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公众正在失去与野生动物接触的机会。一部分人认识到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必须建立在保护自然环境、尊重生物多样性、关注和爱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城市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蒸蒸日上,随着动物标本制作技术不断提高、保存环境日渐稳定、展览活动趋于成熟,自然博物馆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具有条件的博物馆相继开展了以动物标本为主体的自然科普类展览活动,使大众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生存环境。通过展览,提高了观众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思想意识,增强了公众实际参与热情。
关键词:空间布局;科技辅助;标本制作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23
0 引言
动物标本是我国综合博物馆众多珍贵藏品中非常特别的一类,与自然博物馆馆藏区别较多,如藏品数量、保存条件、科研水平、展览利用等。随着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不断提出,综合博物馆馆藏动物标本也应在新发展中发挥其独有的作用,为观众奉献更好的展览。
首先,为更好发挥博物馆藏品服务社会的功能,综合博物馆应首先从藏品修复保护入手,使动物标本达到藏于精、精于展、展有效的目的;其次,依托本馆实际藏品数量、类别、内容、展厅面积等相关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临时展览实施方案;最后,量身打造符合参观需求、科普宣传、大众满意的精品展览。
本文以综合博物馆动物标本临时展览预案为例,对实施过程中的展览主题思考、空间布局与科技运用、学科组合、受众群体等内容进行逐一解读。
1 展览主题定位
1.1 自然科普展以馆藏动物标本为蓝本
展览定位主要选取三家自然博物馆和一家综合博物馆作为参考,分别是北京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座自然博物馆藏品数量众多,类别丰富;展览科学,内容全面;人才济济,科研成果丰硕。自然类博物馆的展览主题均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线索设计,但又各具特色:北京自然博物馆历史悠久,是我国独立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涵盖了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植物、人类由来、人体科学、神奇的非洲等九大单元,展览中的部分标本在国内、国际上堪称孤品,异常珍贵;重庆自然博物馆和浙江自然博物院均为2000年后新建场馆,陈列主题中都突出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色,重庆为“山水都市”,浙江为“绿色浙江陈列”。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基本陈列中特设一个自然类单元,从展厅入口开始,利用300平方米左右的展厅面积合理设计了多处场景,通过化石、哺乳动物标本、长江特有鱼类标本等,展现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本地、外地观众通过参观这个单元就可以了解当地的人文、自然、生态风貌,十分受用。综合来看,综合类博物馆在开展自然类科普展览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要清晰,借鉴专门馆办展经验,以馆藏标本为主体,重点突出,以小见大。
1.2 馆藏动物标本与本地特有野生动物结合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①,各个动物区系地理划分和分布特点不尽相同。以山西地区为例,山西地处黄河中游,自然环境类型丰富,动植物生态系统完整、分布广泛。山西博物院馆藏动物标本含本省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原麝、褐马鸡和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临时展览设计中要重点突出本省特有的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可建立开放式场景,将野生动物标本与其生存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区域特色展览布局,使观众在参观时有重点、有兴趣点,参观结束后对山西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所了解,感受山西博物院在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做出的贡献,激发人们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观能动性。
1.3 利用展览讲故事
展览最大的魅力在于策展人赋予这些动物标本新的“生命”,让观众感觉置身于大自然中,在展览场景中切换时空。重庆自然博物馆中的“贝林厅”,利用角马、鳄鱼等动物标本,模拟非洲大草原角马过河的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仿佛在叙述一个真实故事;北京自然博物馆“神奇的非洲”展览,还原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它们在自然中最真实的状态,在开放式动物景观最前的中心位置布展了一只成年非洲雄狮瞭望远方,后方展示其他动物喝水、吃草、奔跑等场景,让人联想起动画片《狮子王》中辛巴的形象。换个角度看,每个动物标本都可以成为不同故事的主角,其活灵活现的表情以及展示出的不同姿态,除直观地表现动物的活动场景、生存环境外,还巧妙给予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使同一场景在不同观众心中讲述不一样的故事。
