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之际,“2024南京长江民乐汇”演出如期举行,11个专业民乐团体带来的3场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的演出,让观众领略了丰富多元的长江文化,用民族音乐奏响了“我们的节日”。
青海省演艺集团平弦剧团参展的平弦“花儿”剧《绣河湟》在舞台上亮相的一刹那,成功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相比起规模宏大的民乐合奏阵容,该节目只有1名身着灰布长衫、脚踏圆口青布千层底鞋的青海平弦艺人和4人小乐队登台表演,虽然舞台略显空旷,气势有点单薄,但当卢吉儒用纯正的西宁方言字正腔圆念出道白的一瞬间,“河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就被深深烙刻在了南京观众心上。
河湟小调前奏之后,琴弦和鸣,卢吉儒金嗓顿开:“阳光照在小路上,小路上走来了美绣娘……”他明亮的嗓音似乎与滚滚长江的涛声相互交织、相得益彰,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南京日报》评论道:“平弦‘花儿’剧《绣河湟》旋律委婉绮丽、优美动听,唱词对仗工整、严谨典雅,展现了劳动人民蓬勃的朝气。”
卢吉儒,出生于1967年,是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总南村人。他自幼喜爱青海地方曲艺、民间小调,尤其受到父亲熏陶,对秦腔艺术钟爱有加。青年时期,他嗓音高亢明亮,唱腔优美,吐字清晰,扮相英俊,表情生动,眼神顾盼生辉,擅于表演,是村里秦腔业余剧团的后起之秀。
卢吉儒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刻苦钻研,演唱风格独具特色。现如今,年过半百的他依然活跃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项目的各种场合,穿梭于社区、学校、省内外的舞台上。多年的耕耘,长期的坚守,让卢吉儒成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曲艺杂技家协会会员、西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宁市戏曲家协会会员、湟中区戏曲协会常务理事。2018年3月,被认定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音乐(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演唱)代表性传承人。
多年来,卢吉儒投入大量资金,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文化活动室,一直免费给村民以及广大曲艺爱好者提供排练和培训场地,还积极配合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曲协的重大主题活动以及城中区文化馆和乡镇、村里组织开展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据统计,演出场次达600多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卢吉儒不仅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还能作词、编曲,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全家老少齐上阵就能轻轻松松搞定一台节目。河湟谷地的农家素有家族性民间艺术传承模式,而像卢吉儒这样高素质、高投入、高产出的家庭实属不多。
卢吉儒作为有文化素养的新生代农民,他眼光长远,舍得为文化投入。他的兄弟、妻子都是村里的文艺骨干,他将两个儿子、侄女送进艺术院校学习,毕业后均在专业剧团供职,儿媳也是专业演员。很多时候,专业剧团都会邀请卢吉儒一起演出,因此父子、夫妻、兄妹同台演出更是常事,也成为精采看点,深受观众喜爱。
卢吉儒在参加市、县曲艺团体开展的文艺演出过程中,长期深入各乡镇,为基层群众送去文化服务项目,先后得到刘延彪、张永清、张瑞清、张学奎等曲艺名家的悉心指导,使他演唱青海平弦、越弦、贤孝、打搅儿的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2004年,卢吉儒初次参加西宁市曲艺大赛,便获得青海平弦演唱优秀奖。2005年,在湟中县曲艺大赛中荣获平弦演唱一等奖;同年5月,兄弟二人参加了陕西电视台举办的“秦之声大叫板”演出。2007年,卢吉儒被西宁市精神文明办授予“市级文化中心户”称号。2008年,在西宁电视台举办的家庭才艺大赛中荣获“最佳家庭才艺奖”。
自此,卢吉儒便带着自己质朴纯正的青海地方曲艺作品陆续登上了省委团拜会、青海广播电视台举办的新春联欢晚会、“文化动车——丝路情”西北五省(区)乡村文化大联动展演等活动的舞台。2020年11月,随团前往北京恭王府参加了青海非遗项目展演,现场观众达千万多人次。除此外,还积极创编了快板贤孝《老百姓笑了》《脱贫致富谢党恩》、西宁贤孝《十谢共产党》、青海汉族民间小调《党的政策实话好》、青海道情《二十大报告暖人心》等一系列接着地气、冒着热气、连着民心,宣传党的政策,弘扬时代风尚的曲艺作品。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曲艺节目架起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画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圆,唱出了弘扬河湟文化的奋进歌。卢吉儒通过高质量的曲艺作品向人们展示着青海形象,讲述着青海故事,传播着青海声音。经过不懈努力,2024年3月,卢吉儒获得城中区“优秀文艺志愿者”光荣称号。
除了密集的下乡演出,近几年,卢吉儒成立的城中区金韵曲艺队,将搜集的河湟地区社火小调整理、录制成12集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视频,在青海地方曲艺平台播放,得到了120多万人的关注点赞。
卢吉儒长期从事建筑工地水利测量工作,扎根泥土是他得天独厚的创作源泉。“红白事,从简办,勤俭节约美德传;不乱伐,不乱砍,青山绿水是金山;讲卫生,不乱扔,保护生态是根本……”这样朗朗上口,“沾泥土、带露珠”的句子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一步步走来坚实的脚印,都化作卢吉儒以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奔走在公共文化服务道路上的不懈动力,他认真履行着“文化中心户”肩负的责任,在歌颂新时代乡村新面貌、奋进“三农”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用纯朴的真诚和由衷的热爱,自觉践行文化传承,用满腔热情回报着河湟谷地——这片养育了他的高天厚土!
(作者简介:朱嘉华,女,青海省曲艺杂技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