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病害分析

2024-09-29 00:00:00蒋超潘敬婷蒋振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5期

摘 要: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目前受到多种病害的损伤,受损严重。为了该珍贵壁画文物得到更妥善的保护,作者对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病害现状与成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对壁画进行了高清图像采集和表面状态扫描;其次,分析并确定了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存在的褪色、空鼓、龟裂等12种病害类型,并参照国标《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病害部位进行了图示标记;最后,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一步探明了病害形成的原因,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清代建筑壁画;萌坑古村;壁画病害;文物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10

建筑壁画保护主要包括原址保护、迁移保护和迁移复原保护三种方法①。目前,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采用开放式的原址保护方法,该方法将壁画与所附建筑视为一个整体,最大化地展示了文物原貌,但这种方法也使得这些清代壁画文物完全暴露在环境中。经历了400余年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清代壁画现已产生了大面积的褪色、龟裂、微生物损害等病害,文物价值和视觉效果受损严重。为了延续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的文化生命,恢复和体现其美学价值,本文基于对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病害现状与成因的深入调研,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思路。

1 壁画保存环境

由于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位于建筑外墙上,基本无遮盖保护,因此壁画保护环境即为该村地理自然环境。萌坑古村地处歙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东南部,海拔700多米,四面环山,村落中心位于东经118°36′39″、北纬29°58′34″,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约16.4摄氏度,年日照时数约1963.2小时,年降水量约1477毫米。此外,根据《歙县志》记载,萌坑古村从宋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发生地震5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监测地震的相关部门成立,直至今日检测到该地又发生地震3次。

2 病害调查对象

本文主要病害调查对象为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课题组对萌坑古村的现存建筑进行断代考证发现,该村仅有华玉堂和崇礼堂两栋民居建筑符合清代徽派民居建筑形制与特征。通过对两座建筑所附壁画的题材技法和后人口述等多方考证,华玉堂和崇礼堂均有3幅清代壁画。为了方便后续研究记录与分析,故根据所在建筑及方位对6幅清代建筑壁画进行编号:华玉堂所附3幅壁画分别位于的正门瓦当上方、正侧门瓦当上方、北侧门瓦当上方,依次编号为“M-H-001”“M-H-002”“M-H-003”;崇礼堂所附3幅壁画分别位于正门瓦当上方,西外墙北窗檐上、下方,西外墙南窗檐上、下方,依次编号为“M-C-001”“M-C-002”“M-C-003”。

通过实地观察可知,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的物质结构为砖石支撑体—石灰地仗层—颜料绘画层。其中,砖石支撑体主要包括门罩砖和建筑砖;石灰地仗层主要成分为熟石灰,还有蛋清、植物纤维等地仗加筋材料混入其中;颜料绘画层的白色为石灰地仗层留白,黑色是由加酒熬制的烟灰所获得的墨黑颜料,红色颜料来源于河床中淘洗后的红色泥巴②。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由于“M-H-001”“M-H-002”“M-H-003”和“M-C-001”4幅壁画直接绘于表面平滑的门罩砖上,因此其石灰地仗层极薄,仅1至2毫米。而“M-C-002”“M-C-003”壁画绘于建筑外墙,其砖石支撑体为表面凹凸不平的建筑砖石,故这2幅壁画的石灰地仗层较厚,最厚处达4厘米,最薄处亦有1厘米。

3 病害图示标记

壁画病害分析是科学保护壁画的前提③。为了对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病害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本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国家标准《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 GB/T 30237—2013》的规定,对其病害类型进行辨别,并运用AutoCAD软件制作壁画病害图示标记,图例如图1所示。壁画病害类型如下:

①“M-H-001”壁画长4.3米,宽0.35米,面积为1.505平方米,病害程度显著,主要病害为:颜料层粉化、颜料层脱落、褪色、龟裂、空鼓、地仗脱落,共6种。壁画原图与病害图示标记如图2所示。

②“M-H-002”壁画长2.25米,宽0.25米,面积为0.5625平方米,保存相对完整,主要病害为:颜料层粉化、颜料层脱落、水渍、龟裂、微生物损害,共5种。壁画原图与病害图示标记如图3所示。

