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旬阳“昌文”鼎

2024-09-29 00:00:00宋晓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5期

摘 要:1978年在陕西旬阳县城草棉社基建工地出土一件铜鼎,后来于修复中发现其有示重铭文,可为研究秦汉度量衡制度的演变提供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陕西;旬阳;“昌文”鼎;汉代;示重铭文与度量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06

1978年9月14日在陕西旬阳县城草棉社基建工地出土一件铜鼎(图1),口沿有残孔,二足残,盖有缺豁及裂纹;高14厘米,口径13厘米,腹围58.5厘米,重2250克;形制为汉代中原地带铜鼎中常见的器型:弇口,鼓腹,圜底,三蹄形足,肩部置对称方扁耳,腹中部起一周凸棱,覆钵形盖上饰三环耳,范铸,胎质较薄。此鼎因锈蚀严重当时被作为一般文物收藏于旬阳县博物馆(今旬阳市博物馆)。2021年上半年,西安鼎铉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在对这件铜鼎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发现鼎盖及口沿下耳侧还刻有篆书铭文,经由李启良先生(原安康市博物馆馆长)考识,结果是:盖上的铭文是竖书的“昌文”二字(图2),口沿下耳侧的铭文分为二行,每行四字,字为竖书,从右到左依次为“六斤三两 私官合一”。

1 铭文内容试释

迄今为止,在旬阳市博物馆的藏品中有铭文的器皿(即不包括碑和墓志铭、匾额楹联、书券之类的文物)不是很多,就已见的汉代铜器而言,属于刻文的有两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旬阳重七斤”铜壶(已被征调至陕西历史博物馆),于近口沿一侧刻篆书铭文竖排二行:首行为“旬阳重”三字,第二行“七斤”二字,“字迹清晰。壶重1750克。依字铭所示,每斤合250克……此物虽是酒器,因其有示重铭文,故作为参考衡器,具有一定价值”①。另一件是“蜀”字铜鉴,“腹部一小方栏内铸阴文‘蜀’字,其右侧铸阳文‘十八’二字”。属于墨书的:“王君”字样的有三件,即“王君”铜壶(各书于颈两侧)、“王君”蒜头铜壶(各书于颈上部一侧及相对一侧的肩部)、“王君”铜鼎(各书于盖顶、上腹两侧);“王氏”字样的一件,铜钫,上腹四面,有衔环的两面对称墨书“氏”字,另两面对称墨书“王”字②。由有示重铭文的两件铜器比较,壶重七斤的是1750克,每斤合250克;“昌文”鼎重“六斤三两”比前者少七两,而今称重是2250克,每斤合357克多一点,说明后者一斤的量已加大了很多,当然比后来通行的每斤500克也还少许多,接近于南齐时期的每斤334.10克。我国历史上重量换算一斤超过500克的是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③,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重量单位换算实际含量的变动不居。除了示重铭文外,“昌文”鼎还多出两个方面的内容:“昌文”和“私官合一”。网络上对“昌文”名字的释义是:昌本义是善,还有兴旺繁盛之义;文指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文字,文华辞采如文质彬彬、文静、文雅等。二字合起来主要是表达做事果断、事事成就的一种期盼。其实,联系下面的“私官合一”推测,“昌文”也许就是一个私人作坊的字号或招牌罢了,不过这个作坊必须能让官方认可,需要有一定的实力,不然官方也不可能与其“合一”(联营)。近见网络上一篇《宋代官窑烧造演进脉络考略》的帖子中说:“‘崇宁五年汴京官窑张家造’,这是款‘官私合一’的铭文,在这里不做解读。”这是说明“汴京官窑张家造”七个字是属于“官私合一”性质的铭文,而不是说铭文本身就是“官私合一”。而“官”字在前“私”字在后,与“私官合一”将“私”字置前的含义还是有区别的。经过这样的简短分析,“昌文 六斤三两 私官合一”这十个字铭文的含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这家号称“昌文”的作坊(生产厂家)是私人与官方联营的企业,所出产的这种鼎重量是六斤三两(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这是向社会的昭示,同时也是一种承诺,或许也是我国商品早期的广告。

