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理论,系统探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首先,提出激发阅读兴趣和陶冶语文情操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生动的学习环境;其次,强调规划阅读路径和明确学习方向的重要性,制订个性化阅读计划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再次,介绍指导阅读方法和优化理解技巧的具体措施,包括泛读、精读与共读等策略;最后,倡导通过多样化阅读活动以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希望这些策略能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廖莉琼(1977—),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钟山镇中心小学。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核心素养的理念逐渐应用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其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外阅读作为学科学习的延伸,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充知识储备,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对实现教育目标和优化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激发阅读兴趣,陶冶语文情操
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唤起学生对阅读的热情,这一点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1]。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技术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他们深入课外阅读的世界,体味其中的乐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通过传授阅读策略、分享优质教材以及将阅读材料转化为动画等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西游记》为例。这部古代文学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生智慧,对学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然而,原著中使用的古文表达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会过于晦涩,难以理解,导致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减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简化版《西游记》给学生。此类版本通常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插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阅读难度。通过阅读简化版的图书,学生得以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电视剧、动画片或电影,选取代表性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视听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体验故事情节,增强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对原著的探索欲望。
接着,教师应耐心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并通过奖励机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其真正热爱阅读。同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兴趣点,给予适当的阅读指导和充分的阅读时间。最后,教师可以组织阅读分享会或读书俱乐部等活动,鼓励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和阅读体验。此类活动能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推动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提升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
小学阶段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构建多样化的阅读环境和利用现代科技工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热情,培养他们持续阅读的习惯。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环境不仅能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效果,还能加深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文化的欣赏。这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自我驱动的学习模式。
二、规划阅读路径,明确学习方向
在知识的海洋中,阅读是探索的航船,而明确的阅读路径则犹如引导船只前行的灯塔。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不仅是积累知识的方式,更是塑造性格、启迪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规划阅读路径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明确学习方向。学习方向的确立,既受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影响,又需借助教师的专业引导和推荐。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为其量身定制既具有挑战性又符合实际水准的阅读计划[2]。这样的计划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还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其阅读能力。
(一)制订阅读规划,系统提升能力
阅读对学生的心灵启迪、情操陶冶和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面对众多阅读资源时,需要为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规划,使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制订相应的阅读规划。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能力尚未成熟,因此规划应既有挑战性又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当前的学习进度。这样,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字功底。其次,阅读规划必须具备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干扰原有计划。因此,学生的阅读规划不能过于僵化,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加灵活地进行课外阅读,将其视为一种兴趣而非负担。最后,有效的反馈和评估也不可或缺。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通过开展“小故事 大课堂”等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或者布置读后感写作任务,促进学生将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可以有效评估学生的阅读情况,还可以根据他们的反馈来调整教学计划,使课外阅读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为小学生制订科学、合理、有效的阅读规划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系统规划,学生才能在广阔的阅读世界中畅游,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提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阅读路径前行,确保他们的学习之路更加清晰、更为广阔。
(二)精选阅读材料,合理调配教学时间
在学生的阅读教育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学生指明一条清晰的阅读路径,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是帮助他们塑造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向学生推荐高品质的阅读材料,是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必要环节。
教师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质、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推荐,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拓宽知识视野,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从而更积极地投入阅读活动中。不同性格的学生可以受益于不同类型的书籍。对于内向学生,教师可以推荐经典名著,如《红楼梦》,丰富其写作素材的同时,使其感受到优美的语言表达。而对于活泼开朗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阅读富有趣味和动感的作品,如《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以满足他们的阅读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此外,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拥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自由探索,发现阅读的真谛和乐趣。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是提升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入相关的高质量课外读物,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精心挑选书籍,确保所选材料既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能与课堂学习相辅相成。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明确学生的阅读目标,使其阅读过程更为系统化,阅读效率更高。
精心挑选阅读材料、合理调配教学时间、巧妙融合课内外阅读,是教师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稳健前行,享受无限阅读乐趣,推动个人全面深远成长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指导阅读方法,优化理解技巧
小学阶段所倡导的课外阅读主要包括泛读、精读和共读三种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这三种阅读方式。
泛读是指快速浏览文章,以把握其大意,适合好奇心旺盛且热爱探索的学生[3]。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和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很难在第一次阅读时就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因此,教师需要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泛读,帮助他们总结文章基本结构、提炼中心论点。在泛读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逐段精读。精读要求学生深入文本内部,细致解读每个字词、句子和段落,以深刻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意义和作用。教师需要协助学生分析每个段落的核心思想和人物特征,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为了有效开展精读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持续思考。与前两种阅读方法不同,共读强调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的重要性。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学校的阅读活动中,当周围的同学都安静阅读时,能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促使学生自发参与阅读。然而,课外阅读大部分发生在放学后,这时需要家长积极支持和参与。教师可以为家长推荐适合的课外阅读材料,避免家长无目的性挑选资源。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孩子解决生词难题,还能加强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让家长认识到他们在孩子的课外阅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上述方法,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阅读平台,帮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迅速获取信息,在深入阅读中挖掘文本深意,在共同阅读中享受阅读乐趣和亲情温暖。同时,也促进了家庭与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家校共同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书香、智慧又温馨的成长环境。
四、丰富阅读活动,增进学习效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使命已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应包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通过举办课外阅读活动,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可以定期举行“阅读分享日”“书籍推荐会”等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想法,推动学习和合作。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以《伊索寓言》系列图书为主题的阅读周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故事接龙、寓言创作等主题活动展示课外阅读活动的魅力。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通过扮演寓言故事中的角色,配合台词、动作和表情,重新演绎故事情节。扮演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故事的文字内容,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去塑造角色,这种过程无疑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故事接龙环节,每个学生都需要紧跟着前一个学生的叙述,快速构思并继续述说故事情节。这种活动不仅考验学生的听力、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通过不断接龙,学生可以学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构思故事情节,以及与他人协作共创故事。而在寓言创作比赛中,学生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创作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的新寓言故事。通过创作寓言故事,学生不仅提升了文学素养和锻炼了写作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整个活动周中,教师不仅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和需求。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个性化评价,既要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新,也要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这样的反馈不仅让学生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还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和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通过科学的阅读路径规划、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以及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设计,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促进其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的提升。这些策略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需要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订者提供支持和资源。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积累,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石俊琴.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21):19-21.
[2]杜丽.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2(1):2.
[3]牛祥英.试论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小学生(上旬刊),2023(4):94-96.
[4]韦汝梅.有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智力,2023(10):92-95.
[5]李海霞.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9):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