③“M-H-003”壁画长2.25米,宽0.25米,面积为0.5625平方米,画面中多处内容受损无法辨别,主要病害为:起甲、地仗脱落、颜料层粉化、颜料层脱落、微生物损害、覆盖,共6种。壁画原图与病害图示标记如图4所示。

④“M-C-001”壁画长4.1米,宽0.25米,面积为1.025平方米,画面保存良好,主要病害为:龟裂、水渍、颜料层粉化、颜料层脱落,共4种。壁画原图与病害图示标记如图5所示。

⑤“M-C-002”壁画长1.15米,宽0.85米,面积为0.9775平方米,画面病害程度相对明显,主要病害为:微生物损害、颜料层粉化、颜料层脱落、烟熏、裂隙、水渍,共6种。壁画原图与病害图示标记如图6所示。

⑥“M-C-003”壁画长1.15米,宽0.85米,面积为0.9775平方米,画面病害类型复杂,主要病害为:烟熏、颜料层粉化、颜料层脱落、龟裂、微生物损害、裂隙、地仗脱落,共7种。壁画原图与病害图示标记如图7所示。

4 病害成因分析

①褪色:褪色是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最普遍的病害之一。由于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为开放式保存,颜料绘画层长期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导致画面色彩被逐渐氧化而褪色。此外,该壁画所在环境夏雨集中、雨热同季,因此长期的雨水冲刷与光线照射,也是该壁画表面褪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颜料层粉化与脱落:这两种病害是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由于萌坑古村地处山区,气候湿润,环境中的水蒸气含量较高。水蒸气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氧化物,形成的有机物质会与壁画表面的石灰地仗层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加速壁画结构的老化和胶结材料的分解,导致壁画出现严重的颜料层粉化和脱落现象。颜料层粉化与脱落病害在6幅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M-H-001”壁画中,从左侧延伸至右侧,从上至下均可见颜料层粉化和脱落,病害区域几乎占据画面的3/4。在“M-H-002”壁画中,多处颜料层已呈粉化和颗粒状脱落,导致壁画整体图案轮廓略显斑驳,尤其是壁画两侧的脱落现象最为明显。在“M-H-003”壁画中,颜料层整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粉化,部分粉化区域还伴随着颜料层脱落,脱落面积约占整幅壁画的1/3。在“M-C-001”壁画中,画面两侧以及中间白底黑线图案框中,颜料层粉化问题严重,导致图案轮廓已略显模糊,右侧局部图案已脱落至无法辨别。在“M-C-002”壁画中,在窗檐上方壁画颜料层粉化区域多与微生物损害和水渍病害一同出现,窗檐下方壁画亦有多处粉化,且主体画面中左侧站立三人区域及周围颜料层粉化、脱落较为明显。在“M-C-003”壁画中,窗檐上、下方壁画存在大面积颜料层粉化,粉化面积约占整幅画面的2/3。其中,在窗檐下方壁画靠近窗檐处,有部分颜料层脱落现象。

③空鼓和地仗脱落:在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中,空鼓和地仗脱落病害仅在部分壁画中出现。由于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留存时间较长,使得该壁画的石灰地仗层与砖石支撑体之间的结合力逐渐减弱,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壁画地仗层局部区域逐渐与支撑体分离,从而导致壁画石灰地仗层出现空鼓和地仗脱落现象。其中,空鼓病害仅在“M-H-001”壁画左侧和右侧出现了两处,而地仗脱落出现于“M-H-001”“M-H-003”和“M-C-003”3幅壁画中,其中“M-H-003”壁画地仗脱落最为严重。

④龟裂和起甲:这两种病害亦是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中普遍的病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与壁画材料息息相关。一方面,由于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的石灰地仗层和颜料绘画层在热膨胀性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外界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两者的膨胀与收缩特性存在微小区别④,经此长年累月,导致壁画出现龟裂和起甲病害。另一方面,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的石灰地仗层和颜料绘画层中掺有一定的动植物成分作为胶结材料,在光照和温度等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收缩变形,使得颜料层产生龟裂和起甲。其中,龟裂病害表现在“M-H-001”“M-H-002”“M-C-001”“M-C-002”“M-C-003”5幅壁画中,仅有“M-H-003”壁画因所附墙体受到严重风化侵蚀,造成大面积起甲病害,从左至右贯穿全幅。