2 示重铭文是一项制度规定

将示重铭文刻在相关铜器上,可能是借鉴了商周金文的表现手法。春秋之前这方面的情形我们不得而知,明确可知的是秦朝时期铸造的各种标准计量器具,其正式名称为“权量”。各种权量上皆刻有中央政府的统一铭文。比较有名的秦权诏铭有:始皇诏二十斤铜权,作于始皇二十六年;始皇诏十六斤铜权,现藏于旅顺博物馆,重4020.96克;权身刻秦始皇廿六年诏书十行,并有阳文铸铭“十六斤”三个字(按自铭折算,每斤合251.31克)④。满城汉墓即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件铜钫示重铭文为“十五斤八两”,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重二钧八斤十两”⑤,可以看作是秦汉时期示重铭文铜器中最具权威性的代表。铭文的意义是确立权量的法定权威性。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度量衡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众人皆知的商鞅变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统一度量衡制度。涉及衡制(重量),其一是确定重量的基本单元是两、斤、钧;其二就是制造并颁布标准器,即由国家统一制造标准秤(如今只能知道“权”,俗称“秤砣”“秤锤”“秤权”,秦权即秦官府批准的标准砝码;秤究竟是什么模样就不得而知了),统一颁发给各级官府,并且将其置于公开场所,以便于需要者校对。后来始皇帝统一度量衡,就以商鞅变法时确定的秦制为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此前很早就存在的因为没有标准器可资遵循,导致交易不公、市场混乱,进而引发社会动荡的不安定因素的产生。自从度量衡新制推行之后,无论官民收交赋税还是民间借贷偿还和日常交易,都因有计量标准的公开化与公平化作保障,促使民众生活和社会经济能够在有序安全的轨道上运行⑥。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斤”是我国独有的重量单位中的一个名称,在国际标准重量单位中是没有“斤”的;二是秦时规定重量的基本单元是两、斤、钧。《汉书·律历志》把铢、两、斤、钧、石这五个单位命名为五权之后,名称就较一致,直至唐代都没改变,但进位制却又表现得复杂和特殊。比如: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宋代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关于秦朝制定斤两的十六进位制,传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丞相李斯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时老是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合适,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了“天下公平”的四字批示,算是给出了一个大原则,但并没确切数目。李斯不好再请示,就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虽然真实情况也许并非如此,不过以十六两为一斤的老秤(俗称“十六两秤”)倒是一直被沿用到了20世纪末期⑦。老秤十六两为一斤,在秤杆上是用十六颗星来表示,据说这也是很有讲究的。清“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载:一日业师外出,其友张自南携书一册到馆求售,留札致师“适有亟需,奉上《古诗选》四本求押银二星:实荷再生、感非言罄”句中的“押银两二星”,署名“真老实人”的注释是:“押”,此处为抵押,把财物交给人作保证而借款;“二星”指二两。中国的老秤,十六两为一斤,在秤杆上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具体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除这十三颗星之外再加“福”“禄”“寿”三颗星。如果商人给顾客称量货物少给一两,则缺“福”;少给二两则表示既缺“福”还缺“禄”;少给三两则“福”“禄”“寿”俱缺⑧。其用意无非是借助秤星含义的神秘性告诫商人一定要重德行重诚信,不可做缺斤少两的缺德事;如果做了,后果就会很严重。

3 度量衡与音律

传统意义上的度量衡单位名称在我国今已成为历史陈迹,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现在通行的长度单位是米、厘米,重量单位是克、千克,容量单位是立方米、升等。但是在以往数千年来中国人的观念中,只要说起尺寸、斤两、升斗,几乎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往大的方面说,这些与国家管理、治理的成效息息相关,举凡财政收入的统计、皇粮国税的收交、官吏俸禄的支付、犯罪财产的罚没等都与这些相关;小的方面,也就身边的司空见惯、事无巨细不胜枚举,似乎也没什么神秘之处可言,但是事实上也并非完全如此。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度量衡单位的确定竟然与音律有密切关系。

