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2024-09-29 00:00:00洪鹭妍
教育界·A 2024年23期

【摘要】文章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幼儿垃圾分类教育方面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班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养成;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洪鹭妍(1994—),女,福建省厦门市莲龙幼儿园。

垃圾分类作为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幼儿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对于推动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大班阶段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活动,不仅是对幼儿进行环保启蒙的重要途径,还是幼儿教育事业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期望通过本文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对垃圾分类教育的关注,共同为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幼儿而努力。

一、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意识与行为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首先,在大班阶段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活动,能够让幼儿亲身体验垃圾分类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这种意识将伴随幼儿的成长,指导他们未来的行为。

其次,垃圾分类活动要求幼儿对不同类型的垃圾进行识别、分类。这一过程需要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通过反复练习,幼儿能够逐渐提高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垃圾分类活动往往需要幼儿与同伴、教师以及家庭成员进行互动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够培养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最后,通过参与社区或学校的垃圾分类活动,幼儿能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增强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首先,将垃圾分类纳入幼儿教育体系,不仅能够丰富幼儿教育的内容,还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手工活动、角色扮演等,能够提升垃圾分类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其次,为了有效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活动,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以身作则,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还有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环保意识和教育水平。

最后,垃圾分类教育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教师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家长讲座等方式加强家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家园共同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这种家园共育的模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幼儿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还有助于增强家长的环保意识。

二、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培养的策略

(一)良好氛围,“我”创设

教师应引导幼儿创设丰富的垃圾分类活动氛围,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借助网络媒介查询垃圾分类标志的图片,并进行临摹[1]。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临摹的作品分别张贴在班级垃圾分类桶上。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对于垃圾分类的理解以绘画、手工艺品等方式表现出来,美化幼儿园的环境,为垃圾分类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处理废品,“我”在行

教师应引导幼儿将可回收垃圾进行二次处理,让幼儿进一步体会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2]。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家长的帮助,引导幼儿分别在家中、幼儿园中将垃圾进行分类,并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如回收废旧报纸、废旧杂志、易拉罐、牛奶盒、废纸箱、瓶子等。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和清理。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小组合作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讨论如何二次处理可回收垃圾。如用空矿泉水瓶和易拉罐制作运动器械,用废旧报纸、杂志制作颜料桶,用废纸箱制作垃圾桶等。

在上述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再利用,从而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如此,有助于激发幼儿对于垃圾分类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丰富他们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的体验。

(三)形成分类习惯,“我”可以

教师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真正将垃圾分类思想落到实处,提升幼儿的素养[3]。大班幼儿的年龄较小,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且他们能够接触的社会事物较少,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不足。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合理引入垃圾分类教育,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从而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垃圾分类。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实践活动,制作垃圾分类图标。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不同的垃圾投入对应的垃圾箱中。如将矿泉水瓶、废旧图书、废旧纸箱等投入可回收垃圾箱中,将塑料袋、果皮、菜叶投入不可回收垃圾箱中。最后,教师需要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若发现幼儿的错误投放行为,则需要及时纠正。

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认识垃圾的分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还可以为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监督管理,“我”参与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劳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垃圾分类知识竞答排名、民主选举等方式,选出垃圾分类小小管理员。小小管理员在开展管理和监督工作之前,需要制作包含以下内容的检查表格。

1.小小管理员的班级以及学号。

2.检查的地点。

3.垃圾分类的情况。

在每周五的下午,全体小小管理员需要与教师一起对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小小管理员需要做好记录,等待检查结束后向教师汇报检查情况。

这样一来,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垃圾分类活动,丰富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储备,提高自主管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碰到难题,“我”处理

教师应合理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技巧地向幼儿提出问题,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教师可以提问幼儿:“在大家居住的小区中,存在着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呢?”幼儿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无法解决问题,产生挫败感,挫伤对垃圾分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幼儿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1.可以将垃圾分类的标志张贴到小区门口,让更多的居民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可以召集小区的居民,向他们宣传垃圾分类。

3.在小区随意堆放垃圾较多的位置张贴警示语。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地联络社区和家长,合理运用社区联动、家园共育等手段,为幼儿践行垃圾分类创造条件。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鼓励幼儿将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转述给自己的亲人朋友,让更多的人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六)实践分类,“我”能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大班幼儿掌握一定的垃圾分类理论知识后,教师应积极组织他们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还应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的空间。

教师可以与幼儿园周围的社区工作人员、小区物业取得联系,合作举办“我是垃圾分类小标兵”活

动[4]。在社区资源的支持下,幼儿可以走进社区,开展以下实践。

1.为附近的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包括垃圾分类的目的、优点等。

2.在社区“垃圾回收站”附近张贴垃圾分类的告示、设置垃圾分类宣传小牌子。

3.佩戴“垃圾分类小标兵”徽章,在发现有居民扔垃圾时,上前协助他们进行垃圾分类。

如此,幼儿能够将在幼儿园学到的垃圾分类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效增强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

(七)家园共育,“我”最棒

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此可见,在幼儿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增强大班幼儿垃圾分类的意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力量,组织开展具有趣味性的亲子活动,让幼儿在家庭中践行垃圾分类,做到学有所用。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家庭垃圾分类知识大赛”。即教师提出问题,让不同的家庭抢答,答对问题最多的家庭则为“分类之王”。

又如,教师可以积极与相关单位联系,创造条件让幼儿有机会开展园外实地学习,即教师组织家长带领幼儿参观垃圾处理厂等场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够观察并学习垃圾分类的意义、各类垃圾的处理流程、垃圾再生利用后的新产品等知识。

家园合作共育的方式,有助于深化幼儿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让他们深刻理解垃圾分类行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八)混龄活动,“我”讲解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向外界传递信息。为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混龄活动,让大班幼儿走进中、小班课堂,为中、小班幼儿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带领中、小班幼儿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帮助中、小班幼儿培养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让大班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以组为单位走进中、小班,让大班幼儿为中、小班幼儿讲解垃圾分类的目的、好处等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大班幼儿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我是分类小能手”活动,让中、小班幼儿参与分类垃圾的实践,大班幼儿负责指导。这种混龄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还让幼儿有机会将所学知识传授给他人。此外,通过垃圾分类的实践,幼儿得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混龄活动的教育目标。

结语

本文立足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意识与行为培养的重要意义,结合家、园、社合作和混龄活动等教育实践,分析培养大班幼儿垃圾分类意识与行为培养的策略,为幼儿园教育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经验。笔者相信,持续深入的垃圾分类教育将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推动幼儿园环保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辉.利用区域活动开展大班幼儿劳动养成教育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2(10):83-84.

[2]孔令乔.“垃圾分类”在大班日常活动中的实践与探索[J].好家长,2021(59):9-10.

[3]陆云凤.科学探究背景下大班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养成分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

(3):3-4.

[4]陈新.谈大班幼儿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几点策略[J].智力,2020(31):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