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一种常见的石器类型,石球在我国北方旧石器遗址中有大量发现,但对石球的研究仅停留在定义、分类和功能等方面。文章在陈哲英、李超荣整理的51处遗址基础上,新增了35处旧石器地点,统计石球约1688件。通过分析石球的时空分布特点,尝试从动物群、气候环境等新视角去探讨其中的缘由,这对狩猎采集者的行为模式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石球;时空分布;动物群;气候环境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35
1 研究现状
石球最初被认识和定名是在丁村遗址的石器研究中①,多指通体呈球形、表面带有不同方向的打击片疤、直径为4~15厘米的球体②。在分类方面,有学者也依据重量、用途和形状差异等进行过讨论③。
在与石球相关的文献中,陈哲英④、李超荣⑤分类整理了我国旧石器遗址的部分石球,讨论其定义、类型、制作方法和用途等。仪明洁等从操作链和动态类型学视角,划分了石球的生产过程,并简要分析了其功能⑥。近年来,卢立群等人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石球的功用⑦。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共生动物化石和气候环境背景等角度去讨论石球时空分布特点的原因。
2 时空分布特点
早期出土石球的遗址:1.匼河;2.西马;3.西桌子;4.丁村79∶02地点;5.稠水河沟;6.陈家窝;7.洛南盆地;8.甜水沟;9.梁山;10.大荔;11.洛河两岸DY15地点;12.吉家湾;13.汉中盆地;14.何家梁;15.窑厂湾;16.三门峡;17.新桥;18.北京猿人遗址;19.周口店第15地点;20.庙后山;21.河沥溪镇;22.毛竹山;23.水阳江流域;24.放牛山;25.沅水下游(Ⅲ);26.丹江口市连沟(Ⅲ);27.江浦地点;28.杜店;29.黄家湾;30.虎爪山;31.樊家铺;32.机砖厂;33.白莲;34~35.界岭乡顺桥、金罗。
中期出土石球的遗址:1.许家窑;2~6.丁村76∶006、76∶007、76∶008、79∶05、80∶01地点;7.里村西沟;8.山王村;9.龙岗寺;10.梁山;11.洛河两岸DY9地点;12、13贾湾、杨岗;14、15.姜家湾、寺沟口;16.望城岗;17、18.张家滩、仙公;19.丹江口市连沟(Ⅱ);20.沅水下游(Ⅱ);21~23.猴儿坡、多宝寺、万红岭。
晚期出土石球的遗址:1.圪梁;2.赤峪;3.丁村77∶01地点;4.和顺当城;5.育红河;6~8.蓝田刁寨、甘峪、侯家铺;9.洛河两岸DY11地点;10.北营村西;11、12.小空山上洞、下洞;13、14.刘家岔、楼房子;15~17.郝白村东沟、南峪沟、合志沟;18.黑土梁;19、20.柳子峁、喇嘛湾;21.大窑村;22、23.向阳窑厂、轮窑厂;24.钟家岗;25.木家桥;26.安义;27.新余;28.普定穿洞。
经梳理,石球在时间上主要分布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占比达84.24%。
早期石球至少159件,源自35处早期遗址(地点),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和湖南。
中期石球至少1422件,源于23处中期遗址(地点),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湖北和湖南。
晚期石球至少107件,源自28处晚期遗址(地点),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内蒙古、湖南、江西和贵州。
石球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占比达80.27%。从单个遗址出土数量看,北方许家窑遗址石球最多,达1077件⑧;南方陕西梁山石球最多,为150件⑨。
综上,时间分布上,石球旧石器时代中期多,早晚两期少;空间分布上,北方多、南方少,大多分布于地势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区,且中晚期较早期有向外围扩散的趋势。北方石球集中分布于晋西南和陕东等地,至晚期该地区石球远少于早中期;南方石球则集中分布于鄂豫交界处、湘北、陕西南和皖南等地。
3 石球时空分布的文化与背景分析
无论何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所创造的文化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因此,结合当时的自然环境研究石球是非常必要的。气候背景造就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活的动物种类又有所不同。古人类的生产生活主要包括采集和狩猎,其制造的石制品也是为其生存所服务的,石制品的类型以及数量的多寡必然会有所不同,分析石制品的种类以及每种器类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南北石球的分布差异以及早中晚石球分布不均的现象,研究动物群的种类可以让石球的主要功能更加清晰明确。环境背景、石制品以及动物群三者关系密切,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不仅是一个新视角,同时也为了解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提供了参考。
