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2024-09-29 00:00:00陈海军
教育界·A 2024年23期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育人的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广泛重视。文章阐释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分析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旨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玉林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研究”(立项编号:2024A1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海军(1975—),男,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东新区玉东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学生主动尝试从自然现象或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学生,能够利用实例进行归纳和类比,从而更好地研究数学关系与规律,提出数学猜想并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放性的、非常规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形成勇于质疑的态度。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终身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涉及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小学生是创新的“种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应增强教学的有效性,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问题解决等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提升其数学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让学生在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创新的乐趣,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具体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应利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分析,相互沟通交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探索,以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其数学素养。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促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提升教学的育人效果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其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会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目标,采用现代化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育人工作的有效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措施

(一)提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水平

生活化教学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师应提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测量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高度等,也可以测量家中物品的尺寸,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渐学会采用工具进行测量,对比测量结果的差异,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自主进行思考分析,进行创新性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制作简易的测量工具等,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测量哪些物体?如何实现创新性测量,以最快的速度得出测量结果呢?”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与测量相关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提升育人的水平[1]。

(二)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内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数学创新意识评价机制,将教育、学习与评价的内容整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具体而言,针对“教”,教师采用创新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亲手测量计算,培养其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组织学生进行多边形模型的制作与测量,使其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针对“学”,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问道:“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有哪些?如何掌握创新性的计算方法?如何提高计算水平?”由此,教师提供图片、视频、实物等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多边形的概念和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探究能力,提升其创新素养。“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教师根据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组织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完成评价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实践操作自主总结学习经验,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三)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

小学数学包含许多领域的基础知识,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基础知识,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从而增加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围绕教学内容,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鼓励学生寻找问题解决的新方法,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教学的效果[2]。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基础知识,教师需要设计相关问题,如“19×34= ”

“22×46= ”,并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分析,让他们利用已经学习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知识,自主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学生完成列式的计算后,教师可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我们在超市购物,其中需要购买32只碗,每只碗15元,一共要花多少钱?”“你能尝试用这个思路提出新的问题并分析计算过程吗?”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相关问题,实际进行运算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采用项目化教学法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数学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素养。在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需求设置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教师采用项目化教学法,设计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的趣味数学项目—“分析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自主创新面积计算的方法”。确定项目的主题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卡片、测量工具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类工具进行实践操作,鼓励学生探索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如“你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大家如何通过有效的合作解决数学问题?”教师以此引导学生总结创新实践的方式、小组合作的方法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采用竞赛教学法

竞赛教学法旨在为学生设置比赛的项目与活动,要求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分析竞赛规则,让学生以提升比赛成绩为目标学习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教学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目标,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教师采用“创新操作”竞赛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关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创新操作”竞赛活动,提升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准备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的图案、模型等教具,在竞赛活动中设计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的任务,如“制作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计算其面积或周长”“设计独特的图案,使其同时包含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纸板、剪刀、尺子等工具,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竞赛中,学生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的尝试,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竞赛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关注其中优秀的作品和创新的思路,表扬奖励表现良好的学生,激励学生继续发挥创新潜力,对学生的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六)优化信息化教学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为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需要优化信息化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教育水平。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视频等,以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库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公顷与平方千米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积极的实践操作探索中,提高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互动性的活动,利用网络课堂、在线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在活动中,学生提出问题或想法,与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与“公顷与平方千米”相关的情境,设置话题“公顷与平方千米有什么区别?如何创新性进行计算?”学生围绕此话题进行探讨分析,进而逐步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新课标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水平,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采用问题驱动与项目化教学法,积极运用竞赛性与信息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春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方法研究[J].新课程,2021(13):58-59.

[2]杨卓.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对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1(2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