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清同治八年(1869)季秋月安徽安庆府铸造,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三级文物。鼎式香炉又分为三足圆鼎炉和四足方鼎炉。在鼎炉的鼎足上一般都铸有狻猊兽首的图案,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的月台上,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祭祀的器皿,它的外形都采用古代青铜鼎的形制。时至今天,鼎仍然以香炉的形式被应用着。通过对这件香炉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礼制观念、神秘信仰和工匠智慧,同时也能了解到古代香炉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鼎式香炉;安庆府;文庙;祭祀活动;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05
0 引言
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是我国古代香炉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作为一种传统的祭祀用品,香炉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在宗教、祭祀、礼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进行分析,探讨其造型、工艺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符号。
1 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的造型特点
1.1 外形设计与装饰纹样
1984年,太湖县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从太湖县老城北门街陈华家中征集了一件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现收藏于太湖县博物馆,三级文物。该方鼎式铁香炉通高39厘米,口长42.5厘米、宽26.7厘米,底长36厘米、宽20.5厘米,腹深25厘米。直口、方唇,直腹下收,四角有锯齿形扉棱,两侧有弓形鋬耳,耳上部用铁帽卯榫连接口部,下部用扁圆铁铸于侧腹部,一侧耳上部残损,一侧耳残缺,平底,狻猊兽面纹蹄足。该方鼎式铁香炉造型沿袭了商周青铜方鼎的样式,口部饰回纹,上下各有一条凸起的弦纹;四侧腹部平凹,四周均饰凸弦纹一圈,正面腹部中间两行横行铭文“安徽 安庆府”,两侧为直行铭文“同治八年 季秋月立”;右侧耳两侧铸有直行铭文“汉镇金火 王天泰铸”(图1~图4)。
此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展现了我国古代金属制作工艺的高超技艺。虽然炉身一侧耳上部残损、一侧耳残缺,但并不影响其整体美感。狻猊兽面纹形象生动,整个蹄足给人以稳健之感。炉身四侧腹部平凹,四周饰有一圈凸弦纹,整个炉身庄重而不失灵动。这是对商周青铜方鼎样式的沿袭,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1.2 材质特点
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采用铁质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铁质香炉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独特的韵味,使香气更加浓郁。同时,铁质香炉散热性能好,有利于火焰的稳定。
2 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的工艺技术
2.1 铸造工艺
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采用砂型铸造工艺,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在铸造过程中,先制作模具,主要模具有炉身、弓形鋬耳、狻猊兽面纹蹄足,再将铁水倒入模具中,最后取出冷却后的香炉毛坯。这种铸造方法使香炉表面光滑、内部结构紧密。
2.2 焊接技术
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的焊接技术独具特色。在制作过程中,采用手工焊接技法,将弓形鋬耳、狻猊兽面纹蹄足与炉身焊接在一起,焊接工艺要求高,既要保证焊接牢固,又要保持焊缝美观,做到了与炉身和谐相融。
2.3 表面处理
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的表面处理工艺考究。采用打磨、抛光等方法,使香炉表面光滑亮丽。炉身文字美观、古朴、浑厚,纹饰流畅生动。
3 方鼎式四足铁香炉的历史背景
3.1 香炉的发展历程
香炉起源于古代,历经商周、汉唐、宋元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香炉文化。至明清时期,随着香炉制作工艺日臻成熟,各种造型和材质的香炉层出不穷。
先秦以前,青铜器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工具,它们还是当时文明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当时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与工艺的精湛程度往往代表着一个部族或国家的繁荣与强盛。一开始人们利用青铜鼎焚香禀告,向神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自己的某些愿望,比如生子、长寿、希望风调雨顺以求获得丰收等。后来逐渐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慢慢变成了由青铜铸就的重器,在当时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普通的器物,有的甚至成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展示了拥有者的尊贵身份和崇高地位。比如用九鼎祭祀、宾客、宴享和随葬等,由此“九鼎”也就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问鼎”“定鼎”这样的词成了最高军事、政治行动的代名词①。