⑤覆盖和烟熏:这类病害的形成多是人为因素影响。该壁画覆盖病害主要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白粉覆盖;另一种是受烟熏病害影响,壁画表面被覆盖不同程度的炭黑颗粒。前者位于“M-H-003”壁画,仅有左侧部分区域,覆盖面积较小。后者位于“M-C-002”“M-C-003”2幅壁画中,覆盖面积较大。由于“M-C-002”“M-C-003”壁画所附建筑外墙内部作为灶房使用,且窗口和出烟口并无任何隔离措施,因此未充分燃烧的碳和燃料中的部分有机物质均从窗口和出烟口排出,沉降在壁画表面,使颜料层上凝结了大量炭黑颗粒,从而形成烟熏和覆盖病害。此外,“M-C-003”窗檐下方壁画右侧紧挨出烟口,烟熏和覆盖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由东向西、由下向上渐变性污染变黑,紧接窗檐下方的壁画熏黑最严重,画面原本的白色基底已经呈灰褐色甚至黑色。

⑥裂隙:该病害在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中较为少见,仅存在位于崇礼堂西外墙的2幅壁画中。该壁画所附建筑因地震、卸荷、不均匀沉降和地仗层自身变化等原因,造成各建筑部件稳定性逐渐退化,砖石支撑结构失稳,从而使其石灰地仗层错位开裂,形成裂隙病害。其中,“M-C-002”壁画的裂隙分布于窗檐下方壁画的左下方,始于窗口左上角的砖石连接处并向左上方延伸;“M-C-003”裂隙分布于窗檐上方壁画右侧,以一条始于房檐且向右下方蔓延的裂隙贯穿壁画“飞檐”一角。

⑦水渍:水渍病害在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中较为严重,对壁画直接造成威胁。由于该壁画所附建筑结构老化,造成部分壁画上方建筑部件与墙体分裂,使雨水渗入壁画的石灰地仗层中,导致壁画部分区域潮湿,从而形成水渍病害。其中,在“M-H-002”和“M-C-001”壁画上半部分、“M-C-002”壁画窗檐上方及其下方左侧区域中,水渍病害明显。

⑧微生物损害: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中微生物损害也相当严重,造成多处壁画信息缺失,该病害的形成主要受壁画结构、材料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壁画龟裂、起甲和裂隙等病害的出现,使壁画表面平整度变低,更有利于空气中的细菌或真菌孢子等微生物来源附着于壁画表面,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此外,水渍、烟熏等病害也为微生物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石灰地仗层中所混入蛋清、植物纤维等胶结材料以及壁画表面覆盖的炭黑颗粒,经过雨水长期的侵蚀和温湿度的影响,更易形成霉变、苔藓、菌害等微生物病害。因此,在“M-H-002”壁画底部和“M-H-003”壁画右侧龟裂病害最严重的区域,形成了霉变发黑现象;在“M-C-002”和“M-C-003”2幅壁画水渍和烟熏病害最严重区域亦形成了大面积微生物损害。

5 结论

通过对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的前期调研、图像采集、病害标记和成因分析等工作,确定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主要病害有褪色、空鼓、颜料层脱落、颜料层粉化、地仗脱落、烟熏、起甲、龟裂、覆盖、水渍、裂隙、微生物损害,共12种。因此,对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系统、综合、长效的保护方案应尽快制定并逐步开展。为了更科学地实现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的修复与保护,建议在未来工作中采用多种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壁画的制备方法、材料特点及颜料成分进行进一步研究,以确保其修复与保护工作更加深入、科学、可持续。

注释

①王旭东.基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壁画保护方法论探索与实践[J].敦煌研究,2011(6):1-7,125.

②丁琴.徽州壁画的创作特点剖析:以黟县关麓村民间彩绘壁画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2):81-83.

③兰小迪.镇闽将军出巡图壁画制作材料与病害成因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0.

④乌兰图雅,李俊林,康贵彬.多伦县山西会馆壁画前期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0):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