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通过开展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活动,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培养多元化思考方式,提升对阅读内容的深度理解,增强文学鉴赏和情感感悟能力。文章研究小学语文开展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和策略,从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两方面探讨以情境感悟阅读、问题解析阅读、思辨阅读、整本书阅读、拓展阅读等教学活动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刘洁(1979—),女,安徽省滁州市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以阅读鉴赏、梳理探究、理解表达等实践活动为主线,倡导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这一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其阅读兴趣,塑造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较高水平的阅读能力。在语文阅读课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开展情境探知、问题思考、深度思辨、拓展阅读等多样化教学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学习质量。
一、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要点及意义
(一)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要点
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应当重视阅读技巧教学。教师应强调阅读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教学,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他们掌握语言分析、情感感悟、结构探究等文章解读的方法,进而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高阅读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应当注重阅读实践教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阅读机会,使他们通过讨论、探究、自主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过程,亲身体验语文学习的方法,不仅能深刻理解文章含义,还能提升阅读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
1.拓展知识储备
阅读能力培养在拓展学生认知范围和学科知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提供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语文阅读学习,能接触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如历史、科技、艺术等。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思考方式理解和探究文章内容,拓展学习思路,拓宽学习视野,积累丰富知识。
2.提高语言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与汉语语言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文章内容,深入理解其中的语言知识,使他们掌握更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广泛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等基础语言知识。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素养。
3.提高审美能力
阅读不仅在于理解文字表面意义,更在于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学艺术之美。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逐渐体会文中蕴含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和内涵之美,进一步领悟不同文学体裁所包含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与文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其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丰富阅读教学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体裁特点等因素,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阅读探究活动。教师不仅需善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亦须引导学生进行对文字的解读和审美感知,逐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1.开展情境化阅读活动
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生动的情境化教学活动。通过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灵动的视觉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其阅读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内容,探讨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思想等,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直观画面帮助学生分析语言文字,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意境美、情感美等特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美感的感知,提升其审美素养和阅读鉴赏能力[1]。
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为了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提高其阅读理解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设计情境探究阅读教学活动。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的古诗词《山行》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古诗词内容相符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画面和教材释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比如,视频中呈现深秋时节的山丘景色,景中有绵长的山路,云雾中隐隐约约露出的房屋,漫山遍野的红枫树等,而诗人将轿子停靠于山路上,欣赏美丽的枫林景色。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视频情境解析诗句内涵。比如,《山行》中的“行”指的是在山中行走;“斜”字展现了山中弯弯曲曲的小路。解读后两句诗的含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情感。比如,教师让学生以“坐”为分界线,探究诗句中的因果联系,思考诗人停下轿子的原因,使他们领略深秋时节山中枫林景色的美感,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理解诗中包含的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情感。最后,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整首诗的情境,讨论“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引导他们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开展情境化阅读活动时,教师通过构建沉浸式的阅读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能促进他们审美感知、阅读鉴赏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开展问题链探知活动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围绕文章内容设计各种问题,从语言知识、思想情感、观念意识和深层内涵等多个方面开展讨论。这种问题环节不仅能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在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还能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问题链解答阅读活动,通过让学生以交流讨论的方式共同阅读和分析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自主解答和探知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合作探知和自主阅读的能力[2]。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文章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逐步解答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1)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2)文章中使用了哪些过渡句?这些过渡句起到了什么作用?(3)作者对哪些景点进行了略写?对哪些景点进行了详写?作者表达了什么感受?(4)根据文章内容,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什么?每个段落有哪些主旨?(5)分析“时而宽……变换调子。”“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我又感觉要是……擦伤鼻子。”“怎样小的……小船。”这些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每种手法的作用是什么?(6)金华双龙洞有哪些特点?(7)文章中何处涉及小溪流?小溪流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开展问题链阅读解析活动,教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高他们书写游记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3.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
为了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加强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围绕教材课文开展思辨性阅读讨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多角度探讨文章内容、分析观点、交流看法,以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借助思辨性阅读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度性的发展,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并进一步增强阅读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3]。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七课“我的‘长生果’”的教学为例。文章围绕“书”开展,将其比喻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深入探讨了作者不同成长阶段的阅读感悟以及书籍类型的演变。教师可以以“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为主题,引导学生围绕“阅读启示”开展思辨讨论阅读活动。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自主总结作者阅读过的书籍类型,并探究作者童年时期的阅读体验以及从中获得的阅读启示。例如,作者最初接触小画册,后转向阅读连环画。随着作者心智成熟,他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学业生涯中涵盖了各类古典名著与当代文学著作。这些阅读经历不仅丰富了作者的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还提升了其写作水平,终使其创作出富有特色与真挚情感的文学作品。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从成长特点、思维特征、兴趣爱好、阅读能力等多角度出发,就作者的阅读经历展开深度讨论,并总结适合自身实践的阅读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成长经历,探讨不同成长阶段适合阅读的书籍类型以及可能会获得的阅读收获。比如,识字量较低的时期,阅读以图像为主的绘本故事,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和阅读兴趣;具备一定语言积累后,涉猎短小的寓言故事、简洁的散文以及诗歌等,有助于培养理解力与审美感知;而拥有一定推理和逻辑思维时,涉足小说、议论文、戏剧等,既可拓展文学知识,又有助于培养文学素养和对内在感悟及情感洞察的能力。
(二)引导阅读课后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和阅读能力提升,教师可以利用外部阅读资源,开展第二课堂和家校合作等形式的课后阅读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和拓展阅读,能够帮助他们拓宽文学视野、强化阅读技能。
1.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
除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课后时间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机会,组织有趣的自主阅读活动,促进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和实践形成更为深厚的阅读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针对教材选用的文本,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完整的著作,从而培养他们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技巧,提高整本书阅读水平[4]。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选自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教师可以围绕这本长篇小说设计第二课堂整本书阅读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简介、目录等信息,并共同制订整本书阅读计划,如粗读时间、细读时间、设计阅读卡等。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讨论活动,侧重探讨故事情节,分析各角色特征,研究文本内部联系,深刻解读篇目含义等。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分享,大胆表达对《三国演义》故事及人物的心得体会,分享从书籍中领悟到的人物形象描写技巧、故事叙述方法,交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学习策略等,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整本书阅读效益,以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2.设计拓展阅读活动
教师可借助家校共育模式,结合课外资料,组织拓展阅读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读物,并在家长的协助下查找相关信息,自主阅读和理解书籍内容。这有助于扩展学生学习范围,提高其自主探索和自主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利用拓展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形成较强的自主探究意识,拓展阅读技能[5]。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宇宙生命之谜”的教学为例。通过该课教学,学生可初步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体会其客观严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在家校共育活动中,教师可布置拓展阅读任务以巩固学生的科普探索技能,通过让学生自选一篇科普文,与家长一同查找相关信息,自主阅读文章,分析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和结论,总结核心内容,探索科学现象的内在规律,以加深对科普文内容的理解。通过主动深入阅读和独立分析,学生能够激发好奇心,培养自主探索兴趣,拓展知识领域,拓宽视野,提升阅读探索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需充分利用课上、课后教学时间,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探究和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使他们在阅读分析、感悟和体验中逐渐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金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21):52-53.
[2]曾晓雪,陈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
(11):79-81.
[3]陈志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路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2):162-164.
[4]曾招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语文新读写,2023(19):43-45.
[5]罗丽娥.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解析[J].家长,2023(18):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