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打造丰富多彩、富有挑战性的美术学习环境,能够提升幼儿参与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基于此,文章分析情境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策略,从开发情境资源、丰富情境创设方式、聚焦观察指导等视角提出建议,以期“向美而行,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得到有效落实。
【关键词】情境式教学;幼儿园美术活动;美育
作者简介:姚跃霞(1977—),女,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剑斗中心幼儿园。
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五育”融合的要求,“向美而行,以美育人”成为众多幼儿园的基本办园理念。美术活动是落实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通过多元活动将“美”渗透于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当前幼儿园教育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情境式教学强调通过模拟或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习者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萌芽阶段,在美术活动中开展情境式教学能够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接受良好的美育熏陶。基于此,教师应顺应“五育”融合的要求,积极探索情境式教学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提升美育效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开发情境资源,支持美术活动
设计不同主题和形式的美术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而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基础。对此,教师应开拓视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获取多元材料,挖掘符合美术活动需要的情境资源。
(一)立足园内,开发情境资源
幼儿园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立足园内,采取多种措施开发、整合、利用教育资源,为美术情境的创设以及美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撑。
首先,开发课程资源。美术课程是幼儿发展艺术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幼儿体验、欣赏、创作美术作品,实现对幼儿的针对性培养。例如,教师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设了“有趣的线条”“我是小小设计师”“我的蔬菜园”等美术课程。在丰富的美术活动中,幼儿亲自动手体验,与纸张、画布、画笔、颜料展开互动,用丰富的色彩作画,展现自己快乐丰富的精神世界。
其次,开发空间资源。美术室是一个能让幼儿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利用各种材料,结合肢体精细动作进行艺术创作的发展空间。美术室内的装饰和布置对幼儿的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精心布置美术室环境,摆放各种绘画工具、创作所需的颜料及其他材料,激发幼儿对美的想象和创造。
最后,开发自然环境。幼儿园内的树木、树叶、石头等自然元素蕴含了丰富的育人价值,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并记录大自然的美丽。例如,在某次中班的水粉画创作活动中,教师依托种植区内的植物资源,开发了美术课程“美丽的蚕豆花”。教师带领幼儿开展播种、浇水等活动,观察蚕豆花的生长过程,鼓励幼儿用水粉画法来表现种植地里的蚕豆花,并讲解点、压、提等创作方法,提升幼儿表现蚕豆花对称之美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资源开发活动,幼儿学会观察自然,同时也能提升感知自然之美的能力[1]。
(二)拓展园外,开发情境资源
在开发美术情境资源时,教师不仅要着眼园内,还应放眼园外,多方面开发教育资源,全方位萌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意识。
首先,通过家园合作促进资源开发。如餐具、厨具等家庭生活用品以其独特的材质和造型,成为幼儿的创作素材之一。教师可鼓励家长协助幼儿借助家中的各种物品,通过涂鸦、拼贴、组合等方式,创作充满童趣和创意的作品。
其次,开发社会资源,打造特色美术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基于此,幼儿园可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开发传统艺术资源,打造非遗剪纸、印染、编织等特色美术课程,为幼儿提供更加开放的美术学习情境。
最后,开发乡土资源,丰富美育素材。乡土资源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能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例如,教师开发本土自然资源,围绕“稻草”这一主题开设了一系列本土特色园本课程,设计“认识稻草”“创意稻草”等一系列活动,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艺术性的稻草世界,引导幼儿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在探索稻草多样玩法的过程中发现稻草蕴含的游戏价值及艺术价值。教师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能够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热爱大自然,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二、运用多种形式,创设美术情境
创设多样化的美术情境是情境式教学视域下幼儿园美术活动创新实践的重要一环。丰富多样的美术情境有助于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潜在的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应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创设美术情境,吸引幼儿参与到探索、体验以及创造美的活动中。
(一)创设生活情境
“艺术来源于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应创造机会与条件,支持幼儿从生活与大自然中取材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基于此,教师应重视生活化美术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关注和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同时,利用生活材料来丰富幼儿美术创作的形式和途径,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内容的生活化、情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方面入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供适宜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指导,尊重幼儿的表达和创意,为他们创造自由创作的机会,培养和提升幼儿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更好地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二)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是激发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将美术活动与游戏活动相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例如,在大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拓印之旅”的游戏情境,提供画纸、水粉、颜料、刷子等工具,组织幼儿开展一系列拓印活动。
