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设境激趣,提问启思;因材施教,合作学习;跨学科融合,体智双育等多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设情境;因材施教;小组合作
作者简介:金芳(1992—),女,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朝阳学校。
教师通过设境激趣,提问启思可以构建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环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发其深度思考。因材施教,合作学习则强调个性化教学和小组协作,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进集体智慧的发展。跨学科融合,体智双育的教学模式通过融入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升体育教学效果。这些策略共同构成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框架,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境激趣,提问启思
教师创设充满启发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1]。这种策略强调利用情境化学习和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动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工具有助于构建充满互动性和探索乐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体操教学为例。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鱼跃前滚翻”和“支撑跳跃”的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这些精彩的体操动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笔者详细讲解每个动作的技巧要点,并激励学生亲身体验。在实践时,一些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向同学寻求帮助。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还让他们对技术细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再次,笔者邀请动作规范的学生进行示范,供其他学生观摩和分析。这样的互动式教学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能增强他们自信迎接挑战的勇气。最后,为了提升课程的趣味性,笔者设计“快速前滚翻”的趣味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分组竞赛、勇于争先。这种融合游戏元素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动作技巧,还能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友谊。
通过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学生能在有趣的氛围中享受学习体育的过程,点燃学习体育的热情。
(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还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手段[2]。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为学生打开探索未知的大门。
以篮球教学为例。笔者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篮球技巧的运用及其背后的价值。首先,笔者提问学生:“在何种比赛情境下,选择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最为适宜?”这个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思考篮球比赛策略的运用,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关注比赛的实际情况和对手的动态。其次,笔者提问学生:“你认为影响换手运球效果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细节及这些细节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再次,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篮球运动的精神,提问学生:“除了身体上的锻炼,篮球运动还能带来哪些精神上的力量?”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篮球运动蕴含的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坚毅勇敢等精神层面的意义。
教师科学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提问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适宜的情境和问题,还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二、因材施教,合作学习
因材施教与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是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追求,也是对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重视。因材施教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进其发展。合作学习提倡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智慧的碰撞,实现知识的共建和技能的共同提升。这两者相辅相成,为构建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奠定基础。
(一)针对学生的特点,实施分层教学
教育的魅力在于它能根据学生的独特性激发学生个体的潜力[3]。分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同需求,还要掌握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学习效率不同,实施分层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个体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需要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难度、把控教学进度,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
以乒乓球教学为例。在教学“反手位慢搓下旋球”这一技巧时,笔者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制订分层教学目标。对于运动基础扎实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设定“连续五板对搓”的高阶目标,这既能挑战学生现有的技术水平,又能激励他们向更高水平迈进。对于技术基础较弱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设定他们实际可达的目标,使他们能够先掌握动作的基础要领,再逐步提升。
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自己原本水平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也有助于逐渐缩小学生之间的技术差距。此外,分层教学还重视学生心理和情感层面的满足感,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被看见和被认可的,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二)合作探究,共享成果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小组共同钻研某一体育知识点或技能,不仅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这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集体探讨的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从而达到知识共建的效果。
以羽毛球教学为例。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对羽毛球比赛的场地布局、比赛局数、发球权的分配、单打比赛中的发球顺序等核心规则进行深入讨论。这种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热情。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些规则的内涵和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笔者组织学生小组进行羽毛球实战演练。这样的实践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羽毛球比赛的紧张与激烈,还能让他们在真实的比赛环境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最后,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规则和技术,与队友紧密配合,共同应对挑战。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羽毛球运动,掌握基础技术和锻炼方法,还能享受比赛的乐趣,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材施教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与成果共享。这种教学方法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创设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尊重与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三、跨学科融合,体智双育
跨学科融合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发展[4]。教师将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融入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融合数学学科,激发学生的潜能
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抽象的思维模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活动强调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社交能力。教师将数学学科与体育学科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育与体能的增强。
以篮球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将投篮的动作与抛物线的原理结合,向学生说明如何通过理解并应用几何知识来调整投篮的角度和力度。其次,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篮球运动员投篮的动作与篮球运动的轨迹。最后,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和力度练习投篮的动作,感受不同的角度和力度下篮球运动的抛物线。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能深化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
又以体育比赛的计分和数据分析教学为例。笔者将数学学科的数理统计知识融入体育教学,利用图表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体育比赛的数据,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分析体育比赛的数据,从而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优化体育比赛的策略。
这种将数学融入体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够发展智力。如此,学生学会在运动中思考,在思考中享受运动的快乐,从而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融合信息技术,展现体育魅力
信息技术与体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有助于展现体育的独特魅力。学生对新奇的教学手段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往往能转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和资源,将信息技术巧妙地与体育教学内容相融合。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材中加入二维码,这样可以有效整合线上与线下的体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即时访问到配套的动态视频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技巧,还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调整学习进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
又如,教师可以建立微信群等线上交流社区,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迅速获取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和支持。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这些交流社区作为发送教学视频、组织线上讨论的平台。这不仅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学习材料,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再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表现,为学生建立体育运动档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等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方案,增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科技感。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不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还有助于培养既有强健体魄又有科学思维的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的策略,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初中体育教学将更加生动、有趣、有效。
【参考文献】
[1]钟红玉.巧妙整合,让体育课堂精彩纷呈:论小学体育课堂中多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J].福建体育科技,2014,33(3):59-60.
[2]王晖,杨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学习的价值定位和路径:基于高阶思维的视域[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4):16-24,95.
[3]王丽娟,何元春.核心素养下厦门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调研[J].运动,2018(24):92-93,102.
[4]汪康乐,邰崇禧,陈瑞琴.跨学科研究法在体育科学创新中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