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自动力”思想与当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大方面之一的“自主发展”是有交集的,指向的内容都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基于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陶行知“自动力”思想的视角出发,寻求学生“自主发展”的路径,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任务群,依托教材,确定学习主题;联系生活,呈现真实情境;多方整合,设置活动任务;寻找关联,促进学习内化;多项举措,指导健康生活。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提升素养,提高能力,达成“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自动力;自主发展;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生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 “基于陶行知‘自动力’的学生‘自主发展’素养的实践探究”(项目编号:TY-c/2021/1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兰香(1977—),女,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
陶行知曾提出“三力论”,即“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对于“自动力”,他是这样阐述的:“自动力指个体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凭借兴趣,据已有经验,用已掌握之方法自觉行动、自主探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1]当代教育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的三大方面。聚焦“自主发展”,不难发现,它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发掘自己,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成就自己,从而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和健康的生活品质[2]。由此分析,陶行知“自动力”思想与“自主发展”有交集之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结合陶行知“自动力”思想,从语文学习任务群出发,寻求学生“自主发展”的路径。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展开论述。
一、依托教材,确定学习主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以生活为基础,以学习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要素,设计语文任务群”[3]。可见,学习主题的确定对于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是重要的。那么该如何确定学习主题呢?
以统编版教材为例,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推进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将“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与文本充分交融在一起,为语文学习任务群确定最适切的学习主题。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1.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2.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本单元共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习作是《变形记》。这四篇文章虽然题材不同,所描绘的景色各异,但都是以“大自然”为主题。《草原》描写的是草原的风光;《丁香结》主要描写的是城里、城外以及“我”窗前等几个不同场景中的丁香花;《古诗词三首》描写的是古人眼中的三处美景;《花之歌》是花儿的自述,写出了自身独特的美。习作旨在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如果变成另一种东西(如蚂蚁、草、大象),会发生什么?细细品味,文章与文章之间、文章与习作之间都是顺着一条主线展开的,那就是“大自然”。每一篇课文所表达的“情”都是由“大自然”的“景”所表达出来的,习作也是依据大自然的“景”而展开的想象。课文主题以及习作主题高度融合,基于此,教师可确定“走进大自然”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在此主题的引领下设置语文学习任务群。
二、联系生活,呈现真实情境
周洪宇曾这样定义“自动力”:“它是个体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凭借兴趣,据已有经验,用已掌握之方法而形成的一种能力。”[4]可见,这种能力需要在一定的生活或学习场景中才能获得。“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可知,新课标引领下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需要以生活为基础,联系生活,呈现真实情境。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习在情境中发生。
基于“走进大自然”的学习主题,如何来设定情境呢?第一,这个情境应该是跟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第二,这个情境应该是建立在文本的学习之上的;第三,这个情境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第四,这个情境应该是可以真实发生的。介于以上几点,教师可将本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真实情境确定为“寻找大自然中你最喜欢的一处风光,参加大自然风光演讲会”。学生可以在学习文本、品悟情感、发挥想象之后,借助网络搜索、采访等方式激发实践欲望,从而亲身体验,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去发现、去饱览大自然风光,在真实的情景中有感而发。这个过程不仅能为演讲会提供大量真实的素材,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认知自觉、行动自觉,锻炼学生的“自动力”。
教师所设定的情境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提升自己的认知,提高自己的素养,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多方整合,设置活动任务
