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

2024-09-29 00:00:00邱海明
教育界·A 2024年23期

【摘要】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面临着德育、分层教学及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多种机遇。深入探讨德育在体育课堂中的渗透路径,分析分层教学模式在提升教学效能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有效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德育;分层教学;终身体育意识

作者简介:邱海明(1979—),男,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河田中学。

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体育教学的变革不仅仅涉及运动技能和体能的提升,更需要将德育元素与体育活动联系起来,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为应对学生能力差异给教学带来的挑战,提高教学适应性,分层教学成为关键手段,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激发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对于他们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将对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剖析。

一、德育融入体育课堂

教师在体育课堂中传授技能的同时,亦需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这既是对学生体能训练的拓展,也是对道德教育的加强[2]。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平衡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习尊重、公平和责任等方面的道德准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以理论打好德育基础

体育教学不是一味地追求学生在运动场上的比分和纪录,而蕴含着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教师在传授方法和技巧之余,通过开展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将德育元素融入其中,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锤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例,与之相关的内容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以及奥林匹克格言,即“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运动员在比赛中尊重对手、鼓励队友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在激烈的竞争中礼貌待人的重要性。

每项体育比赛都对应着一套既定的规则。这套规则不仅适用于比赛本身,还是公民行为准则的一个缩影。例如,在足球课堂上,教师应强调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并解释如何在赛场上做到诚信和公正。学生遵守规则、体验公平竞争实际上是在学习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体育比赛规则的介绍可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与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在讲解怎样顺利做出一个体操动作时,教师可引入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的故事,讲述他是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的。学生通过观看李宁的比赛片段,不仅能学习体操的动作技巧,了解到在做动作时要重视自身安全,还能体会到持之以恒和精益求精的价值。

体育教学能让学生增强体质、塑造个性。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理论,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这样的教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以活动展示德育风采

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通过参与各类运动,学生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提高心肺功能,还能够使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当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充满热情时,教师便有机会在其中融入德育元素,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篮球为例,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强调相互协作。篮球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比赛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比赛场景中进行体验和学习,从而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取得比赛的胜利。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技巧挑战赛。在这场比赛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我。这不仅要求学生对篮球技巧的掌握程度较高,还要求学生学会肯定同学的优异表现。如笔者班上的A学生运用三分球投射技术将篮球投进了篮筐,其他学生都为A学生欢呼。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五对五”分组对抗赛。这种比赛不仅仅考验个人技能,更考验团队合作和战术配合。如笔者班上的B学生虽然在身高上不占优势,却凭借着较快的跑步速度和宽阔的视野成为组织后卫,负责将球传给合适的成员。

体育活动也可结合春日徒步、秋日登山等季节性活动来开展。这样能使学生在自然环境中锻炼身体,同时懂得保护环境。在活动中,教师可设置“环保小卫士”的角色。该角色可由学生轮流担任,负责监督其他同学,避免其他同学做出乱扔垃圾等行为。教师也可设置分组搭建帐篷等具有挑战性的团队任务,鼓励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学生在此期间遇到的困难,教师应指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并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体育活动是渗透德育的有效载体。通过体育活动,学生能掌握运动技能,并且在实践中学到有关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将德育融入体育课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体育课程,使学生在参与运动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这不仅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能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从而实现体育与德育的融合。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

二、分层教学提升效能

分层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模式。该模式在体育课中的应用旨在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教学,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并促进其全面发展。该模式需要基于对学生能力、水平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的综合评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样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选择与得到适合自己的训练与指导,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感[3]。

(一)趣味分层强技能

开展体育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一种教学模式如果被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学生新鲜感减弱、参与度下降的问题。对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趣味分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技能。

以支撑跳跃这一项目为例,在教学时,部分教师通常会向学生传授支撑跳跃的基本技巧、防护措施,介绍该项目的训练价值。如果教师仅仅进行讲授和示范,可能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需求。对此,教师可以将“跳山羊”这一民间游戏的元素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为每个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挑战。其次,教师可以放置两个跳箱,并在跳箱后面放置一些易于绕行的障碍物,旨在考验学生的跳跃能力和反应速度。再次,教师可以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要依次完成助跑、踏跳及越过跳箱、绕过障碍物的任务,完成任务后在指定区域内列队站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支撑跳跃的基本技巧,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排名。最快完成列队的小组将获得奖励,而最慢完成列队的小组要接受一些小惩罚,如唱歌、表演小品等。这样的奖惩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紧迫感,也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竞技的魅力。

在趣味分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探索新的游戏形式和规则,让体育教学更加契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需求。进行创新性的尝试不仅能够让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见,通过将趣味性内容与分层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趣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效习得技能。同时,这样的教学也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合作分层促互动

在一堂体育课中,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这可能会导致分层教学流于形式[4]。对此,融合作学习于分层教学就成了一种解决方法。此种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以排球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事先通过对学生进行移动灵活性、颠球次数等方面的技能测试,了解了每个学生当前的水平。根据从测试中获取的信息,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小组。之后,为了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对每个层次小组的学生再次进行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训练小队(每个小队的队友包括已掌握排球技巧的学生和刚开始学习排球的学生),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训练,提高团队凝聚力。

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受益良多:学优生在指导其他队友的过程中巩固了自己的技能,也在解释和示范中培养了耐心,学会了表达;学困生则得到了及时的指导和鼓励,在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帮助时感到很自在,也愿意进行尝试和改正错误。

在此期间,教师细致地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且无法克服的学生,教师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指导。

可见,通过实施合作分层教学,教师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还能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互助、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助力学生的成长。

将分层教学与精心设计的趣味活动或合作学习进行融合,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对挑战提供有力支持,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就要求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学进行不断创新,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三、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如对其他课程的重视程度。对于承受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压力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会将体育锻炼放在首要位置[5]。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需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

以指向田径运动技能提高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巧妙地利用趣味田径比赛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在比赛前,先向学生讲解了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强调了田径运动对于提升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随后,教师引入了如跑步、跳远、投掷等类型的运动项目供报名参加比赛的学生自行选择。同时,教师还鼓励未报名参加比赛的学生组建啦啦队和志愿者服务队,以此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赛当天,操场上热闹非凡:参加比赛的学生热情高涨,啦啦队为参赛选手加油助威,志愿者维持着现场秩序,比赛过程给观众带来了既紧张又有趣的感受。比赛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总结分享。学生纷纷表示,自己通过这次比赛进一步认识了田径

运动技能,自己今后会更加重视学习体育课程和锻炼身体。

除了举办趣味田径比赛,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优秀运动员的励志故事,播放体育赛事的精彩片段,成立课外运动俱乐部。这些活动方式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终身体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在运动中感受快乐、收获健康、塑造品格。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有效融入、分层教学的恰当运用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持续培育,构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采取这些策略能够切实提升高中体育教学质量。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笔者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苑琳琳.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J].新课程研究,2021(6):62-63.

[2]张迎新.试析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8(17):67-68.

[3]颜丽琼,何茂.体教融合背景下义务教育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1,20(21):34-36.

[4]叶德战.浅谈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好家长,2018(22):226.

[5]周国忠.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