1.4 动物标本修复保护单元
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是如何制作保存的呢?为使观众了解动物标本制作技术,临时展览中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将修复过程特别设置为一个单元供参观学习。通过修复,可以还原传统动物标本的制作工艺(如捆扎式,使用木和铁搭建框架并用稻草捆扎制作假体)、所用材料(如传统防腐药品使用剧毒物质砒霜)等相关信息。通过重制,可以向观众展示现在最新的标本制作技术,如使用新材料(硬质聚氨酯切割)重新制作内模、软化皮张(无毒防腐剂),以及缝合调整、定型消杀等过程。
2 空间布局与科技应用
2.1 开放式场景与密封式展柜结合
展览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涉及建筑、材料、照明、科技及美学等诸方面,需根据展厅面积设计场景、摆放展柜、规划展线、布置藏品,合理有效的布局可以大大增加展览带给观众的舒适感和愉悦感。自然类博物馆在构建展厅空间常用两种方式:①开放式场景(图1),将生物标本展示于仿真的大型开放景观中,生动再现了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使观众能够从整个生态系统中去理解生物间的关系②。动物标本中,大型哺乳类动物如狮子、花豹,小型哺乳动物如猪獾,大型禽类如金雕、秃鹫,小型禽类如麻雀、伯劳,爬行类如鳄鱼、蟒蛇,将这些动物标本与仿真的生态环境有效地、科学地结合起来,就会在空间设计中提供给展览许多可能性,使展览更具观赏性、科学性。②密封式展柜(图2),将某个生物标本单独摆放于密封的展柜中进行重点展示介绍,目的是便于观众能够对其进行深度研究与解读③。这种展陈形式是传统博物馆展览常用的方案,对于珍贵或不宜开放展示的动物标本非常有效,便于工作人员更好掌握标本周围温度、湿度等重要数据,也使珍贵标本得到最安全的保护。
2.2 科技辅助的应用
科学技术在现代展览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突出展览效果,使用声、光、电、电子壁画幕布、VR等辅助展示技术,可以呈现生动逼真的大自然景观。传统方法:①在开放场景中,通过音响播放模拟声音,包括陆生动物鸣叫、雨声、雷声、风声、流水声等,并且采用声音定位技术使人们在不同空间听到的声音不混乱;②可将光、电技术结合使用,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自然现象,如闪电、暴雨、乌云、彩虹、月光等,让观众了解各种自然环境下动植物的生活状况;③采用电子壁画辅助展示来拓宽景观的视野;④将AR、MR技术布置于场景之中,佩戴者更有一种融入大自然的身临其境感,可以大大提升展览效果。
此外,可在展厅增加动物视觉、听觉、嗅觉模拟装置,如动物视觉模拟器,观众可以利用装置模拟不该动物看世界的情景,如马无法看到两眼中间的区域,也就是正前方,这就是它们走路经常低着头的缘故。2022年山西博物院引进“凝固的时光—世界虫珀珍品展”时将AR技术应用于展览当中,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3 山西博物院自然类临时展览实践
综合类博物馆常设展览主要以石器、青铜器、瓷器、书画、钱币、玉器、古建筑模型等为基本展览主体,同时不断开发原创展览进行补充。除此之外,各大博物馆为满足本省人民的文化需求,每年都会引进多场国内外优秀展览。这些展览基本以历史类或考古类为主,通过展览让观众了解历史、了解考古,感受不同时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共鸣。自2005年正式开放后,山西博物院共策划了四次自然科普类展览:
①2008年举办“生命的印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新成果展”。这次展览向观众展示了古脊椎动物演化的漫长过程,使人感叹脊椎动物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进化,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天空,从鱼类,到两栖,到爬行,到鸟类,再到哺乳,以至人类的最终出现。
②2017年举办了“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成果展”。展览分为“海洋之子”“征服陆空”“哺乳新生”“灵长时代”四部分,共展出了出土自全国各地的各类化石及模型约200件,揭示了从5亿多年前到几万年前的漫长岁月长河中古脊椎动物的神奇演化进程。展览共展出化石中的正型标本47件(组),为国内古生物大型展览之最,展示了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领域近10年来的最新成果。
③2022年举办了“凝固的时光—世界虫珀珍品展”。展览精选439件展品,数量繁多、内含物形态各异的虫珀给观众带来一场金色的视觉盛宴,琥珀原石、琥珀文物及现代琥珀制品的展示,使观众领略到一块顽石到艺术珍品的奇妙旅程。
④2024年2月举办了“瞬凝的永动—山西博物院藏动物标本展”。展览精选馆藏珍贵动物标本89件,涵盖了兽类、鸟类、爬行类等,不乏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不少属于外来珍稀物种,弥足珍贵。展览旨在唤起广大公众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4 展览设计须考虑受众人群
首先,观众是展览最直接的评分者,了解观众对展览的需求是策展人实现理念与目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自然类或以动物标本为主的展览最吸引的群体是儿童,在展览设计时应考虑儿童群体对展览的认知能力以及接受程度。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动物标本、场景设计、标本制作会有认知差异。例如,学龄前儿童可能会认为展出的动物标本都是有生命的真实动物,他们会说:“这个动物是真的吗?”“它的眼睛是真的吗?”“它怎么不飞呀?”有的孩子会把标本与家中的同类玩具进行比较:“我家也有一样的狮子。”4~7岁儿童会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接近半数的7岁儿童可以达到成人的认知水平⑤,可以区分标本与有生命动物之间的差别。遇到高大凶猛的动物、鳄鱼和蛇一类的爬行动物以及动画或故事里出现的邪恶动物,有的儿童会感到恐惧。所以,展览在设计之初或参观时应疏导和缓解他们的恐惧感,如:陈列修复保存较好的动物标本,不放置巨大、奇特、凶恶的标本,预先告知,转移注意力等。
