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出发:博物馆视觉材料应用研究

2024-09-29 00:00:00赛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5期

摘 要:文章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探究了我国博物馆如何运用视觉材料进行视觉表达。基于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博物馆在展览中恰当地运用视觉材料可以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加深他们对展览的理解与认知。文章也对目前博物馆应用视觉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博物馆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受众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视觉材料;视觉表达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17

1 博物馆运用视觉材料进行视觉表达

“视觉思维”最早由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和认知信息时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整体性(Prägnanz)。人类倾向于将感知信息整合为简单、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这意味着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首先注意整体结构,而非其中的细节部分。其次,相似性(Ähnlichkeit)。相似的元素倾向于被视为属于同一个组织单位或群体。当存在多个相似的元素时,人们往往会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单独对待。再次,接近性(Nahe)。接近的元素倾向于被视为属于同一组织单位或群体。当存在多个相互接近的元素时,人们往往会将它们视为相关联的整体。最后,对称性(Symmetrie)。人类倾向于将对称的形式视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对称性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平衡与和谐的感觉。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著作《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关于视觉感知和审美体验方面的理论观点。其视觉思维理论对博物馆运用视觉材料有如下启示:第一,视觉思维的重要性。阿姆海恩的视觉思维理论认为视觉是人类思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视觉感知和理解世界,视觉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对事物的整体概念和结构。因此,在博物馆展览中使用视觉材料能够更直接地激发观众的视觉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展览的内容和意义。第二,视觉材料的直观性。阿姆海恩认为视觉材料具有直观性,能够直接传递信息和情感,使人们能够快速理解和感知展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意义。在博物馆中使用视觉材料,如图文展板、多媒体等,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展品的外观特征和艺术价值,增强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和感知。第三,视觉材料的情感表达。阿姆海恩认为视觉材料能够表达情感和体验,视觉元素的排列与组合,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感知展品所传递的情感和主题。因此,博物馆在展览中使用视觉材料能够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情感参与,增进他们对展览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博物馆通过视觉材料增进观众对展览的理解

2.1 观众在博物馆中解读信息是既主动又被动的

过去的视觉研究一直聚焦在影像本体或创作者一端,直到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提出“观看的方式”,观看者一端才逐渐进入研究视野。伯格提出,观看者对观看对象的理解会受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历的影响。一方面,对于观看对象的观看方式受到观看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看方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观看是一种经过特定文化背景和经验塑造的行为。同时,观看者的观看习惯和方式都会受到社会经验的塑造。社会经验包括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阶级情况等,这些因素会影响观看者对观看对象的解读。因此,观看不仅仅是对观看对象的感知,更是受到社会经验塑造的一种主动性行为。更重要的是,伯格强调,出于前述原因,不同观众对于同一件观看对象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观看的意义和理解是在文化认知的交流和互动中产生与演变的,通过观看读取观看对象的意义是一种主动行为。

但同时,在博物馆中的观看也是一种被动行为。与纸媒、影媒等这类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熟悉的符号和图像为传播介质的大众媒体不同,博物馆以“物”为主要传播介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难接触到解读“物”的训练,所以人们在直接读取博物馆通过“物”所传递出的信息这一操作上是存在困难的。因此,博物馆就需要通过视觉材料等辅助方式来增进观众对展览的理解。

此外,从观众偏好的角度出发,博物馆需要在展览中使用视觉材料还有着以下原因。首先,观众喜欢参与式的展览体验。他们希望能够与展品进行互动,触摸、拍照、留言或参与展览中的活动和游戏,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展览内容。例如,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博物馆可以将虚拟元素叠加到现实场景中,为观众创造出更加生动、丰富的展览体验。或者,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扫描展品,观看增强现实场景,与虚拟元素进行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其次,观众渴望获得展品的详细信息和解读。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展览标签、导览册、讲解员或多媒体设备等,获取展品的背景知识、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展览内容。博物馆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如触摸屏幕、音频导览器等,为展品提供详细的解读信息。观众可以通过操作设备,获取展品的故事背景、文化意义、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增进对展品的欣赏和理解。最后,观众期待能够看到不同类型的展览,以及博物馆可以提高展览的趣味性以调整观众的参观节奏,缓解观众疲劳。目前,一些博物馆正在尝试将游戏化元素融入展览设计中,通过视觉材料呈现游戏化场景,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参与欲望。例如,设计一些解谜游戏、探险任务或者角色扮演游戏,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和刺激。

综上所述,博物馆运用视觉材料能够更好地契合观众参观时的心理偏好,以生动直观的展示方式、情感共鸣和思维联想以及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等,更好地增进观众对展览的理解。因此,视觉材料在博物馆展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观众提供丰富、深入的文化体验。

2.2 目前我国博物馆视觉材料的类型

在博物馆中,视觉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2.2.1 文物展品的图像和照片

博物馆通过对文物进行拍摄和摄影,将文物的图像和照片展示在展览中,帮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文物的外观和特征。例如,一幅古代壁画的照片可以让观众在展览中直观地感受到其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

