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2024-09-29 00:00:00林爱明
教育界·A 2024年23期

【摘要】文章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首先,通过梳理史实以建立清晰的历史脉络,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内在逻辑;其次,营造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再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深层意义,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最后,拓展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审视历史,培养全球视野。这些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深化他们对历史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验证这些策略的有效性,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初中历史;时空观念;梳理史实;营造情境;中外关联

作者简介:林爱明(1979—),女,福建省晋江市第二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时空观念作为理解历史的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认知框架至关重要。通过梳理史实以建立清晰的历史脉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和内在逻辑[1]。通过营造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其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运用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深层意义,培养其科学的历史观。通过拓展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审视历史,培养其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些教学方法的实践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

一、梳理史实建学台,明辨时空先后序

在探索历史的丰富性层面中,对史实的精确梳理不仅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关键。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在穿梭于纷杂的历史信息时,能够准确地建立起时空的坐标系,厘清事件的发生顺序和逻辑关系[2]。清晰的时间线和准确的史实链接,使学生能够洞察历史的连贯性与变迁规律,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特色及其对未来的启示。因此,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精挑细选的史料来剖析历史现象,以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

以“古代印度”的教学为例。该课内容包含印度河流域的璀璨文明、严谨的种姓制度,以及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等内容,能为学生展现形象生动的历史画卷。历史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复杂性与深度,但这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理解上的挑战。尤其是涉及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孔雀王朝如何统一印度以及佛教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广泛传播,若没有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作为引导,学生很容易混淆误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深入史料,筛选出能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前后关联的重要资料。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作为教学的主线,呈现其作为该王朝的第三代君主,统治初期以强大的军事能力征服了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但到了晚年,他却经历了深刻的信仰转变,成为佛教的坚定支持者和传播者。用这一史实引导学生理解国王宗教信仰的转变不仅对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印度历史上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研究阿育王时代的石刻诏令和敕令,并结合后来学者的历史学研究,清晰地还原他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佛教,如何召集第三次佛教经典结集大会,并对佛教经典的整理与传播做出了哪些贡献。这样的历史梳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佛教与孔雀王朝之间的关系,更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

精心筛选和系统整理历史文献资料,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准确且系统的时空观念,还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的历史资料,学生将逐步提高对历史事实的认知水平,并形成独到的见解。同时,此方法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变迁的理解,有助于他们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营造历史重现境,亲历往昔现场情

为提升历史教学活跃性,构建历史情境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这一方法使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事件和场景,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实,感知历史的魅力。通过模拟历史环境,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具体地掌握历史知识,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融入历史之中,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中静态文字和图片所带来的印象[3]。这种互动性和体验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历史的海洋中畅游,感受历史的丰富与深远意义。这样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历史课程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与想象。

例如,在“拜占庭帝国”教学结束后,教师观察到学生在理解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历史方面有诸多认知困难。尽管教师运用历史地图辅助教学,学生仍然难以区分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细微差别,更无法厘清这些帝国与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为了促进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层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尝试更具参与性和启发性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可通过呈现这些帝国的疆域图,并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学生的认知。其次,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想:穿越到不同时代的拜占庭城市,结合历史知识,描绘6个不同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公元2世纪、公元6世纪、公元7世纪以及公元1453年)的周围世界场景。此任务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为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响应并开展资料搜寻,他们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这些背景对他们所描绘的场景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经过周密准备和努力,大部分学生提交了内容翔实、别具创意的作文。他们不仅描述了每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地貌和事件,同时融入了自己想象的内容,使整个故事更为精彩和生动。

通过构建历史情境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直观地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历史现场的模拟体验,学生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锻炼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多类似的教学策略,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时空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运用唯物解析法,透彻史事深层意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使人们认识到历史并非简单的英雄史诗,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变迁的生动记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唯物史观,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分析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历史,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认识到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将唯物史观融入历史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科学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背景和意义,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运用唯物史观对史料进行分析。在探究17世纪的英国社会状况时,学生可以发现当时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资产阶级开始崛起但尚不具备完全的政治控制权。同时,英国历来都具有限制君权和尊重法治的传统,因此建立君主立宪制是一种符合国情的理性选择。尽管英国保留了君主的象征性地位和部分权力,但实质上已经向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迈进了一大步。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也同样植根于其独特的历史和社会环境。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人在构建全新国家身份的过程中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特别是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原则。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促进了国家的长期繁荣与稳定,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智慧和实践成果。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政治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深深根植于经济和文化基础。每种政治形态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根据具体条件逐步形成和完善,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每种政治制度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环,都有其时代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认识到各种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通过运用唯物史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术批判能力。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具体事件,识别和评估影响历史进程的各种因素,这种能力对他们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唯物史观的应用,以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四、拓展中外纵横网,宏观审视历史图

在全球化浪潮中,历史教育的范式正在经历重要的转型。传统的以本国史实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向强调中外历史联系的教学模式转变。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世界观,拓展历史视野,深化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进而培养国际视野。世界历史具有多元而统一的特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脉络,但这些历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的。在授课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横向探究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并将中国历史融入全球历史的大背景中,让他们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和理解历史发展。

例如,在讲授唐朝的繁荣时,教师可以展示一幅详细描绘唐朝时期水陆交通网络的示意图,特别突出长安城作为国际交流重要枢纽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幅图细致地展现了唐朝时期的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凸显了长安城作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广泛贸易中的繁荣与活力。唐朝的开放政策不仅推动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还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如果学生仅仅将视线局限在唐朝的历史范围内,那么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会显得非常片面。在公元7世纪这个多元文明共存的时代,亚欧非三大洲上的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国家与唐朝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世界历史画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的历史视角来审视这一时代,通过横向对比不同文明之间的发展,有助于打破线性历史发展观的局限,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文明间的并行发展与紧密联系。

强化中外历史关联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责任感,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分析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备全面素养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养人才,更好地适应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梳理史实、营造历史情境、运用唯物史观和加强中外历史关联等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这些策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深化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这些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教学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历史教师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推动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培养具有时空观念素养的未来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志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研究[J].教育界,2021(11):32-33.

[2]杨秀华.初中历史学科“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

(3):15.

[3]吴玲.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