秦朝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到了战国后期,出现了铁器,鼎又被铸成了铁足铜鼎。两汉之际,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焚香祭祀习俗已经形成,焚香使用的香炉应运而生,鼎的形式得以延续。至唐代,礼佛的香炉得到空前的发展,先秦以前用于祭祀的鼎被重新设计作为香炉使用,进而诞生了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香炉样式—鼎式香炉,它又分为三足圆鼎炉和四足方鼎炉,在鼎炉的鼎足上一般都铸有狻猊兽首的图案。
狻猊是龙的九子之一,喜烟火,故香炉腿上常出现其形象。在我国众多的寺庙和道观内一般都有供信徒烧香拜佛用的大香炉(鼎式炉),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的月台上,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祭祀器皿,故称之为香炉鼎。它的外形都采用古代青铜鼎的形制,在其用途上,祭孔仪式中使用的鼎有两种,大鼎用于烹调,小鼎用于焚香、烧香、烧纸用,和青铜鼎用作食器或礼器迥然不同②。时至今日,鼎仍然以香炉的形式被应用着。
在清代,国家对祭祀体系的建设投入了极高的重视。这一时期祭祀体系的建设主要分为中央朝廷祭祀体系和地方祭祀体系两个层面。中央朝廷祭祀体系体现了国家对神圣仪式的重视,以及对天、祖先等崇拜对象的尊崇。地方祭祀体系则彰显了国家对各地信仰和祭祀活动的认可与支持,有助于加强地方政权对中央的向心力。明清时期,各地府、州、县每年都有许多礼仪活动,主要包括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厉坛、城隍、先师庙等。按照明清祭祀礼制,官庙春秋二仲月致祭。
毫无例外,安庆府在仲秋之际亦必定举办祭至圣先师释奠礼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铸造于同治八年(1869)季秋月,在这些祭祀活动中作缺失的供具使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安庆城的清兵与太平军近十年的拉锯战结束,整个安庆府遍体鳞伤。在湘军与太平天国决战后期,虽然曾国藩筹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和一些制造厂,但是不久都搬迁到南京去了。安庆陷入长期的动荡时期,财富、人民的巨大损失长期阻碍了安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经过40余年的修复调整,至光绪末年,太平天国战乱对安庆的影响才渐渐得以消除③。清同治八年(1869)间,时任安庆府知府的何家聪,为官清正廉洁,有循吏风,被后人誉为崇祀名宦。由于当时安庆府经济滞后,铜相对于铁更加精贵,故安庆府聘请了金火匠人用生铁铸造了此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以敬寺庙,用于祭祀礼仪供具使用。
1984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该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在安庆太湖被发现,为什么该方鼎式铁香炉流落到了太湖地区呢?笔者曾试图去寻找当年收藏该方鼎式铁香炉的那户人家,可惜时隔40余年,查询无果,该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的流传经历更是无从稽考。
3.2 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的历史流传背景
笔者认为,一种历史流传背景是太平天国战乱后,安庆府社会经济陷入困境,民生凋敝。作为敬寺庙用的祭祀礼仪供具,该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可能被当时的居民视为一种贵重的财产,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因此,在战乱时期或战乱结束后,有人可能将香炉掠走,希望通过收藏它来保值或出售换取生活所需。于是,这件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在历史长河中被多次转手,历经波折,最终流落到了太湖。
另一种历史流传背景是清朝时期,安庆府是安徽省省会所在地,辖6县,分别是首县怀宁县、桐城县(今桐城市)、潜山县(今潜山市)、太湖县、望江县、宿松县,府城设在怀宁县城。根据清同治壬申年(1872)《太湖县志》记载:“太湖县文庙自元迄明,俱有兴废。”清顺治到道光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建、扩建或改建。清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踞绕太湖县城,湘军首领曾国藩麾下著名悍将鲍超在清军将领多隆阿的配合下合围进攻太湖县,太湖文庙被太平军一把火化为灰烬。清同治七年(1868)六月,太湖知县文翰捐廉会同教谕魏秀毓、训导吴彬、典史朱筠及一些地方绅士等捐资重修文庙,清同治八年(1869),知县符兆鹏继前任县令捐廉继踵而成,并颂御书“圣神天纵”匾额,颁悬各学。是时,安庆府铸造该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捐赠给太湖县文庙,以示表彰县人举力修缮文庙之功绩。又因文庙距离太湖县老城北门街仅1千米范围之内,清晚期至1949年,因为战乱该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被当地老百姓收藏起来亦是在情理之中。
3.3 清朝文化对香炉的影响
方鼎式四足铁香炉是中国古代香炉的一种传统样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方鼎。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炉的制作材料和技术不断发展和演变,到了清朝时期,方鼎式四足铁香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清朝前期文化繁荣兴盛,对香炉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朝香炉制作讲究规矩,造型端庄典雅,不仅彰显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展现了人们对礼制的尊重和遵循。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清朝的文化受到了满族和汉族文化的共同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的特点也体现在方鼎式四足铁香炉的制作上。清朝时期的方鼎式四足铁香炉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和细腻,在炉身上雕刻各种图案,如云纹、花卉、动物等,这些图案不仅装饰了香炉,也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愿望。