能大部分的年龄小于18~20岁段。
2.2 性别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这4组指纹进行对比分析。《新指纹学》一书对于指纹的研究相当丰富,其中就有运用指纹的纹线条数对性别进行分析的内容。《新指纹学》对纹线条数的量的分析,共有两种不同的纹线形态,分别为弓形纹和箕形纹⑤。因本次研究样品较为不完整,故本文对于性别的分析从这两种不同的纹线形态出发。
弓形纹又可区分出弧形纹和帐形文两种。弧形纹是一种呈现出弧线的纹线性征,帐形文展现的性征是一种类似于小山一样的特点。根据观察,12枚指纹均表现出了中弧线的纹线特征,故此处仅参考弓形纹中的弧形纹的数据作为参数(表2)⑥。由表2可以看出,男性的弧形纹平均纹线密度为9~11条/厘米,女性的纹线密度为10~12条/厘米(基本是12条/厘米)。从弓形纹看,HP-1、HP-2、HP-3、HP-4的指纹密度分别是20条/厘米、16条/厘米、22条/厘米、18条/厘米。因为均未与表2数据相对应,故样品指纹不是弓形纹。
箕形纹与弧形纹相似,只是指纹中心的形状不同。此处参考了箕形纹的数据(表3)⑦与样品数据进行对比。由表3可以看出,男性的箕形纹平均纹线密度为20~23条/厘米,女性纹线密度为22条/厘米左右,但也有25条/厘米的情况出现。从箕形纹看,HP-1、HP-2、HP-3、HP-4的指纹平均纹线密度分别是20条/厘米、16条/厘米、22条/厘米、18条/厘米。根据表3数据,我们推测这4个陶器的制作者可能均为男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的分析研究及对于相关文献的阅读,本文初步得出:
①本文研究样品可能是由小于18~20岁段的男性制作的。但4组指纹的纹线密度相差巨大,可能并不是同一个人制作的陶器,很有可能是由3~4个男性制作完成的。
②这4组样品是从出土遗物中随机挑选出的,其中男性制作的占比较高,故当时的陶器制作可能多由男性完成。
③该遗址属于龙山时期,当时可能并未出现作坊制作形式,较大可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制作,即采用自给自足方式完成陶器制作。
注释
①赵杰,王继平.山西河曲县坪头遗址新石器时代房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4(10):3-15;张登毅.河曲坪头遗址生业技术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王小娟,南普恒,郭银堂.河曲坪头遗址龙山时期陶器及其制陶原料的化学成分分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4):61-69.
②③彭小军.古代指纹与陶工年龄分析:以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资料为例[J].南方文物,2011(1):54-62;孙周勇.西周手工业者“百工”身份的考古学观察:以周原遗址齐家制玦作坊墓葬资料为核心[J].华夏考古,2010(3):118-133,152.
④李英宏,郎俊彦,白彬.四川广元、绵阳出土汉代画像砖掌印纹的痕检学分析[J].考古与文物,2007(3):64-75.
⑤⑥⑦刘少聪.新指纹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