3.1 石球与共生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类型丰富多样,每种石制品都有其主要的功能,比如刮削器是作割切、刮削之用;尖状器是作切割和锥割之用;雕刻器的用途是雕刻以及刻挖沟槽分割鹿角,而砍砸器和薄刃斧的功能比较相似,起到砍劈、锤砸和挖掘等作用,还用于制作工具和获取食物,如挖植物块根、砸坚果等。
乔治·奥德尔曾通过实验和微痕分析,研究了一部分石器的功能,证实石镰和石锄主要应用于植物领域内,而投掷尖状器、石核、两面器、石锤等是在动物领域内使用⑩。据此可知,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两面器、石锤等多针对动物使用,而砍砸器、薄刃斧等多针对植物使用。
通过统计各遗址与石球共生的石制品,无论早、中、晚期,北方各地点的刮削器数量均居于绝对的优势地位,除此之外,尖状器、雕刻器等一些针对于动物使用的工具也在北方地区发现较多;与此相对,南方砍砸(斫)器等针对植物使用的工具,其数量相对刮削器、尖状器等较多。这正好印证了北方以刮削器为主的石片石器工业和南方以砍砸器为主的砾石石器工业。在一些北方典型的遗址中,如早期的北京猿人遗址、中期的许家窑遗址和周口店第15地点以及晚期的下川富益河圪梁和育红河遗址中,刮削器的数量相当庞大;而典型南方遗址中,如早中期的丹江口市连沟、沅水下游以及晚期的巢湖望城岗砍砸(斫)器发现的数量均是刮削器的数倍。
石制品是组合式使用的,那么石球必然也与当时其他类型的石器关系密切,与石球共生的石制品主要加工对象是动物或植物,而动植物在南北方由于气候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自然不同,这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石球南北分布不均的情况作一个合理的解释。
3.2 石球与共生动物群
多数出土石球的遗址,其动物化石记录并不完整,很多遗址仅列举了动物种类,出土数量也无从得知,只有遗址中大量发现某类动物化石时,才会被格外关注。
兔形目中,早期发现的遗址较多,而中晚期偏少;有蹄类中,鹿科化石的遗址数量最多,鹿科动物从早期至晚期均是多数遗址古人类的狩猎对象;马、犀及牛科中的牛、羊遗址数目次之;猪类化石的遗址数目较少。这些鹿、犀及马科中的野马、野驴等经常是古人类的狩猎对象。
遗址中虽然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食肉类动物化石,但综合考虑石球的杀伤力、古人类的狩猎技术及恶劣的生存环境,那些食肉类动物多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因而并非古人类狩猎的首选对象。此外,遗址中也发现了象化石,因象和犀体型过于庞大,本文认为仅用石球进行狩猎并不现实,此时石球仅为一种辅助狩猎工具。
综合考虑,石球可狩猎的对象以中小型食草类动物为主。这些动物中,野马、野驴、鹿、羊等多生存于草原环境,动物种类受生态环境差异的影响,更新世北方地区以森林-草原或草原景观为主,而南方以森林或森林-草原景观为主,在草原环境下生活的有蹄类动物是古人类的主要狩猎对象。由此可知,石球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当时的气候环境背景密切相关。
3.3 气候环境对石球时空分布的影响
目前,石球最早发现于洛南盆地,洛南盆地在早更新世早期为温暖的森林草原生态环境k。至中更新世,石球又陆续在陕、晋、京、辽等地区发现。北方第四纪环境多以干旱为主,但上述地区森林也占有一定比例。当时陕西的大荔、梁山、汉中盆地等区域均处于南北方过渡性质的森林-草原生态环境下,这些遗址位置略偏南,生态环境与三门峡及晋南的遗址类似。且这些遗址均处于中更新世早期和晚期相对寒冷干燥的环境下,此时北方除庙后山以外的其他地区并未发现石球。至中更新世中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石球只见于北方地区纬度偏高的北京猿人遗址l。
旧石器时代中期处于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过渡阶段,气候逐渐寒冷干燥。古人类经过漫长的演化,适应能力逐渐增强,狩猎技术也有所提高。中期出土石球的遗址不仅集中分布于晋南和陕东,在陇东、晋西南的丁村、晋东北的许家窑也有发现。尤其是许家窑发现了上千件石球及数量丰富的普氏野马化石,这表明该期石球不仅发展到了顶峰,还足以证明古人类的狩猎技术也较早期有所提高。北京猿人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严酷的环境作斗争,在第7层既无洞穴庇护环境又恶劣的时期将自己塑造为真正的猎人m,其他地区的古人类亦是如此。
