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地能够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文章根据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从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多元评价、家校社区等方面出发,提出“双减”背景下提升农村小学体育课后作业质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双减”;农村小学;课后作业;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姚琦瑞(1993—),女,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长旺中心小学。
体育课后作业是深化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形成、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双减”背景下优化体育课后作业设计与管理,对于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农村小学体育课后作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课后作业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业设计缺乏农村特色和趣味性、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从而无法保证课后作业质量,难以彰显教学实效。
一、“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课后作业设计与布置的重要性
“双减”政策的落地为教师指明了新的工作方向和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思考与领会“双减”政策的意义,积极贯彻“双减”政策的理念,不断推动“双减”的有效落实。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课后自由活动时间,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基于此,教师可通过设计与布置体育课后作业引导小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让他们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其中,明确“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课后作业设计与布置的重要性,是教师有效开展相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丰富学生课后生活,弥补教育资源短缺
“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更多课后的自主支配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时间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师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农村小学生的课后活动内容和形式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虽然这样能释放学生的天性,但难以保障学生的安全,难以让学生科学、有效地锻炼身体。农村小学普遍存在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限制了农村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应利用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活动空间广阔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体育课后作业,在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让农村小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活泼好动,这是其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农村小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不科学的运动方式或过量运动都可能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农村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薄弱,学生运动受伤后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体育教师应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农村实际,以科学且丰富的形式引导小学生在课后安全、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在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发育的同时,帮助他们逐步养成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促进农村小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提升体育课堂实效
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相对匮乏,部分小学学生可能会在充足的课后活动时间里沉迷于电子产品,从而缺乏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农村体育教师应根据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后作业,在保证其知识性、针对性的同时,突出实践性和趣味性,有效激发农村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机,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课后作业设计与布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未充分理解体育课后作业的重要性
“双减”政策提出后,部分教师对体育课后作业的作用认识不充分,没有摆脱“体育课后没作业”的传统教学观念,导致体育课后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影响了课后作业的质量[1]。
(二)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为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使体育课后作业的形式新颖、多样。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设计与布置课后作业时,主要采用单一、传统的作业形式,如练习广播体操和开展基本的跑跳投活动等,这些作业形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他们主动完成体育课后作业的意愿不强。
(三)缺乏监督与评价机制
体育课后作业和其他学科布置的书面作业不同,体育课后作业主要以活动的形式呈现。为了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针对性,教师需要采用与其他书面作业不一样的评价手段和方式。然而,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从而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导致他们完成体育课后作业的效果不佳,还可能会使学生丧失体育锻炼的兴趣,影响体育教学的持续性。
三、“双减”背景下农村地区小学体育课后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理论依据
(一)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能力。在“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应立足于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科学规划课后作业内容和形式,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其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提升。体育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将体育课后作业视为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方面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基于原有经验,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不断建构和完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理论对于指导农村小学体育课后作业设计与布置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体育教师应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课堂所学知识与课后体育实践有机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体育课后作业的生活化理念
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体育课后作业设计要坚持生活化理念,与课堂教学相呼应,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2]。例如,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喜欢球类项目,教师可设计并安排各种球类活动作为课后作业,创新足球、排球等活动方式,融入趣味元素和竞技内容,并适当增加作业难度,以提升小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综合素质。如利用晾衣绳、树枝等制作简易排球网,练习隔网垫球,并邀请附近的伙伴一起比赛。
四、“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推动体育课后作业质量提升的策略
(一)优化作业内容,丰富体育课程资源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深刻理解体育课和课后作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重要价值。“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课后作业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为核心目标,教师应根据农村教育实际,充分考虑农村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展彰显地域特色、符合农村学情的体育活动。
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精心设计内容丰富的体育课后作业。比如,教师可善于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将农耕文化、民俗体育等乡土元素融入课后作业设计,组织学生开展爬山、越野、踢毽子等富有乡土气息的体育项目,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深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乡土资源的情感。其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作业内容应具有延展性和综合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技能,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拓展空间,激发其自主探索、创新尝试的潜力。第二,作业内容应契合农村地域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农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丰富作业形式,增强课后练习吸引力
为促使学生持续地、主动地完成体育课后作业,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努力拓宽思路、积极创新,着力丰富课后作业呈现方式,增强其趣味性、互动性和挑战性,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优势,定期组织“农村小学生体育挑战赛”“勇闯自然挑战营”等富有探险性和竞技性的主题活动,并精心设计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提升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与村委会、家长等联合,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资源,开展亲子运动会、野外拓展等群体性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激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强化课后锻炼闭环管理
以往的体育课后作业评价大多流于形式,这样会导致教师难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情况,也不利于为教师优化作业设计、提升教学实效提供有力抓手。为突破这一瓶颈,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理念,针对体育课后作业的特点,建立健全综合性作业评价机制。在构建评价体系时,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综合运用平时表现、运动技能测试成绩、家长反馈等多元评价维度,全面、客观地评估农村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同时,教师要重视评价结果运用,针对学生的个性与特点,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精准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从而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体育课后作业教学、实践、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3]。
(四)整合家校社区资源,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体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成效的提升离不开多方合力、协同推进。“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应主动作为,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元育人阵地,为提升体育课后作业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凝聚强大合力。
农村地区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学校需要通过家长会、家访、亲子活动等形式,向家长普及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并深入阐释“双减”政策的内涵,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此外,学校还应搭建亲子互动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体育活动,使家长和学生增进亲子感情,形成良性的家校协同育人氛围[4]。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对此,农村学校要主动对接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借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努力争取场地、器材、经费等资源,着力改善农村体育教学硬件条件。另外,学校还可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让他们与专任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经验分享,为农村学生有效参与体育课后锻炼创造有利环境。
学校还应利用农村办学的优势,彰显办学特色优势。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是农村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学校要充分挖掘这一特色资源,在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开展农村特色体育课程,广泛开展登山、野炊等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运动的快乐,丰富其体育活动体验,进一步提升体育课后作业的质量。
结语
“双减”政策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小学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根据农村教育的实际,充分发挥体育课后作业的育人功能,扎实推进作业设计优化、形式创新、评价改革、资源整合等一系列举措,切实提升体育课后作业质量,让农村学生在体验运动快乐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梁媛.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21):133-134.
[2]徐慧,李双林.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体育教学生活化研究[J].体育视野,2021(24):123-124.
[3]解丹.基于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分析[J].体育风尚,2023(3):92-94.
[4]肖铃凯.农村小学家庭体育作业设计面临的难题研究[J].亚太教育,2022(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