说起音律,除了音乐界人士和相关学者以外的大多数人,估计对这一词语还是比较陌生的。《吕氏春秋》卷五《仲夏纪·古乐》记载,远古时黄帝命令他的乐官伶伦创制乐律,伶伦在昆仑山北面一个叫懈溪的山谷里选取了中空而壁厚均匀的竹子,择其两节之间一段长三寸九分的竹筒来吹,把发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的宫音;然后依次制造十二只竹筒(管),又拿到昆仑山下去听凤凰鸣叫。根据凤凰的叫声定十二律,雄鸣六称“律”,雌鸣六称“吕”。十二律实际上是十二根能发声的竹管、相当于现在的定音器。中国传统的“天地阴阳归于一统”的观念,又把十二律与十二个月对应且与二十四个节气对应(此处不作引述)。还有解释说中国古代乐制,以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全相等的半音,每个半音称一“律”。雄鸣为六、雌鸣亦六,分别指六阳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阴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黄钟律的宫音是音律的根本⑨。“黄钟是黄帝时代发明的一种组合乐器。‘黄’,是由长度为三寸九分到九寸的十二支竹管制作的管乐;‘钟’是专门铸成的十二口大钟;其合奏宏大响亮,所产生的雄鸣六律与雌鸣六律,构成十二种音律的标准。从此,‘黄钟’组合被认定为神圣之物,成为度量衡与诸多事物的标准依据”这是说明音律(黄钟律、十二律)是怎样产生的,各注家都试图作以尽可能详尽的解释,但在笔者这里许多环节仍然不得其要领,因此也就只能据此知道个大概轮廓而已。关键是很想了解后来“‘黄钟’组合”究竟是如何“被认定为神圣之物,成为度量衡与诸多事物的标准依据”的,还得感谢孙皓晖先生帮我解开了这个谜团:“度量衡标准依据的产生,是以黄钟的竹管为容器,以黍粒为置入物,而后产生度量衡单位的。以长度单位为例,这一标准依据产生的方法是:黄钟竹管生度之法:黄钟短管置黍九十粒,一粒之长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黄钟竹管生量之法:黄钟长管置黍一千两百粒,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黄钟竹管生衡之法:黄钟长管置黍一千两百粒,为重量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经过这一解释就让人明白了,原来重量单位(衡)的产生,是在长九寸的竹管纳入长一分的黍米1200粒、重12铢(半两),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⑩再来看网上对这一情况的介绍,如《黄钟,中国度量衡之母》(逸夫计量博物馆2021-01-28发表于浙江)就不如孙先生的简要而明晰。

既然定音的竹管叫“律”,由它们定出的标准音也叫“律”;“音律”又是度量衡与诸多事物的标准依据,那么度量衡的单位名称和各自的标准相应的也就成了“律”,这从《汉书·律历志》的标题名就明确体现了出来,以至于后来国家的法规也叫“律”(法律),如此看来,所谓“律”是体现了一种事物的规定性与强制性。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被普遍遵循、效法;而将其分为法律、纪律、戒律,古典诗词的格律即“诗律”“词律”等,就代表一定准则;再引申为泛指一切必须遵守的规则,如:纪律、规律,等。

由一件在旬阳出土有铭文的汉代“昌文”鼎,笔者尝试就其铭文的内涵谈一点看法,认识粗浅甚至谬误固然在所难免;但之所以不揣浅陋笔之于文,是觉得:我国度量衡文化很有自己的特色,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发展到今天,承载这一文化的实物有的被保存在各地的博物馆或收藏者手中,或者留存于亲历亲见者的记忆中,而凝结在这些载体之中的属于精神文明遗产的领域,还有待于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予以关注、发掘、升华、传承,此篇拙稿倘能在这方面起到某些抛砖引玉的作用,即是对笔者莫大的鼓舞。

注释

①张沛.旬阳县文物志:第八章[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118.

②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旬阳县博物馆.旬阳瑰宝:第二章[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6:61.

③魏征故乡人.度量衡的历史变迁(二)[EB/OL].(2019-02-13)[2024-03-2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213/21/11941218_814759717.shtml.

④三个小布丁.《中国书法史》:秦代权量诏铭书法[EB/OL].(2022-12-07)[2024-03-24].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207/21/72193000_1059371942.shtml.

⑤文物小故事.每日一宝|西汉鎏金银蟠龙纹铜壶[EB/OL].(2022-09-09)[2024-03-24].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38626627327705612/?log_from=c79e05251dc22_1663874515193&wid=1721137543425;青木森森.隶书系列|〔西汉〕中山内府钫铭文[EB/OL].(2022-01-12)[2024-03-24].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112/09/7839659_1012912619.shtml.

⑥伏靈者.古代度量衡中.衡量的是什么[EB/OL].(2018-07-22)[2024-03-24].https://www.jianshu.com/p/079e1a4d7070.

⑦孙皓晖.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第四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446.

⑧真老实人.硬读《随园诗话》[EB/OL].(2019-05-17)[2024-03-24].https://www.jianshu.com/p/b4b12b244056.

⑨易文言网.吕氏春秋:卷五:仲夏纪:古乐[EB/OL].[2024-03-24].http://ewenyan.com/articles/lscq/25.html.

⑩孙皓晖.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76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