方鼎式四足铁香炉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器,更是一种艺术创作。方鼎式四足铁香炉的设计和制作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和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清朝文化对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的提高和装饰艺术的发展上。这种影响使得方鼎式四足铁香炉在清朝时期成了一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3.4 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的传承与创新
方鼎式四足铁香炉源于古代青铜器,经过世代传承,不断创新发展。清代工匠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造了这件独具特色的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该铁香炉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展现了我国古代金属工艺的高超技艺。对商周青铜方鼎样式的沿袭,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其炉身铭文记录了香炉的铸造时间和地点,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见证了安庆府和太湖地区的历史变迁。
4 方鼎式四足铁香炉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4.1 宗教信仰与香炉的关系
香炉在我国宗教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佛教、道教等领域,香炉是祭祀、礼佛的重要器具。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成为宗教活动器具的典型代表。
4.2 香炉在文人墨客中的审美价值
香炉在古代文人墨客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他们以香炉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诗词、散文,赋予香炉丰富的文化内涵。方鼎式四足铁香炉正是这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审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外观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首先,从外观上来看,本文这件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艺、历史价值被定为三级文物。它的形状端正,线条流畅,四足稳健,呈现出一种庄重而古朴的美感。炉身上的纹饰精美细腻,无论是传统的回字纹还是足根的狻猊图案,都体现出精湛的制造技艺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回字纹作为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其历史悠久,流传至今,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而方鼎式四足铁香炉上的其他图案,如云纹、龙纹、兽面纹等都凝聚了工匠们对美的追求和精湛的手工技艺。这些图案的设计和制作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每一种图案独一无二的风格。在艺术风格的体现上,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其次,本文这件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在古代,香炉不仅是用来烧香祭祀的工具,更是文人墨客们品味生活、修身养性的重要媒介。他们通过香炉中的袅袅香烟,寻找创作的灵感,感受内心的宁静和升华。方鼎式四足铁香炉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器物,无疑成了文人墨客们心中的瑰宝。
最后,本文这件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它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在于精神层面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该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沉稳、古朴的特质,成了人们追求慢生活、品味生活的象征。
方鼎式四足铁香炉时刻提醒着人们放慢脚步,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与文人墨客们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使方鼎式四足铁香炉在他们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5 结论
太湖县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不仅展现了其出色的艺术造诣,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从造型、工艺及历史背景等方面体现了古代香炉艺术的卓越成就及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彰显了民族智慧。通过方鼎式四足铁香炉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礼制观念、神秘信仰和工匠智慧,同时也能了解到古代香炉文化的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3n3n.说鼎[J].大众考古,2017(2):36-37.
②王福谆.古代大铁炉[J].铸造设备研究,2007(4):50-51.
③张帆.安庆旧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安徽建筑,200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