2.2.2 视频和多媒体展示

博物馆利用视频和多媒体技术,展示与展品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化背景或制作过程等内容。例如,一段关于某件文物制作工艺的视频可以向观众展示其工艺技艺和历史传承。

2.2.3 图表和图示

博物馆利用图表和图示,将展品相关的数据、统计信息或历史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一张地图图示可以展示古代文明的迁徙路线,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2.2.4 交互式展示

博物馆设计交互式展示,让观众通过触摸屏、投影或VR技术与展品进行互动。例如,一台交互式屏幕可以展示古代器物的360度旋转图像,让观众可以自由地查看器物的各个角度。

2.3 博物馆运用视觉材料进行视觉表达的形式

博物馆运用视觉材料进行的视觉表达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展品的自我表达。一些展品可以完全不借助辅助材料,只通过更合适的陈列方式从视觉上增进观众的理解。例如,比起将墓坑中的文物放进展柜,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倾向于在展厅中复原一个墓坑,然后按考古现场实况复原文物原本的摆放情况(图1)。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向观众展示墓坑中各文物的位置、数量、相互关系等,比文字描述更直观、明确、高效。

第二,运用辅助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图文展板补充说明展品的使用方式、制作工艺、组成结构等,增进观众对展品的理解(图2)。又如,部分展品,如玉器受博物馆灯光及展品材质等情况的影响,观众通常较难清晰辨认展品的器型或纹样,图文展板展示纹样图可更清晰地向观众展示展品纹样,方便观众观看、理解展品纹样(图3)。

第三,若展品本身无法被展览,则需以其他形式完成这部分内容的说明,保持展览叙事的完整性。例如,建筑物本身过于庞大,无法被放进博物馆,便可通过在图文展板上放置其实景照片的形式实现展出(图4)。又如,洋流这种大规模的自然现象也无法直接在博物馆中展示,可以使用视觉材料来完成展示(图5)。

3 目前国内博物馆在应用视觉材料时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视觉材料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视觉材料,如图文展板、多媒体、互动装置等,能够更直观地呈现信息,为观众提供更丰富、深入的参观体验。然而,在实际的博物馆展示中,视觉材料的使用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首先,对观众而言,解读博物馆的视觉材料有一定的门槛。博物馆在选择视觉材料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文物的特点、展览主题、观众背景等。如何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合理地运用视觉材料,以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视觉材料的解读也需要考虑观众的多样性,如何在保持学术准确性的前提下,让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理解并产生共鸣,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其次,目前我国博物馆中存在视觉材料方面技术水平不均的情况。一些博物馆在数字技术和视觉呈现方面的应用相对滞后。这些博物馆中,观众可能无法体验到现代数字技术带来的丰富和引人入胜的展览形式。这种不均衡的技术水平不仅影响了博物馆整体的吸引力,也降低了观众对展览内容的深度理解。同时,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博物馆来说,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确实提供了更多展示视觉材料的方式,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形式大于内容、数字信息过载、互动体验不足等挑战,这使观众在文化体验中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高水平技术资源并未得到恰当的利用。数字化技术使大量的视觉材料能够以高分辨率、多维度的方式被保存、传播和展示,然而如何在数字时代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又避免技术依赖,这仍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最后,目前我国博物馆在应用视觉材料时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博物馆在应用视觉材料时并未深入理解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定位及馆藏展品的历史价值,或没有形成鲜明的品牌形象,缺少在视觉材料中展示博物馆品牌特色的意识,可能导致视觉材料在传达博物馆内容时缺乏一贯性和深度,也无法有效地传达出馆藏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一些博物馆在设计视觉材料时,可能过于倚赖通用的设计理念,或过于模仿外来的设计风格,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使视觉材料失去了与博物馆所代表的本土文化特色相契合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从受众出发,我国博物馆在应用视觉材料时存在技术水平不均、互动性不足和自身特色欠缺等问题。我国博物馆在通过视觉材料增进观众对展览信息的接受方面任重道远。

4 结语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当重视通过视觉材料增进观众对展览的理解。通过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结合多种视觉手段,如图片、视频、模型等,博物馆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文物的价值和意义,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我国博物馆现阶段在运用视觉材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视觉材料的选择与设计、观众参与度的提升等。因此,笔者认为,博物馆在运用视觉材料时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展览设计,提升展览的质量和影响力。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博物馆的视觉表达和展览设计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Stephan F.de Borhegyi:Visual Communication in the Science Museum[J].Curator:The Museum Journal,1963(1):45-57.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M].丁宁,陶东风,译.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

[4]西蒙.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M].喻翔,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5]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钱春霞,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6]德克尔.宾至如归:博物馆如何吸引观众[M].王欣,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

[7]严建强.在博物馆里学习: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及传播策略初探[J].东南文化,2017(4):93-10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