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与本土饮食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4-09-29 00:00:00周娟
教育界·A 2024年23期

【摘要】本土饮食文化是培养乡土情怀、增强民族自信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教育资源。小学劳动教育可以结合本土饮食文化,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本土饮食文化的魅力。基于此,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城第二中心小学设计了“恭城油茶”系列主题劳动课程,创新教学形式,构建新型劳动教育体系,以期提高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课程开发;本土饮食文化;恭城油茶

作者简介:周娟(1974—),女,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城第二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坚持育人导向,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注重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1]。《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到中小学要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油茶习俗源自广西桂林恭城瑶族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是恭城瑶族人民的智慧结晶。2021年,茶俗(瑶族油茶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恭城油茶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该地区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基于此,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城第二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将油茶作为劳动教育与本土饮食文化融合的载体,利用劳动日、劳动周、劳动节和地方特色节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恭城油茶”主题劳动课程,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本土饮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校“恭城油茶”主题劳动课程深入挖掘了油茶文化中的三大特色内容:一是和油茶相关的诗歌、故事等,如“莫讲瑶家礼信差,进屋就喊喝油茶。油茶好比仙丹水,龙肉煮汤不如它”等;二是油茶习俗,如瑶族人民用油茶招待贵客,在清明或谷雨时节进行采茶制茶活动等;三是油茶制作的技艺,如炒、捶、碾等工艺。劳动课程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又有创新开发的研学活动。

一、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双师”课堂

我校教师与区、市级油茶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共同围绕劳动实践项目的目标和内容,挖掘与整理本土饮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在劳动课中渗透本土饮食文化。为了更好地将油茶文化融入我校劳动教育,我校决定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双师”课堂,即我校教师作为主讲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辅助教师,“双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先由我校教师讲解油茶的起源、传承、发展等,组织学生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访谈节目,引导学生感受匠人情怀。接着,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辅助教师,给学生分享油茶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讲解和示范制作油茶的环节,让学生深切感受油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双师”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带领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样的课堂能够激励学生主动成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二、丰富课程形式,延伸课堂范围

传统的劳动课程形式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室内动手操作。为了让学生深度参与劳动课程,丰富劳动体验,我校创造性地将劳动研学形式融入劳动课程,使劳动教育从室内延伸到室外。

“跟着油茶习俗去劳动”是我校以恭城油茶为载体开发的“恭城油茶”主题劳动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课体验恭城的传统节日,学习油茶的制作方法,在了解和制作地方特色美食的过程中习得手工技能,感受劳动之美,增强生活幸福感,提升对本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师将劳动研学任务布置给学生(如表1所示),引导学生先通过纸质图书、网络等查询油茶的相关资料,再利用周末时间走进乡村、文化馆、公园等地进行研学,收集有关油茶的俗语、诗歌、舞蹈、故事、制作方法等知识,并对收集到的知识进行初步整理。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激发学生对恭城油茶、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跨学科教学,构建“劳动+”课程

劳动教育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考虑本土区域文化特色,融入多元课程内容,凸显劳动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能丰富劳动经验、提高劳动能力,又能涵养劳动精神、感受文化魅力[3]。基于此,我校通过跨学科的方式丰富课程内涵,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融合起来,开展多元的劳动课程,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

在“恭城油茶”主题劳动课程中开展学科融合教学,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劳动创造美食,为生活增添色彩,又可以使学生在油茶制作活动中实现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除上述提到的劳动研学课程外,“恭城油茶”主题劳动课程还包括“茶系列”项目式实践课程:以“茶之史”为主题的“劳动+语文”课、以“茶之形”为主题的“劳动+数学”课、以“茶之译”为主题的“劳动+英语”课、以“茶之彩”为主题的“劳动+美术”课、以“茶之声”为主题的“劳动+音乐”课等。