对于“自动力”,陶行知认为,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那才是真正的培养。在设定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展开与之相关的活动任务。当然,此任务应该是具有驱动力、整合力和发展力的,它是学习情境得以真实发生的催化剂。教师可以将活动要素和资源进行整合,进而设置活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任务应该设置哪些内容呢?根据起承转合,笔者在第一点中确定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走进大自然”,在第二点中确定了学习情境是“寻找大自然中你最喜欢的一处风光,参加大自然风光演讲会”,结合“演讲”这个展示方式,可将活动任务确定为“结合亲身经历,撰写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演讲稿”。在前两点教学活动中,学生调动了多种感官,拥有了一定的经验,那么,撰写主题演讲稿就成了学生一种自觉的行动,学习内容、情境、资源等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融合。在学生撰写完演讲稿后,笔者组织学生集中展示评议,以此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这样的活动任务设置,贯穿陶行知“自动力”的思想,通过学生的视角、笔尖,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串联的方式让整个语文学习真正形成一个任务群,也真正实现了新课标中语文学科“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要求。
四、寻找关联,促进学习内化
对于“自动力”,陶行知还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彻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 从这句话中,笔者解读到学生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方法,养成“自动力”,还要把所学内容用于生活,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成“自动自觉”,实现自我教育。
根据新课标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教师要增强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在统筹语言实践活动中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与陶行知“自动力”的思想是相一致的:主体都是学生,都是从学习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内化所学知识,形成学习为生活服务的任务链,促进“自主发展”的路径,寻找学习与生活的关联,促进学习内化。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寻找大自然中你最喜欢的一处风光,参加大自然风光演讲会”大情境的引领下,走进文本学习。教师可以“关注景物描写”为本单元的另一个活动任务,将《草原》《丁香结》《花之歌》三篇课文进行串联,充分发挥“自动力”的作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知识。从《草原》一文中,学生学到了情景交融,了解到感受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从《丁香结》一文中,学生学到了可以从多个方面去描写景物,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从《花之歌》一文中,学生学到了可以让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进而更好地体验课文的情感。所有的文本学习都围绕“走进大自然”而展开,为走向生活服务。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学习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能够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沟通交流的需要,这也是“学会学习”的目标之一。本单元大情境的演讲指向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指向了语文实践。教师所引导的多项活动,让“自动力”的培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及生活能力的提升。
五、多项举措,指导“健康生活”
“自主发展”除了包括“学会学习”,还包括“健康生活”。陶行知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健康生活”是学生培养“自动力”的前提。作为教育者,教师不仅要在学生“学会学习”上下功夫,还要在学生“健康生活”上花心思。“健康生活”要求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有强健的体魄,有学会生活的能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多项举措,以此指导学生“健康生活”。
“强健体魄”是“健康生活”的首要措施。除了学校组织的一些体育活动,笔者所在班级以教师自主绘制的《赞娃成长手账》(其中一项是“每日运动”)为依托,鼓励学生在家运动,让家长协助孩子积极锻炼,将挑战成果记录在《赞娃成长手账》上,定期评比与分享。长期坚持此举措,便能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让学生的运动变成自觉行动,实现自主“健康生活”的目的。“心灵补钙”是“健康生活”的第二项措施。笔者在班级中开辟了“心语信箱”,让学生向“心语信箱”投递自己的烦恼,同时定期收取信件,选取共性问题进行回信,形成“心灵回音”,从而助力学生健康心理的建设。陶行知提出“自动力”还包括“自觉觉人”,即在自觉的同时,积极帮助别人,平等互助。为此,笔者引导学生基于班级“心语信箱”传递能量,让学生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实践赋能”是“健康生活”的第三项措施。笔者将活动项目化,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寻找生活中的语文,如带领学生走进家乡的名胜古迹,寻找名人,了解轶事,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在亲身植树的实践中,引导他们关注西北荒漠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带领学生走进多家本土企业,感受家乡各行各业的进步与发展。教师用陶行知“自动力”思想指导学生的“健康生活”,让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得到充分地提升,从而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陶行知“自动力”思想,努力寻求学生“自主发展”的路径。具体而言,教师可依托教材,确定学习主题;结合生活,呈现真实情境;多方整合,设置活动任务;寻找关联,促进学习内化,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发展”之“学会学习”的素养。此外,教师也可以采取多项举措,指导学生健康生活,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发展”之“健康生活”的素养。教师通过达成“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的目的,使每一位新时代的学生都能拥有“做事”的能力和健康的体魄,从而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周洪宇.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1):1-10,116.
[2]何欢兰.独坐书斋思已长:一节激发学生内驱力的主题班会[J].江苏教育,2020(39):70-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周洪宇,龚苗.陶行知的“三力论”“常能说”与21世纪核心素养观[J].教育史研究,2017(2):119-12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