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铜器矿化现象在出土器物中较为常见,历来也是文物保护修复的难点。文章是对一件日照地区出土的春秋龙纹方鼎开展相关分析研究,并据此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修复过程的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青铜器;矿化;修复;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07
0 引言
青铜器矿化现象在出土器物中较为常见,历来也是文物保护修复的难点。水分在室温高湿环境下易吸附于青铜器矿化后的疏松结构①,在器物微小裂隙中形成毛细现象,从而导致文物内部应力增加,持续影响青铜器本体稳定性。因此,针对锈蚀疏松起粉等病害较重的青铜器,应做好渗透加固等处理,确保器物安全②。本文是对一件日照地区出土的春秋龙纹方鼎展开相关分析研究,并据此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修复过程的总结和探讨。
1 文物概况
春秋龙纹方鼎(下文简称方鼎)残高23.2 cm、宽17.2 cm、长22.7 cm,重2.25 kg,附耳,平腹,兽形蹄足,器身四面均饰两条对称龙纹,纹饰极为精巧、细致(图1)。该器物腐蚀较为严重,整体呈酥松发脆状态,通体矿化③。一侧附耳残缺过半且向外倾斜,断茬处基本无铜质存在,腹壁残缺面积4.5 cm×6.7 cm,底部残缺面积3.3 cm×2.2 cm,蹄形足矿化并伴有剥落现象,一足残缺处于悬空状态。两侧附耳及腹壁多处出现点状浅绿色锈蚀物,质地疏松,触之呈粉末状脱落。
2 分析检测与结果探讨
2.1 显微形貌观察
超景深显微观察显示该器外腹部纹饰处呈黄白色矿化状态,本体表面存在细小裂隙,线条突起处较多腐蚀剥落。经过观察测量取平均值纹饰线条宽度358.65 µm,间距1285.79 µm(图2),这种精细纹饰制作需要高水平冶炼、浇铸与用范工艺,体现了当时青铜器高超的铸造水平。
2.2 X射线探伤分析
X射线探伤照片显示方鼎腹、底部残缺断茬面未见新鲜铜基体,内部存在孔洞等铸造缺陷,整体保存质量较差,底与腹部残缺连接处腐蚀、矿化严重,铜基体已锈蚀殆尽(方圈内),腐蚀区域分布广,整器处于矿化脆弱状态(图3、图4)。底部四块不规则形状垫片均在足根附近,分布较规律(图3箭头)。底部边缘有大量细小孔洞,大小不一,边缘光滑清晰,未发现明显“边蚀”现象(圆圈内)。孔洞大部分聚集在底部靠近腹部边缘,且有流线性走向。推测其可能为方鼎铸造时,铜液凝固时所夹带气体没有及时排出而形成的铸造气孔④。器物侧壁附耳铸接痕迹明显,两条龙形纹饰对称分布,四块三角形垫片位于纹饰间隙且有意避开纹饰(图4箭头),两侧边缘有铸造气孔聚集,与腹底部气孔表现特征相似。通过上述分析,可初步确定方鼎锈蚀层下纹饰特征、腐蚀区域分布及矿化程度,结合外观保存情况,确认该器物处于矿化脆弱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器物铸造过程中诸如有规律使用垫片、局部聚集铸造气孔、细小暗裂隙等工艺特征,可以为下一步清理及除锈工作提供精准依据。
2.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XRF属于无损半定量分析,能初步了解方鼎合金成分(表1)。检测选取点位于鼎底部、外腹部,颜色分别呈深绿色、黄绿色。结果表明,方鼎由铜、锡、铅三元合金组成,外腹部铅、锡含量均明显高于底部,但铜含量较低,应为腐蚀过程中铜优先腐蚀流失所致。一般认为后期铸补或铸修所用合金比例与原器物可能存在差异⑤,但这件方鼎未发现明显修补痕迹,两处合金比例差别较大可能是因器表腐蚀产物影响,未能真实体现铜基体成分。外腹部铁含量明显增高,可能为外界污染所致,具有偶然性。
2.4 X射线衍射分
XRD分析结果表明,方鼎附耳内侧粉末状锈蚀物成分为碱式氯化铜(氯铜矿、副氯铜矿)、硫酸铅(铅矾)(图5,表2),碱式氯化铜(具有较强扩散性,会不断加剧青铜器腐蚀,需彻底去除、转化,防止病害继续发展蔓延。
2.5 傅里叶红外显微光谱分析
方鼎表面见多处褐色流淌物附着,且难以去除,为了给后续清理工作选择试剂提供依据,需明确流淌物的成分。经查询该流淌物是保管过程中为满足绘图、照相等需要而采用当时市售胶结物简单粘接处理所致,但胶结材料无档案可查。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谱图中2915 cm-1、2848 cm-1左右处的吸收峰是饱和C-H2伸缩振动峰,1704 cm-1处是羰基伸缩振动峰,1157 cm-1、1117 cm-1、1065 cm-1为酯的吸收峰。据此初步判定方鼎表面存在的褐色胶结物为聚酯类物质,与邻苯二甲酸酯红外谱图极为相似。
