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标与博物馆授权

2024-09-29 00:00:00吴喆姝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5期

摘 要:文物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历代更替的实物证明。专业人员通过文物的底款、钤印等标记,来辨别文物的真伪,将正确、美好的古代艺术品收藏、展示在博物馆里,供世人欣赏学习。在博物馆开放IP授权的今天,可以利用现有防伪技术标准来实现博物馆文创授权中的管理。防伪标签具有易识别、难仿造、小成本、大作用等特征,是博物馆授权中有效管控的一道闸门。

关键词:防伪标;授权;数据管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29

防伪标是具有防伪作用的标识,具备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管理的特性。防伪标的使用有利于博物馆授权中的品控和传播,是博物馆在知识产权领域走向公众、融入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小小的触点,又是完成博物馆授权闭环的一个开关。

1 古、今防伪

认证、防伪,古来有之。比如:用于传令的虎符,用于密封文书的封泥,用于书画鉴赏认证的朱印、题跋,瓷器底部标明制作朝代的底款等。

1.1 传递君王号令的虎符

《说文解字》载:“符,信也,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符由竹子制作而成,长六寸,一分为二,能被严丝合缝地合在一起就完成了认证。符作为调兵遣将的凭证,起源很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符已经作为凭证使用,而且从记载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君主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藏品战国时期的杜虎符就是实物证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官网显示杜虎符的材质是铜,造型是一件行走形状的老虎,是由名为“杜地”的外驻地军事长官持有的左半边符。虎身上有铭文9行共40字,字体为小篆,大意是“要调动50人以上的兵士,王会把持有的右半边虎符交到杜地长官手中,和杜地长官持有的左符合上,才完成调兵命令的验证”。杜虎符是一件集书法、政令、军事制度、制作技艺于一身的精美文物。从这件战国时期铸造的铜器虎符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认证、防伪的注重,其可被认为是我国早期的防伪标识。

1.2 密封信函的封泥

战国至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玺印史上属于封泥时代。古时简牍文书以绳捆扎,在绳结处加上一块用来检视的小木块,上面封盖有钤印的胶泥块,如果中途被拆开,钤印的胶泥就会被损坏,不易复原,可以有效防止拆封泄密,也方便检验。从存世的封泥来看,封泥的品类包括官私印封泥和肖形印、鸟虫书印封泥。官印有表明中央政府行政、宫官和王侯国、郡县邑官制的印记名称。各时期的收藏家著录见证了封泥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封泥上的文字保存了大量官制和行政地理的直接资料,对于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制度、郡国县邑建置沿革、官印制度、文字书体演变具有独特价值。封泥与玺、印的作用同样是认证、保护和方便查验。

1.3 书画作品的赏与鉴

据记载,唐太宗偏爱“二王”书法,将收集所得重新装裱,以“贞观”二小印押缝,开历代帝王鉴藏印先河。又有名家重臣如褚遂良、长孙无忌、魏徵等人鉴赏、监领重装书画作品,在名作后题署签押,后来形成了书画作品的题跋与观款。宋徽宗时期,对皇家所藏书画进行保护整理,重新装裱、题写作品名称。装裱后的传世手卷作品展开看,从右到左,卷前的绫天头和黄绢隔水的骑缝处有朱文“御书”葫芦形印;宋徽宗亲书题签的签条上有朱文双龙图案印;黄绢隔水与本幅骑缝上有朱文“宣”“龢”联珠印;本幅与后黄隔水上方有“政和”骑缝印,下方骑缝处有“宣和”骑缝印;后黄隔水与拖尾纸上有“政”“龢”朱文联珠印;拖尾纸正中有九叠文“内府图书之印”大方印。共计7处,世称“宣和七玺”。宋徽宗时期流传下来的手卷作品装裱格式相同,朱文钤印位置相同,被称为“宣和装”。典型的“宣和装”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梁师闵传世孤品《芦汀密雪图》卷、王诜《渔村小雪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北宋王诜《烟江叠嶂图》卷,虽然几经流转、被多次装裱,仍能看到“宣和装”样式和“宣和七玺”,可断定其曾经被宣和内府收藏过。因此,书画作品上的题跋、签条、印章对于后世研究书法字体、人物关系、作品主题有着重要作用,为文物鉴定提供了依据,起到了辨伪存真的作用。

1.4 官窑定制瓷器底部的款识

瓷器底部标记的文字或图形被称为底款,标记年款的官窑瓷器始于明代永乐朝,沿用至清末,每个朝代的底款都有鲜明的特征。底款有方形或圆形的单圈或双圈,内写朝代的六字或四字款识,字体有篆书、楷书。从目前存世文物看,在明永乐朝,凡是标注年款的瓷器底部仅见“永乐年制”四字款,没有出现过六字“大明永乐年制”款;字体仅见篆书,未见楷书字体的年号款。到了明宣德朝,“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是最多见的,也有“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后世仿冒宣德朝瓷器的较多,辨别时先看“德”字的写法,因为宣德楷书款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字,“德”字的“心”上没有一横(图1),凡是“德”字是常规写法的,可以断定不是真品。此外,书写字体用晋唐时期的小楷笔法,如是四字篆书款、六字篆书款的,也可判断是后世仿品。由此可见,瓷器的底款就像是瓷器上的防伪标,成为研究、鉴别明清两代官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2 现代防伪标如何防伪