其次,创新思维已成为自然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的主旋律,国内许多自然博物馆都对陈列设计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新的陈列设计方案不断涌现⑥。展览筹备时以投票或参与设计的方式让观众参与,提前了解大众对于展览的需求也是一个新的尝试。
再次,加入与展览相契合的主题活动,如“我家的宠物”“爱鸟周”活动⑦等,增加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
最后,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如动物是有情感的吗?它们有意识吗?是否该捕捉野生动物呢?
5 结语
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样是大自然创造的生命,动物具有与人类同等的生存权。展览的主题要落实到保护和珍惜野生动物、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主线当中。动物标本展涉及博物馆学、生态学、动植物学、园艺学、心理学、建筑学等多项学科的交叉,在展览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呈现中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业务人员打破常规展览思路,增强自然科普类学科知识,加强与相关单位的交流合作,用开放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一步,通过展览让观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注释
①②③⑤张波.浅析深圳博物馆野生动物标本展览的陈列设计方案[J].大众文艺,2011(24):234-236.
④刘勇,张媛,周浩然,等.4~7岁儿童对博物馆动物剥制标本认知的研究[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0(4):39-45,95.
⑥江帆.打造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品牌之探索: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9):134-135.
参考文献
[1]房珊珊.海洋生物标本的分类:观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今日海洋”展厅[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8):42-46.
[2]肖方.野生动植物标本制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黄心馨.环境语境与博物馆化实现的关系初探[D].杭州:浙江大学,2018.
[4]姜娇.我国自然博物馆动物学研究定位探析[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S1):101-106.
[5]刘勇,张媛,周浩然,等.4~7岁儿童对博物馆动物剥制标本认知的研究[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0(4):39-45,95.
[6]崔雪芹,孟瑶.穿越斑斓的动物世界:走进国家动物博物馆[J].科研地标,2014(2):60-61.
[7]江帆.打造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品牌之探索: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134-135.
[8]井培瑶.动物标本的当代艺术语境重塑[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9.
[9]李倩.动物标本数字博物馆的设计与实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4):71.
[10]胡欣.动物类科普馆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8.
[11]华惠伦.改进动物陈列的探索[J].中国博物馆,1988(3):63-66.
[12]覃雪波.观众有效参观时间调查分析:基于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生态厅的实证研究[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1):31-41,94-95.
[13]姜昊.讲自然故事,自然讲故事[J].化石,2018(2):23-29.
[14]张波.浅析深圳博物馆野生动物标本展览的陈列设计方案[J].大众文艺,2011(24):234-236.
[15]杨春燕.小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恐惧心理及对策: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4):79-85.
[16]倪杰.走近“动物世界展”:博物馆藏品“环境影响模式”阐释的运用[J].上海文博论丛,2013(2):72-76.
[17]张波.走进动物的情感世界:浅论野生动物标本展览主题[J].博物馆研究,2011(4):40-45.
[18]许永贤.浅议动物标本在博物馆陈列中的管理[J].中国兽医杂志,2017(9):113-114.
[19]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昆明动物博物馆的动物科普文化[J].云南林业,2014(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