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积极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讲授知识外,还应高度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心中有情、以言表情、评价传情、课外动情,多维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积极情感;情感体验
作者简介:魏兴锷(1979—),男,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大湖中心小学。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参与学习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情感态度。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情感体验融合起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一、情感概述
《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人们活动时的一种内在动机,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情感的反应常常会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情感具有两极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愉悦、成功、幸福、感动等积极情感,能提升人们对于积极行为的动力;如痛苦、失败、仇恨、嫉妒等消极情感,则会促使人们倾向于采取消极态度,降低对于积极行为的动力,甚至产生消极行为。
二、学生的积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的发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与新知识有一定的相关度,二是新知识的潜在意义可以引发学生情感的变化。学生学习的成效除了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而教学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一)学生的积极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内在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情感是推进学习活动的重要力量,决定着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可以说,积极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能促进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只有调动积极情感,学生才乐于接受和运用知识,进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1]。
(二)学生的积极情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师不只需要向学生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熏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鼓舞,产生共鸣。充满情感的教学的效果是缺乏情感的教学难以达到的。由此可知,高效教学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情感。所以,教师要促使学生自发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策略
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顺利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一)做一个关爱学生的人
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教师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利于学生逐步发展、不断进步。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尽可能地通过自身真挚的情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1.心中有情
在教学前,教师要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心中有真情,触动学生心灵,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让学生受到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熏陶。文以情动人,师以情育人。教师如果自身缺乏情感,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指引,所开展的教学往往没有积极的情感互动,课堂氛围也往往会很沉闷。
2.以言表情
内在的情感要通过外在的表现来传达。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以情感感染学生。教学语言的语速、语气要根据情景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所搭配的表情也要尽可能地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为例,对于“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等描写母亲的样子的内容,宜用轻而缓的声音来讲解。对于“母亲掏衣兜……”“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等描写母亲的行为的内容,宜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来讲解。对于母亲与“我”的对话,宜借助恰当的语言来说明母亲对“我”无私的爱。通过教师语言、表情的变化,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文中的情感,掌握所学内容。
3.评价传情
教师的评价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尊重,也会出现情感反应。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和学生有效交流、谈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一方面,评价要突出指导性。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肯定,然后给出指导性的评语。例如,对于学生的习作,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比之前有进步的地方,用“写得不错 / 很棒”等话语来评价,再根据学生习作情况和实际水平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能不能试着把字写得更工整些?”“如果能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更好了”“动动脑筋,尝试把动作描写得具体一些”等建议。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情感,乐意按教师的建议做出改进。
另一方面,评价要突出激励性。教师常常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师总是批评或否定学生,学生往往会因为得不到教师的认可而产生消极情绪,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甚至会渐渐变得不喜欢上教师的课。对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找出闪光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而后再引导学生弥补不足。
4.课外动情
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注重课外的情感投入,适时接近学生。教师既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特定的活动,也可以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好,感受到教师的真心,能够为后续教学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后续教学的有效性。
(二)多维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随着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次数的增多,他们往往会有新的学习需求亟待满足。为了让他们持续产生学习动力,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从多个维度入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积极情感体验。
1.从意识入手
学生在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是提升他们知识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培养自我意识有利于实现积极情感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意识入手,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经常组织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展开交流讨论,要求每个学生依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以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其次,要让学生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针对那些有消极情绪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进行疏导,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例如,笔者在某堂课上发现学生A的学习状态与之前相比明显不同,于是走到学生A的身旁轻声问道:“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学生A答道:“昨天晚上,妈妈因为我学习学得没有邻居的小孩好,就数落了我一顿。”笔者说:“哦,原来是这样。你应该知道,别人说的话其实不那么重要,自己付出了努力才最重要。老师相信你会变得越来越棒!你不用把这事放在心上,先认真上课,老师上完课会找个时间和你妈妈谈谈。”听了笔者的话,学生A在剩下的课堂时间内能够一直保持专注。经过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学生A的学习自信心、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了增强。
最后,要让学生能够自发地学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应该把学习作为满足自我需求的必要手段,从而激发学习的意愿。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基础较差、不爱学习的学生,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懂得进行自我肯定,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从感知入手
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这说明学生的情感发展会受到他们对世界的感知的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从感知入手,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为例,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悟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因此,在课堂中,笔者着重向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情况,而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样,学生通过对本文及作者的了解、对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可以形成深刻的感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从情境入手
在某种情感产生后,要想感受到这种情感,就要基于特定的情境。在缺少情境的课堂中,学生较少进行积极的情感投入,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情境入手,通过合宜的情境再现,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进入情境,主动地接受所要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创设情境可以通过教师极具感染力的范读、演说,或者通过多媒体技术的适时应用,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受课文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积极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把教材中的文字转化成图画,从而感悟其中的韵味。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军神》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课文插图或相关视频、听教师范读或同学朗读的方式进行想象,之后齐读课文。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对刘伯承的钦佩之情也油然而生[2]。
4.从思维入手
为了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当从思维入手,巧妙地设计问题,善于通过探讨式、引导式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拓展思维,增长智慧[3]。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为例,笔者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对于“亿万年前的恐龙和今天的鸟类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不少学生能够做出“一种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变成鸟类”的回答,对于“为什么这种恐龙可以变成鸟类?”这一问题却答不上来,或在发言时缺少逻辑。于是,笔者说道:“恐龙变成鸟类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找一找证据,来论证这件事吧!”在学生找到多种可以作为证据的资料后,笔者借助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按时间先后或按重要程度来整理资料。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出现回答得不够全面等问题时,教师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采用合理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 凌珏.语文教学中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0):80.
[2] 童子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3] 封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3(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