3 保护修复
3.1 矿化脆弱青铜器保护修复要点
方鼎残缺较多,通体矿化严重,且伴生“粉状锈”,因此,加固补配和消除“粉状锈”是保护修复的关键点。加固处理一般使用B72、环氧树脂、三甲树脂等,有时用稀虫胶乙醇溶液渗透⑥。马菁毓等对温州西周土墩墓出土脆弱青铜器选用3%B72乙酸乙酯溶液进行加固处理,使溶液渗透进青铜器基体疏松组织内,获得较好的加固效果⑦。B72耐老化性能较好,具有较强稳定性,是常用的加固封护处理材料。
目前清除“粉状锈”常采用机械法、过氧化氢滴点法、氧化银膏剂封闭法,但存在易改变器物表面颜色、价格昂贵等不足之处。李振兴等对⑧郑州博物馆馆藏战国弦纹铜銮尝试用铝箔包裹法,将器物表面机械除锈,并用铝箔包裹琼脂粉,制造相对高湿环境增加接触面积,使铝与铜相互置换,氯化亚铜被还原为金属铜。此法对体型较小、表面较规则的器物有较好效果,但处理时间据不同器物及腐蚀情况而异。
3.2 “有害锈”处理
浅绿色粉末状锈蚀物含有碱式氯化铜(绿铜矿、副氯铜矿)成分,经氯离子滴定实验也确认存在氯离子,这些分布于方鼎耳部、腹部点腐蚀为有害锈蚀产物,属于不稳定病害,在适宜条件下会加速小孔腐蚀⑨,必须及时彻底地去除,以防止病害蔓延。针对方鼎的实际情况,本着“最小干预”原则决定采用锌粉转化法除锈⑩。首先用手术刀、超声波洁牙机等小型工具,逐一剔除方鼎耳部、外腹部疏松粉状锈,在不损伤完好部分的前提下尽可能去除有害锈蚀,后用棉签蘸取去离子水多次反复擦拭病灶处,再用20%酒精调和锌粉使其呈糊状,均匀涂抹于病害生长处。每隔2 h左右在锌粉表面滴加少量去离子水,使涂抹部位长时间保持湿润状态。放置两三天后,病害部位锌粉呈灰褐色,质地较硬(图6)。锌粉是一种很好的还原剂,在保证器物外观不受影响前提下,可对大部分锌粉予以保留,仅对颜色不协调部位进行做旧处理。
3.3 加固与补配
加固:这件方鼎通体矿化,未发现新鲜铜基体存在,因而其脆性较高,易断裂、破损,在实施修复工作之前需进行局部加固处理。使用滴管吸取3%~5%B72乙酸乙酯溶液,对断茬口矿化处进行渗透加固,加固剂浓度由低到高,尽量确保加固剂彻底渗透。器物局部脱落的小碎块、片状剥离层及其他破损,则使用稀环氧树脂加铜粉进行粘接、加固。
补配:方鼎残缺分别位于腹、底、附耳及足底部。外腹壁纹饰残缺,纹饰左右呈对称性可作为补配参考。耳部断裂碎块可拼接,残缺处以另一附耳为参照进行补配。四足残缺不一、高度不同,其中一足残缺为铸造缺陷,形状不规则且存在磨损痕迹。另有一足因残缺较多导致此位置处于悬空状态,严重影响器物稳定性,危及文物安全。为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并兼顾最佳展示效果,选择对其进行复原性修复k。测量方鼎四足至口沿高度,分别为23.3 cm、21.5 cm、20.7 cm、19.8 cm,将四足以最大值23.3 cm为标准进行补配。鉴于器物脆性高、强度低,足底部补配处有承重要求,补配材料应尽量选取具有强度高、黏结力强且可替换的修复材料,采用美国P.S.I公司生产的速成胶棒—速成铜l,同时在修复过程中对足底部原始表面进行最小干预m,尽量维持原貌。使用3%B72乙酸乙酯溶液对制模表面进行封护隔离后,将速成铜按压在足底部取样,在其未完全凝固时取下,防止其与器物足底黏连,待其完全硬化后重新拼对在足底部,使用手术刀沿足底边缘将多余材料清理去除,保证其与足底部拼对时保持吻合,完成底模制作。拼对后再次将其取下,使用5%B72乙酸乙酯溶液对足底部、底模分别加固后将其对接在足底部,使用10%B72乙酸乙酯溶液对接触面进行粘接、加固。通过速成铜补配,器物既能达到稳定性要求,又能满足陈展需求,同时在材料选取上也符合可再处理性原则,为后期保护留下充分空间。方鼎附耳壁较厚且内芯稍残留铜基体,则采用铜板与速成铜复合材料补配。选取厚度为0.8 mm褪火红铜皮塑形焊接后,外表再使用速成铜进行补配,腹部残缺采用同种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纹饰雕刻:方鼎附耳、外腹部纹饰布局规整且对称,完整部分可作为修复纹饰时的充分依据。根据残缺处面积大小,取适量速成铜按压在腹部残缺处,稍做修整后让其略低于方鼎表面。待速成铜固化后,将器物与速成铜结合部位缝隙用环氧树脂加固,完成补配处底子处理,为纹饰绘制做准备。将方鼎对称部位龙纹纹样传拓到宣纸上,将拓片反贴于拷贝灯上,此时拓片背面纹样即为残缺处纹饰。再用铅笔将其描绘在已处理好的速成铜表面,用錾刻刀按照纹饰走向雕刻,理顺纹饰衔接处,最后稍加打磨、修整。