旧石器时代晚期为末次冰期阶段,该期晋南和陕东发现的石球比中期大为减少,在晋南偏北的赤峪、和顺、陇东、蒙中南仍有石球发现,且遗址数目也不少。这些晚期有石球出土的遗址大多分布于温带草原区,当时个别遗址的环境以草原为主。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早中期发现石球较多的晋西南和陕东,至晚期时石球数量急剧变少,却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石镞。
目前石镞主要发现于以下遗址:1.峙峪遗址;2.柿子滩遗址;3.下川遗址;4.丁村77∶01地点;5.西瑶泉后河洞遗址;6.赵王村遗址;7.洗马庄遗址;8.育红河PN16地点;9~18.沙苑地区下庙渡村北、八鱼村南、北营村北、北营村西、小庄村北、南王阁村南、苏村北、拜家村东北、耿家园村北、沙底村南地点;19~24.沙苑地区HK16~HK19、HK23和HH26地点n;25.李家沟遗址;26.籍箕滩遗址;27.乌兰木伦遗址。特别是在大荔沙苑地区,发现了多达89件石镞o。旧石器时代晚期还经历了严酷的末次盛冰期,气候更加寒冷干燥,草原大幅向南延伸,可采集的植物性食物变少,这种情况下数量较多的草原有蹄类成为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这致使狩猎活动逐渐专门化,在开阔草原上快速奔跑的有蹄类,需要人们制作更加有效的狩猎武器,石球在这一阶段已无法满足这种狩猎要求。再者由于晚期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人类迫切需要调整原有的工具组合p,石镞的出现可能与此相关。
除此之外,甘肃、内蒙古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早期遗址并不多,据净地表生产力(植物)密度分布和次级生产力(动物)密度模拟研究的成果q,可知这些地区植物密度较小,有效温度低于12.75摄氏度,仅依赖植物性食物生存难度较大,虽然草原上的动物资源比较丰富,但受制于狩猎技术,早期古人类往往取食不易。
至旧石器时代晚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古人类的狩猎技术相对提高。因此,发现石球的遗址向更北、更西的温带草原区扩展。刘家岔为旧石器晚期早段的遗址,在晚更新世晚期之初,刘家岔附近还比较湿润。环境的相似、文化的交流或人群迁徙的原因,其石器组合与许家窑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r。石球的存在,一方面应与中期狩猎方式接近有关,另一方面刘家岔虽以疏林草原环境为主,但附近存在较广阔的水域和灌木丛林,人们可以采集兼捕捞等,狩猎技术相对进步。
3.4 石球与南北方文化交流
南方地区的石球主要分布于陕西南、鄂豫交界的西部、湘北与皖东南和苏西南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
丹江口市连沟(Ⅲ)据相关学者认为其中一类石制品与汉中盆地和洛南盆地的石制品特征极为相似(原料为河滩的砾石,岩性以石英、砂岩和灰岩居多,石器毛坯以砾石为主,器型主要是砍砸器,有少量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另一类遗存属于小石片石器工业,与前者相比差异显著s。可以说,连沟(Ⅲ)同时受华北和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影响,且地处中国南北方分界线之南,对研究南北旧石器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湘北与华北旧石器在形态、制法和组合上共同点颇多:石球为典型器类;似手斧尖状器与蓝田同类器相比,从原料、器型到打制方法都十分相似;三棱大尖状器与西侯度、匼河、蓝田、丁村等遗址的同类器颇相似,应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除此之外,湘北又与梁山旧石器共性较多,而梁山又与华北“匼河-丁村系”文化具有亲缘关系,可知湘北与华北旧石器的空间联系相当密切。湘北旧石器和华北、华南旧石器在空间与时间上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传播、继承关系,但也具备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总之,与华北“匼河-丁村系”距离较近,而与华南旧石器文化传统相差较远t。澧县张家滩和仙公与梁山旧石器之间也存在共性,同时也因梁山旧石器与华北“匼河-丁村系”文化的亲缘关系,使旧石器时代我国南北方之间的空间联系大大加强。因而,南方石球的发现不足为奇,但有关南方的石球研究还是证据不足。
4 结语
