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美育的主要途径。民歌是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代表。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开展民歌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和艺术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民歌教学的意义,积极探索民歌教学的实践路径。文章基于音乐鉴赏教学实践,探析民歌教学的意义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鉴赏;民歌教学;民族音乐
作者简介:周薇(1994—),女,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
民歌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音乐教学中开展民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民歌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与发展,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民歌文化,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开展民歌教学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时代发展的必然
民歌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从研究民歌开始。在中学音乐的教学内容中,民歌虽然所占比例较小,但是民歌和民歌教学不可或缺[1]。民歌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是全社会的呼唤,也是时代赋予学校的教育使命。新时代中学音乐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因此,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还要带领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学习人文知识。这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音乐教师需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选取适宜的民歌,结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民歌教学,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积极探索音乐教学的新形式、新策略,充分发挥民歌的教育功能,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民歌是我国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中国民歌风格多样、形式丰富,如江南民歌婉约、柔美,西北民歌高亢、悠扬……不同民歌体现不同地方的艺术特征和风土人情,在综合素养的培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当下的高中生大多受到电子产品和娱乐潮流的影响,在审美方面具有过度娱乐化、时尚化、商业化的趋势。对此,借助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是学校的使命。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要想实现以上目的,教师需要借助优秀的音乐作品培育学生对音乐的整体审美感知,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民歌引入高中音乐课堂,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还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乐趣。此外,民歌可以充分满足音乐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精心选取优秀的传统民歌,以这些民歌为切入点,介绍地方艺术历史、地域风情,并拓展、充实、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理,提高学生发现、创造和鉴赏美的能力。
二、高中音乐鉴赏课民歌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深入讲述民歌特点,深化学生理解
大部分高中生对民歌的了解十分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音乐教学时间有限,且许多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只能通过课堂、教材认识民歌。民歌是记录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具体而言,民歌既能够体现不同时期民族发展的历史,又能够体现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在学习民歌时,学生应挖掘民歌中的精神文化,了解创作主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体会人民群众的内心感受,深化对民歌时代背景、文化特质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彰显民歌音乐的特点,从民歌的地域性特征入手,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民歌的创作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民歌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真正爱上民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讲述西北民歌时,教师可以将音乐教学与地理、历史相结合,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通过全面分析,让学生理解民歌与地方自然环境的关系。比如,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高原、丘陵和沙漠,农耕和商旅文化历史悠久,天高地远,民风粗犷,这些特征对民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产生了影响;再如,许多西北民歌情感直接,旋律高亢,节奏缓慢,这能够体现民众吃苦耐劳、善于隐忍的性格;又如,西北民歌内容多以民间农耕生活为主,讲述百姓的日常生活,许多民歌很适合在空旷的野外尽情欢唱,如陕北经典民歌《赶牲灵》反映赶着牲畜运送货物的脚夫的真实生活,是陕西脚夫真实生活的写照,具有鲜明的黄土文化特色。由此可见,结合诸多内容讲述民歌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歌风格、内涵。
(二)巧妙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民歌是接地气的音乐文化,也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民歌历久弥新,随着时代发展,许多流行、时尚的元素被引入民歌。如深受年轻人欢迎的新民歌《美丽的心灵》《那就是我》,就是民歌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产物。在民歌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利用信息技术是有效的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注入了活力,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
例如,在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播放一段关于茉莉花的视频,借助视频展示茉莉花的生长环境、花朵形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播放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茉莉花》的视频,让学生跟着旋律轻声哼唱,从而营造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分析音乐时,教师可以利用提前制作的课件,介绍歌曲的背景介绍、歌词解析,并运用课件中的动画、音效等互动元素与学生互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创设虚拟的演唱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茉莉花丛情景中演唱歌曲,并引导学生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以及情感,使学生了解民歌的有效表达方式和演唱效果,进而感受民歌的魅力。
(三)构建互动式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的专业素养、个人魅力会直接影响课堂效率与学生反馈。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音乐教师照本宣科、知识灌输的现象,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民歌的态度和热情。音乐新课标要求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应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生平等、和谐地互动,并鼓励学生深入领悟民歌的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例如,在云南彝族民歌的欣赏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或传说,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利用有趣的问题引出彝族民歌。如阿诗玛是彝族经典传说,这个传说讲述了阿诗玛与强权势力的斗争,反映了彝族撒尼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民族性格。教师可结合阿诗玛的传说,引出彝族民歌《阿诗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简单讲述彝族民歌的历史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民歌学习,使课堂具有互动特色。如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方民歌的特点、风格、历史背景,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扮演歌手、历史人物等不同的角色,进行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的即兴创作、表演,或是民歌特色讲解,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反馈,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鼓励学生拓展创编,培养审美感知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需求和创新思维,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需要教师寻找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载体,让学生拓展美、升华美,全面获得有关美的信息。对此,教师可拓展教学内容,如交替使用改编、表演等多种方法,释放学生潜能,陶冶学生情操。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民歌创编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同样以云南彝族民歌欣赏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用耳聆听原生态的音乐,还要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将课堂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音乐创作活动,了解民族音乐的深刻含义。如在教授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的基本节奏和舞步时,教师播放彝族人民庆祝火把节时的舞蹈视频,让学生学习基本舞步,熟悉舞蹈动作和技巧,以及彝族音乐的旋律、节奏,感受云南彝族地区的人文特色。然后,鼓励学生创编和表演具有云南彝族特色的舞蹈和音乐,或让学生利用音乐制作软件改编和录制彝族音乐作品,并根据自己的音乐作品编排相应的舞蹈动作,在课堂上进行小型演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大胆创新。如此,教师使音乐和舞蹈相得益彰,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印象更深刻。对于学生的音乐创作,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音乐表达情绪和情感,通过积极创编作品将音乐审美素养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五)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加深学生体验
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值得中华儿女世代珍惜和传承[2]。民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许多地区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传统和资源。在音乐教学中,艺术实践是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实践教学,制订音乐实践活动计划,借助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学习、了解民族音乐,使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
如学校可以开设地方民歌鉴赏课程,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田间地头进行实地采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场所,与地方知名民间艺人进行交流、访谈,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民歌演出,使学生切身感受民歌文化的氛围,深入理解民歌的内涵。此外,民歌历久弥新、鲜活生动。学校可以将学生和老师组织起来,设立民歌工坊、民歌社团,邀请民间艺人、专业表演团队人员来校进行民歌表演、教学,或开讲座;同时,让学生利用现代音乐技术工具录制自己的民歌作品,或研究地方民歌风格特点,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其实就在身边。学校还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参加或观看学校的民歌表演,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研究成果、观点,以滋养他们的心灵,使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可见,教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音乐技能培养,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表演,激发学生演唱民歌的兴趣,从而加深他们对民族歌曲的理解,丰富他们的音乐情感体验。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落实民歌教学是音乐教师的使命,教师应聚焦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优化音乐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民歌教学的新形式,借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民歌、演唱民歌、爱上民歌,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姜柳.以歌促赏 以唱促情:对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民歌教学的思考[J].求知导刊,2021(23):75-76.
[2]吕杰.让“花儿”走进课堂:浅谈高中音乐鉴赏课中传统民歌的传承与教学措施[J].新课程(下),2019(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