封护与做旧:用2%B72乙酸乙酯溶液喷涂封护补配面,待封护剂固化成膜后,用漆皮汁调和矿物颜料对补配处做旧,用“弹、崩、拉、拨”等技法,确保器物修复部位视觉观感与相邻部位一致(图7)。
纹饰信息采集:方鼎造型精致、制作考究且周身四壁均有龙纹修饰,器型较为罕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修复工作完成后,龙纹式样复原较为完整,将器物正面、侧面原始部位制作拓片,采集纹饰信息,丰富文物资料(图8)。
4 结语
分析结果表明,方鼎由铜、锡、铅三种合金组成,整体矿化腐蚀严重且处于脆弱状态,锈蚀产物成分主要为碱式氯化铜(氯铜矿、副氯铜矿)、硫酸铅(铅矾)等。腹部铜含量较低,应为铜优先腐蚀流失所致。保护修复过程中,对方鼎进行“有害锈”转化、胶结物清理、矿化加固、残缺补配及封护、做旧,采集留存了重要纹饰图案,丰富了文物研究内容,取得了预期效果。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检测分析手段丰富多样,文物保护科学性、规范性及严谨性越来越为学界重视。针对矿化脆弱、病害严重的青铜文物,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殊性,提前对保护修复中有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做好评估与应对预案。在此基础上,为文物量身定做修复方案,对症下药,去除病根,从而达到检测分析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的目的。
注释
①莫鹏.广东出土先秦时期脆弱青铜器保护与修复[J].文物修复研究,2014(00):195-211.
②吕良波.广州出土脆弱青铜器腐蚀矿化表征研究[J].文物春秋,2015(6):53-58.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馆藏青铜器病害与图示:WW/T 0004—2007[S].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④胡东波.放射线检测:文物的X射线成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⑤王进,南普恒.山西隰县庞村出土殷商青铜器再认识[J].中原文物,2018(1):95-100,129.
⑥祝鸿范.青铜病的发生与小孔腐蚀的关系[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8(1):7-14.
⑦马菁毓,等.浙江温州西周土墩墓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M]//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科技研究(第五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⑧李振兴,李建文,齐迎萍,等.铝箔包裹法去除青铜器粉状锈的研究[J].电镀与涂饰,2022,41(20):1430-1434.
⑨马清林,卢燕玲,黄志强.灵台青铜器保护方法述要[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7(2):1-8.
⑩梁宏刚,王贺.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研究[J].南方文物,2015(1):81-88.
k周宝中.文物保护科技的发展历程与前景[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3(00):1-9.
l陈仲陶.对青铜器保护修复理念、原则的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3):87-91.
m王金潮.美国P.S.I公司生产的速成胶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J].东南文化,1995(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