旧石器时代86处遗址的1688件石球所显示出的时代分布特点为中期多、早晚两期少,空间分布为北多南少。将时空分布相结合,可发现早期北方地区石球集中分布于晋西南和陕东地区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带,至中晚期有向西部和北部扩散的趋势;南方石球集中分布于陕西南、鄂豫交界的西部、湘北和皖、苏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
石球虽多在草原使用,但早期由于狩猎技术的限制,古人类多依赖植物性食物生存。据狩猎采集者的模拟研究,森林-草原过渡带动植物资源丰富,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因此石球在早期多发现于森林-草原过渡带,而非单纯的草原环境。中晚期由于狩猎技术的提高,石球开始向北部和西部的草原区扩散。至晚期,由于气候环境逐渐恶劣,草原大幅南伸,植物性资源减少,再面对环境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人们开始调整石制品组合,石镞开始出现。
由于石球在制作工艺、杀伤力、射程及携带便携度上均具有局限性,因此晚期在晋西南和陕东发现的大量石镞作为高效的狩猎工具逐渐取代了石球。而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初级生产力虽较高,但食物资源非常有限,动物资源也相对匮乏,混合型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同时南北方之间存在文化交流,发现石球不足为奇,但还需要深入的探讨。
注释
①裴文中.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M]//郭沫若,杨钟健,裴文中,等.中国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25周年纪念会报告专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②陈哲英.石球的再研究[J].文物世界,2008(1):34-40;仪明洁,高星,裴树文.石球的定义、分类与功能浅析[J].人类学学报,2012,31(4):355-363.
③鲁娜,黄慰文,尹申平,等.梁山遗址旧石器材料的再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6(2):143-152;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
④陈哲英.石球的再研究[J].文物世界,2008(1):34-40.
⑤李超荣.石球的研究[J].文物世界,1994(3):103-108.
⑥仪明洁,高星,裴树文.石球的定义、分类与功能浅析[J].人类学学报,2012,31(4):355-363.
⑦卢立群,董兵,陈胜前.中国旧石器时代石球的实验研究[J].人类学学报,2021,40(4):587-599.
⑧贾兰坡,卫奇,李超荣.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J].古脊椎动物学报,1979,17(4):277-293;马宁,裴树文,高星.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1977年出土石制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11,30(3):275-288.
⑨黄慰文,祁国琴.梁山旧石器遗址的初步观察[J].人类学学报,1987(3):236-244.
⑩奥德尔.破译史前人类的技术与行为:石制品分析[M].关莹,陈虹,译.高星,沈辰,审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k胡松梅,尹申平.利用不同的方法重建公王岭蓝田人生活的古环境[J].考古与文物,2006(6):88-94.
l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m张乐.北京猿人环境及其与文化的关系[D].长春:吉林大学,2005.
n安志敏,吴汝祚.陕西朝邑大荔沙苑地区的石器时代遗存[J].考古学报,1957(3):1-12.
o西安半坡博物馆,大荔县文化馆.陕西大荔沙苑地区考古调查报告[J].史前研究,1983(1):101-113.
p王幼平.试论环境与华北晚期旧石器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115-122.
q陈胜前.中国狩猎采集者的模拟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6(1):42-55.
r谢骏义.甘肃环县刘家岔旧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2(1):35-48.
s祝恒富.湖北丹江口市连沟旧石器遗址调查[J].华夏考古,2005(1):3-22.
t向安强.湖南澧县北部旧石器遗址调查[J].南方文物,1992(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