第一,自由拓印。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手指指纹或海绵章开展拓印游戏,创作拓印画。在拓印过程中,教师先是亲自示范,再鼓励幼儿蘸一蘸、按一按,相互交流和分享,使幼儿体验到自由创作的乐趣。第二,植物拓印。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在春天的大自然中感受植物的色彩美,再讲解具体的拓印步骤—选择颜色鲜艳、汁液丰富的树叶或花草,将其浸泡10分钟左右;将浸泡好的植物放置到垫板上,调整好摆放的位置,确保其表面平整;用方巾将其覆盖住,注意不使其折叠;用锤子敲打植物直至方巾上清晰显现其轮廓。在幼儿掌握了拓印步骤后,教师创设比赛情境,让幼儿分组合作,以此激发幼儿的挑战欲,促使各组幼儿创作出优秀作品。第三,陶泥拓印。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将植物的脉络拓印在陶泥上,制作出各种清新雅致的素瓷装饰品,留住植物的印记。
游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参与热情和创作动力,丰富幼儿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提升幼儿的创意实践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三)创设主题情境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部分幼儿存在参与积极性低等问题。针对于此,在情境式教学视域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美育资源创设趣味主题情境。相较于单一的美术知识讲解,主题情境的综合性、体验性和趣味性更强,更易于激发幼儿观察美、探索美、创造美的主动性,增强幼儿的表现欲和创造欲。
例如,为提升大班幼儿的艺术素养,教师开发乡土资源,开设了“金色稻草奇遇记”园本特色课程,创设相关主题情境,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玩转稻草、创意实践。首先,教师带领幼儿阅读绘本故事《孤独的稻草人》,让幼儿初步了解稻草人,萌发与稻草人“交朋友”的兴趣。其次,引导幼儿两两合作,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完成扎稻草人的任务,并尝试与稻草人成为“朋友”。最后,幼儿要一起合作,为稻草人设计服装,并带稻草人参加时装秀。幼儿可利用美工区中的扭扭棒、超轻黏土、彩色纸、丝带、订书机、扎染布、珠子等材料设计稻草人的特色服装,并在时装秀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
以上主题情境充分与乡土资源相融,突出美术活动的综合性,能够让幼儿获得良好的美育熏陶,促使幼儿在创意实践中发挥想象,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聚焦观察指导,促进美育落实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设计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的美术活动,观察幼儿探索美、发现美的过程,形成教学反馈;另一方面,教师要适时引导,确保幼儿全身心投入美术活动情境,确保情境式教学的效果。
(一)创造自主空间,加强观察反思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观察和评价幼儿成为幼儿教师的核心工作之一。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在幼儿园美术情境式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并根据幼儿的表现不断调整教育策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中班美术活动中,教师利用园内自然资源创设了“玩转秋天的树叶”的活动情境,并在美工区投放大红、橘黄、黄色三种暖色调的颜料,让幼儿利用颜料进行自由涂鸦。活动中,教师认真观察,发现多数幼儿在蘸取颜料自由涂色的过程中,能够慢慢发现这三种颜色相互交织在一起能够调和出新的色彩,这表明幼儿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正逐渐提高。基于这一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出两点教学经验。其一,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主创作空间,激发每个幼儿的艺术潜能,让他们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其二,基于幼儿对色彩的浓厚探索兴趣,教师可继续投放更多的颜料,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色彩、创意运用色彩进行艺术创作的潜能和兴趣。
(二)给予适时引导,实现以美育人
在情境式教学视域下,教师不仅要认真观察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还要适时介入其中,加以引导,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例如,在上述“玩转秋天的树叶”的活动情境中,教师在观察幼儿行为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引导。第一,色彩感知。在活动之初,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大红、橘黄、黄色这三种颜色,并将其与园内掉落的树叶进行对比,初步激发幼儿的创作意识。第二,材料运用。教师对个别幼儿使用刷子的手法进行指导,并提醒他们在换颜料时要清洗刷子、沥干水分,以保证画作的质量。
活动过程中,教师全程观察幼儿的表现,从不同的角度适时点拨、指导幼儿,从而使幼儿在充分感受色彩之美、创作之趣的同时实现突破,获得成长。总之,在情境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站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角度评估幼儿,并在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不断提高美术活动质量,提升以美育人的效果。
结语
总之,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设真实情境,有助于启发幼儿的灵感,激发幼儿的潜能,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术的魅力。教师可从情境资源的开发、情境创设方式的运用、观察手段的有效运用等角度出发,优化幼儿园情境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术世界,让他们在创作中与“美”对话,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炜.创意美术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23(6):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