2.1 防伪标

因防伪目的,运用防伪技术制作的防伪标,也称为“防伪标签”或“防伪贴纸”,能粘贴、印刷、转移在标的物表面,或包装、附属物(如商品挂牌、说明卡以及防伪证卡)上,具有防伪作用。随着技术、工艺的进步,防伪技术也在不断演变、革新。制作防伪标需要标签纸、编码软件、油墨、印刷等。每个环节根据防伪需求有多种选项。最基础的防伪用纸有水印纸,纸张上带有经设计的特定图案,可通过透视、触摸等方式进行防伪。也有化学加密纸,把特定的化学物放在纸浆中或涂在纸张表面,验证时用特定的化学物反应后出现色彩。还有静电记录纸,在纸张外表涂上导电层、绝缘层涂料,这样就能够承受放出的电压在纸面上的反应构成静电现象,加上显像剂后就能够看到图画。防伪标的纸张按需求可选择易碎纸,比如四个角上有裂纹的防伪贴纸,一旦撕开不能还原,可以有效防止防伪贴纸被转移到别的地方。还有遇热温变工艺的纸,贴在需要低温冷藏的产品如药剂、针剂的外箱封口上,如果在运输环节温度不对,查验时能马上发现。有了防伪纸,还要用编码软件来编辑防伪码。常用的编码软件有Cerber、Jura优拉、Barco巴可、Glissando、方正超线等。防伪码是可以被使用者自定义、加密、不容易被破译的一组数字密码。编辑完成后防伪码图样被送到指定的、有防伪标生产资质的印刷企业,然后上机印刷。印刷用到的油墨有磁性防伪油墨和紫外激发荧光油墨。只有正规开展防伪标生产业务的企业才能批量采购专用纸张和专用油墨。防伪标可以选择胶印、凹印、凸印、丝网及3D、热转印等印刷技术,要成批制作防伪标需要大型专业机器设备。以揭开式防伪标为例,每一枚防伪标有印刷层、隔离层、涂布液层、白墨层以及不干胶层和底层离型纸。机器上制作完成的防伪标是一整大张的,再按照排版裁切成特定尺寸的整版,每个版面上排列同一尺寸的单个标签,便于使用。防伪标的生产企业应自检,排除印刷模糊、卷边、脱胶等废标,在交付时注明生产号段、数量,同时也注明废标序号和数量。“正品”和“废标”的数量总和就是定做数量,防止防伪标在交付前的流失。正规的防伪标生产企业还会要求定制方提供证明文件,确定是防伪标所需保护产品的合法所有人。

2.2 防伪标如何防伪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防伪标签有很多种分类。如果从公众对产品上的防伪标最直观、最便捷的角度看,大致可归为两大类:视觉识别防伪标和数据密码防伪标。

2.2.1 视觉识别防伪

视觉识别防伪即裸眼可见的防伪标,如激光(镭射)标(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仍在使用)。标签印刷形式有单层、双层。印刷工艺有3D效果印刷、双通道效果、猫眼效果等。例如,在一枚防伪标上运用光学焦变影像技术,随观看角度不同可见变焦的特定文字;用微透镜堆迭技术呈现360度立体金属浮雕效果;背景碎点效果方向性扩散;几种不同大小的微缩字;色彩上可以选择单色或复杂的四色。通过简单的视觉识别防伪标签上的文字或图形即可辨别。

2.2.2 数据密码防伪

此类防伪标是通过编码软件生成一串数字或是数字条形码,或者是二维码,可采用电话、网站、短信输入密码进行查询。这种密码不能被推测出,比如电话充值卡之类、400开头的查询电话(或800电话或其他特服电话号码,如1065******)。也有通过扫描二维码方式,在微信小程序、公众号上进行查验,既快捷又方便。这种防伪标为了覆盖密码,生产时会加刮墨涂层,把密码隐藏在涂层下层,需要查询时刮开涂层,按提示操作,完成查询。但是在流通过程中,涂层容易损坏,造成密码外露,无法完成市场流通,如20世纪90年代的手机话费充值卡,如果黑色涂层有被刮开的痕迹,是没有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于是就有了揭开式防伪标,密码同样被隐藏在里层,表层有保护纸。揭开式标签在流转过程中不易被蹭掉,揭开后不能被贴回,容易被识别,保证了密码的安全。表层纸还可被设计印刷上独特的图案,兼具宣传或说明功能。每个标签里印制一串密码,这是唯一的身份证,避免了大规模的造假。揭开式防伪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生产工艺日趋成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定制,标签表面的图案从黑白到三色、烫金、烫银等印刷技术工艺,兼顾宣传和美观,让防伪标签艺术化,和产品结合得更紧密。

