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的有效途径

2024-09-29 00:00:00黄月娥
教育界·A 2024年23期

【摘要】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文章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提出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拓宽教学渠道等途径,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融入;路径

作者简介:黄月娥(1982—),女,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墩中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1]。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渐形成,他们对于外界信息的接受和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整合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学生文化启蒙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与整合。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储备,还要求教师具有前瞻性教学理念[2]。教师整合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汉字与文化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还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炼具有明显传统文化内涵的汉字来进行教学。

以教学汉字“禾”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禾”字的构造,让学生从字形中感受古人智慧的结晶。然后,教师可以解析道:“‘禾’字的上半部分稍弯的笔画宛如成熟的谷穗低垂,下半部分的结构则像是支撑谷穗的叶和根。”这样的解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字形,还能够让他们领悟汉字背后蕴含的农耕文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能够探索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培养审美素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整合教学内容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关键。通过这一策略,教师不仅能够实现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能够在文化层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创新融入方法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和讨论法,虽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方面仍有局限。教师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造多样化的学习场景,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多媒体、网络、互动教学软件等现代化工具,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3]。

(一)巧设情境启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是教师重要的教学目标。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池塘”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角色。学生通过扮演小蝌蚪,可以体会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渴望与努力,理解生命成长和自然法则的意义;通过扮演青蛙妈妈,可以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通过扮演鲤鱼、乌龟等角色,可以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现故事的情节,还能够深刻体验生命的意义。

又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描写老班长用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良好材料。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将教室变成一个即兴剧场,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老班长及其他人物。通过这种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能够体验课文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在扮演老班长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他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的聪明才智和不屈精神,也能够认识在逆境中坚定信念的重要性。此外,学生还能够学会如何合作与沟通,从而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关注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融合。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人的生活环境,从而运用古人的思维模式来体验那个时代的智慧与情感。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不仅能够领悟古人的处世哲学,还能够将这些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

(二)善用支架悟文化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精髓在于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提供适时的支持与引导。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合理构建支架至关重要。支架式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巧妙构建问题支架,提问学生:“伯牙何以愿为知音钟子期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奏?”此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深化对“知音”这一文化概念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构建理解支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表达方式,将“山”“水”等意象替换为“杨柳”“微风”等,并对比分析其中的差异与联系。这种支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山”“水”的象征意义,还可以让他们在对比中领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深刻内涵。最后,教师可以构建图表支架,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课文的关键词和情节要点,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整理与归纳能力。这样的支架不仅有助于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有助于推动他们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创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能够让小学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情境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方法的应用,不仅强调知识的传递,还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如何学习和思考。教师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

三、拓宽教学渠道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创新教学方法,还需要拓宽教学渠道。教师可以整合线上与线下的丰富资源,构建多元而立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不同场合,多形式地接触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学生打造更加宽广的学习平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了增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拓宽教学渠道。

(一)线下活动层面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线下活动,使其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结合。

教师可以策划并举办一系列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诵读活动,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并熟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还能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汉语的韵律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师可以策划并举办相关的主题辩论赛,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赏传统的戏剧表演,这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还是一个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手制作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寓意着吉祥和团结的中国结,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还可以利用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展丰富的地域文化体验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民俗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进一步搭建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

(二)线上活动层面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造纸术、赵州桥、《清明上河图》、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等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以生动的3D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沉浸式学习,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策划并制作一系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短片或动画,并将其上传至视频分享平台或教学平台。这样,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观看和学习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视频。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还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和有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视频内容,进行线上讨论,共同探究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这种线上互动不但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共同解读传统文化的内涵。

拓宽教学渠道的策略让学生不仅可以学习静态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更立体、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师应当积极拓宽教学渠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结语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和意义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还要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渠道。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此外,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文化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将成为常态。笔者期待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开辟更多促进学生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8,39(8):108-112,147.

[2]田慧生,张广斌,蒋亚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体系的理论图谱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2,43(4):52-60.

[3]陈增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华夏教师,2022(32):66-68.

[4]唐志强,马欣.基于“非指导性教学”理念的小学语文优化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

(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