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和量感的策略研究

2024-09-29 00:00:00易晓梅
教育界·A 2024年23期

【摘要】文章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深入探讨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和量感的有效策略。通过“认识时间”的教学案例研究,提出创设生活情境、组织趣味课堂活动、开展课外拓展活动的策略,旨在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低年级;数学教学;数感;量感

作者简介:易晓梅(1990—),女,南宁市星湖小学。

本文旨在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有效的数感和量感培养策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和量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帮助学生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数感和量感的概念

(一)数感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字的直觉、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对数的敏锐感知、对数字所代表的数量的准确理解、对数字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以及在运算中迅速做出合理估算的能力。

(二)量感

量感是指学生对物理量的感知、估量、比较和运算的能力,包括对量的直观感知、对量的大致估计、对不同量进行比较和区分,以及进行量的相关运算,具体如对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温度等各种量的认识和运算[1]。

二、数感和量感在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数感和量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建立起初步的数感和量感架构。良好的数感能使学生敏锐地感知数字的大小、数量关系和运算规律,从而在复杂的数学问题中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如能快速估算出商品总价、比较班级男女生人数等[2]。良好的量感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各种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等,从而在测量物体、规划时间、安排流程等活动中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3]。数感和量感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推动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低年级学生数感和量感的培养困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稳定性较差。在学习数和量的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直接观察和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对于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数学关系理解起来存在困难[4]。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上述情况,很多教师研究数感和量感的培养方法,并提出了各种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法:通过创建贴近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数和量的存在;游戏化教学法:利用趣味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和量的学习热情;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获得对数学概念的切身理解。然而,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创设的情境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游戏陈旧乏味,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教师实施的策略之间整合与衔接不够紧密,影响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后没有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难以准确评估学生数感和量感的发展水平;等等[5]。

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和量感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来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教授数学运算知识时,教师以学校组织春游需要购买零食为例,让学生计算不同零食的价格总额以及找零金额;或者以班级排列座位为情境,让学生计算每行坐多少人,一共坐几行,从而得出总人数;再者利用家庭生活中的场景创设情境,如水电费的计算、家具的尺寸选择;等等。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熟悉数感和量感,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具体以“认识时间”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小美的早晨”这一情境,将时间概念与具体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小美从起床到准备出门的一系列活动都对应着特定的时间点,学生从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并能清晰地理解时间的先后顺序和长短。比如,小美7时起床,7时30分吃早餐,这中间经过了30分钟。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量感,意识到时间的长短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感知和衡量的。同时,这一情境启发了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时间安排的思考,培养了学生对时间的规划和管理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时间量感的应用能力。

(二)组织趣味课堂活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趣味活动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其能够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数学游戏:“数字配对”游戏,让学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物体进行匹配,从而强化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时间迷宫”游戏,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时间在“迷宫”中找到正确的路径,增强对时间的紧迫感和把握力。再如,教师可以组织趣味数学实验:在学习体积与容积时,让学生亲自测量不同容器的体积与容积,探究两者的计算方式;在学习长度单位时,让学生用纸张制作长度单位模型,直观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差异;在学习图形时,让学生用卡片剪出各种形状,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进行数学游戏和实验,如模拟购物时的找零、搭建几何图形等,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具体以“认识时间”的教学为例。教师拿出钟表模型,让学生亲手拨动时针和分针,直观地感受时间的变化。通过反复操作学具,学生能够熟练地认读各种时刻,提高感知时间的准确性和速度。学生通过拨动时针和分针,使之呈现不同的时间,还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规律以及时和分的关系。如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大格,分针就走一圈,从而明确“1时=60分”的关系。

组织趣味课堂活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如计算小组内同学的铅笔总数。小组内要自行做好成员的分工,如记录员、计算员、汇报员等,然后相互讨论、交流想法,共同克服困难。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指导,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也可以采用亲子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一个数学游戏或实验任务,从而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三)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增强学生数量感知

课外拓展活动包括实地观察、社会调查、生活实践等。实地观察如让学生观察校园里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记录其变化过程,感受时间和生命的关系。社会调查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超市中商品的打折与销售情况,了解价格与销售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生活实践即布置与生活实际需求相匹配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运用数学知识。

具体以“认识时间”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主题为“我的一天时间规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周末时详细记录自己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间的每项活动的起止时间,如阅读从8时30分到9时,运动从10时到10时30分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记录制作一个时间分配表,分析自己在各项活动上花费的时间是否合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时间安排,比如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来增加阅读或户外活动的时间等。通过这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将课堂上学到的时间知识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还能培养规划时间和自我管理的能力[6]。

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数感和量感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以上述“认识时间”的教学为例。本文将采用传统讲授法的班级(设为A班)和采用上述教学策略的班级(设为B班)进行对比,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测试和日常观察,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分析教学效果。

A班主要以教师讲解和书面练习为主,学生在知识的识记方面表现较好,但在对数感、量感的理解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相对薄弱。B班学生在数字运算方面,计算速度和准确度都较高,能够更快速、准确地完成时间的加减法运算。在课堂表现上,B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更高,更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B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感和量感知识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由此可见,采用上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数感和量感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方法

(一)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教学资源不足可能导致无法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缺乏足够的钟表模型、测量工具等,会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观体验。另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和接受数感和量感的概念上存在困难;有的学生可能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难以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有的学生可能动手能力较差,在实践操作中无法准确把握量的关系;等等。

(二)解决措施和建议

对于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制简易教具,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教学,同时积极寻求学校和家长的支持。比如,用硬纸板制作钟表模型,用饮料瓶自制量杯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测量和估算,如用脚步测量教室的长度,用手掌估算书本的面积等。

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的方式,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耐心,从基础概念开始逐步引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提供具有拓展性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深入探究;此外,教师可鼓励学优生与学困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结语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和量感的要点在于遵循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未来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和量感的培养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如与科学、艺术等领域结合,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感和量感的培养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智能教学工具的应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此外,教育评价也将更加注重学生数感和量感的发展。总之,要想更好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和量感,小学数学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36-39.

[2]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

[3]唐静烨.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路径[J].新课程研究,2023(13):91-93.

[4]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史宁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