比如,在“茶之史”主题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探寻、分享恭城油茶的习俗,让藏在恭城油茶里的悠悠古韵和恭城人的油茶情结流淌于笔下,让家乡美的自豪感跃然于一篇篇习作中。另外,教师还将劳动教育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口语交际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去工厂里采访制作油茶的工人,以小记者的身份报道油茶制作实践过程,表达对本土饮食文化的感受。在“茶之形”主题课上,教师根据油茶制作需要呈现各种原料,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比”的知识计算油茶制作用料量,让学生感受到恭城油茶手工制作的劳动智慧。在“茶之译”主题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英语中跟茶(油茶)有关的单词,如Chinese Coffee等。在“茶之彩”主题课上,教师开展“茶的乐趣”和“多彩的茶文化”绘画课,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油茶绘画作品。在“茶之声”主题课上,教师教授学生《打油茶》《油茶歌》等歌唱油茶的歌曲,指导学生品味歌词、欣赏曲调、进行演唱,从而走进歌曲,与劳动人民产生共鸣。

四、“三位一体”,将油茶文化融入学生生活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对此,我校将“恭城油茶”主题劳动课程全方位地融入学生的生活。

(一)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纲要》提出,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4]。将劳动教育的内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多种形式、多元主题活动,扩大劳动教育的范围,不断深化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形成特有的校园劳动文化,让学生在校园中耳濡目染,从而增强劳动育人的实效。

我校开展以“恭城油茶”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活动。比如,清明节和谷雨节组织学生采茶,通过杀青、揉捻、烘干等一系列劳动,普及民俗知识;开展校园“油茶”绘画、征文、剪纸等活动,用各种作品展现劳动精神;开展“瑶族娃娃打油茶”体育比赛,让学生在比拼中提升劳动技能;开设“校园油茶论坛”,让学生在论坛上分享自己关于油茶的感受。

(二)开展家校社联合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技能

《课程标准》提出学校在开展劳动课程时要坚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学生家庭、社区紧密合作,给学生创造“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劳动教育环境[5]。在教育体系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新的含义,其实践场所从学校扩展到家庭和社会。要将家庭劳动教育常规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以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开展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家长培训和指导、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家校共创劳动教育资源等,增强家校联合开展劳动教育的效果。首先,我校通过开展常规的劳动课程,让学生习得劳动技巧、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然后,我校通过开展家长培训班、编写《家庭劳动指导手册》等方式,指导家长学习劳动教育实施要点,并让家长将其落实到家庭劳动教育中,使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劳动课程

进行关联,使学生习得的劳动技能得到及时的应用和巩固。

以“恭城油茶”主题课程为例。首先我校老师通过开展劳动课程给学生讲授恭城油茶的制作方法、文化内涵等,又通过开展家长培训班给家长培训相关劳动教育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实践。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洗生姜、剥大蒜、剥花生、泡茶叶、烧开水等制作油茶的准备工作;家长需要指导孩子控制火候、捶打茶叶、搅拌茶叶、冲水等,保证孩子操作有序,动作熟练,并培养孩子的劳动安全意识。制作好油茶后,学生主动清理桌面、清洗劳动用具。家长和孩子一起品尝油茶,对油茶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家长发挥主导作用,关注孩子的劳动状态,记录孩子的劳动过程,把孩子参与油茶制作实践的照片、录像等资料发送到班级QQ群“油茶劳动”相册里。学校老师筛选、整理合适的资料,再通过黑板报“油茶劳动专栏”展示学生在家制作油茶的劳动场景,激发学生参与油茶劳动的成就感。在家校合作后,很多家长反馈学生在家能主动进行劳动实践,能够独立打油茶待客,更加热爱生活。

此外,我校还开展主题为“探寻劳模事迹,传承匠人精神”的家校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邀请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学生家长来校开展劳动教育讲座。

2.开展校社合作

学校的活动场所有限,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社区、社会资源来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范围。我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和学习,从而探索出劳动教育的新路径,开拓劳动教育新样态。

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到油茶基地和油茶产业园开展特色劳动课。在油茶基地,工作人员带领师生走进长满嫩芽的茶园,给学生讲解采茶的方法,让学生体验采茶的快乐。在油茶产业园的油茶研发室,油茶的醇香扑鼻而来,学生在看、闻、听中了解了制作油茶所需的茶叶、生姜、花生等食材及其大致比例,了解了将浓缩油茶膏变成美味油茶的劳动工序,从而切身感受到劳动的魅力。这样的实地参观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习油茶工作人员的工匠精神。

结语

恭城油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当地学校要注意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恭城油茶文化。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融入本土饮食文化,开发“恭城油茶”系列主题劳动课程,既能促进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又能让小学生传承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缪锦星.核心素养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3(3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