3 防伪标在博物馆授权业务中的作用体现

2019年5月试行的《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中的4.6条指出:“跟踪反馈与监督管理和保密:在被授权方对授权标的进行开发利用,并销售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博物馆应及时掌握授权产品的相关动态,监督授权标的在生产流通环节是否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必要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博物馆与被授权方签订授权协议时,约定由文物资源而产生的文创产品的品类和数量,通过向被授权方发放既定数量的防伪标,可以有效地对被授权产品进行管控。在授权业务中使用防伪标的主要目的在于展示授权方版权信息和确认产品为授权产品。在仅有指甲盖大小的防伪标上也可以印制博物馆的馆标、馆名等版权信息,防伪标上的序号可以对应不同的品牌合作商或被授权方,记录备查。授权产品进入流通销售领域后,消费者能通过查询确认所购得的是不是通过博物馆许可的授权产品。

博物馆可授权制作的文创产品品种众多,不同品种的文创产品采用不同的防伪技术生产的防伪标签。常见的标签及用途有以下几种。

3.1 后贴型防伪标

这是最常用、成本最低的防伪标签。按博物馆与品牌合作方签订的授权合同中约定的产品数量发放给被授权方,每件产品贴上一个防伪标。防伪标可以是统一的镭射标签、条码标签或二维码标签,也可以向不同的被授权方发放不同镭射图形的标签或不同数字号码的防伪标。通常这类防伪标可粘贴在产品包装、说明卡上(如服装类产品的吊卡、食品的外盒等),适合不能直接粘贴在产品本身上的大多数授权产品。

3.2 一体化印制的防伪标

此类防伪标是把防伪标作为授权产品设计中的一部分一体化印制,可以展示更多文物元素、版权信息和授权产品信息。一体化印制的防伪标需要提前介入,在产品设计生产时就把授权文物元素、版权信息、产品信息、防伪码一起设计排版,让防伪码成为产品上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把防伪码印制在瓷杯、鞋垫、饮料瓶外膜、布料、衣服洗唛上等。

3.3 数据型防伪标

数据型防伪标是在图案防伪基础上发展来的,利用后台数据库管理的防伪标签,就能更详细了解被授权产品的流通信息,还可以设定关联授权博物馆官网或微信公众号,为馆方引流。同时,可以把查询页面设计成展示宣传文案、合作款产品信息、授权期限等。还可知道某个序号是否被重复查询,如果重复次数过多,存在被转贴或复制“套牌”可能,给超额、复制等造假行为的追诉留下证明。比如博物馆的收费展览的门票,一码一票,需要预约参观的观众通过扫描门票上的二维码进入博物馆官网或微信号上的兑换页面,输入身份信息和已购门票的串码后预约参观。有效杜绝假票、倒卖等不良情况。博物馆后台管理系统能通过数据统计了解参观者信息、人数、不同票务合作方的出票金额、不同票价种类。数据型防伪已经让防伪从单纯的可看、可查发展到可管理、可统计。依托科技、生产工艺的进步,小小一枚标签,最大可能地实现产品的监管和追溯。

4 防伪与科技结合的未来场景

防伪技术的本质是容易被识别、不能轻易被仿造。根据防伪需要,可选择不同的纸张材质、尺寸、印刷工艺。一枚防伪标的制作成本在几分到几毛钱,小投入、大效果,才能被市场接受。最新的一种藏图法的防伪方法,是用IT方案在表层图像里隐藏识别图(文字或图片)。这种技术并非单独使用印刷材料(如纸张、油墨)或印刷工艺(如凹版、潜影)等技术实现,必须要掌握足够的软件技术和算法组合才能实现。此类防伪标造假难度较大,且让防伪标签和产品融合得更美观、一体。另外,E时代的到来,元宇宙的理念,让虚拟数字作品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 technology,简称BT),由App或小程序或网站搭建起一个数字作品的展示、发行、交易、流转的信息服务平台。把艺术作品数字化,一件作品对应一个且是唯一的串号,存储在网络空间上。注册用户登录软件平台,对数字作品进行查看、交易、展示、赠予活动,所有购买、流转记录可查、可追溯。如上海博物馆的“海上博物”数字藏品App,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华夏宝库”数字平台,都是由区块链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新型的认证和防伪。

5 结语

从一枚枚小小的标签可见我国历代防伪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时代的防伪标能够实现数据的收集、存储、统计和利用。防伪产品的健康、有序发展,防伪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法治进程的进步与完善。防伪标签的使用,是授权方、品牌方和消费者对于版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从博物馆工作来看,文物资源合理利用、有序开放,要实现“放与管”的闭环,需要防伪标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陕西历史博物馆https://www.sxhm.com/collections/detail/518.html。

[2]孙慰祖.中国古代封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39,254-265.

[3]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3.

[4]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84-499.

[5]苏景玲.关注中国防伪标准化的发展进程:访全国防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恒义[J].中国品牌与防伪,2006(10):8-19.

[6]王定闯,刘欢欢,赵涛,等.揭开式防伪标的应用及生产工艺[J].智能印刷,2020(9):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