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2024-09-29 00:00:00罗玉薇
教育界·A 2024年23期

【摘要】文章从设定多维目标、巧妙导入新课、开展合作探究、借助生活实例、组织实践活动等方面,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罗玉薇(1986—),女,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正面临着从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挑战。为了适应这一变革,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设定多维目标、巧妙导入新课、开展合作探究、借助生活实例、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知识共建的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本文深入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立足核心素养,设定多维目标

初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和情感态度。教师应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设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价值观等多维目标,以此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提升实验技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1]。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教师需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水平,制订具体且明确的目标。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定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通过学习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提升实验技能。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教学任务,让学生观察分子的运动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分子运动的原因。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定以下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粗盐提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安排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何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效率[2]。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定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拓宽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在设定多维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确保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由于目标过于笼统或模糊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和渐进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特点,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将目标与教学任务紧密结合,确保教学任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每个教学任务都能够有效地促进目标的实现。

立足核心素养设定多维目标是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明确并优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同时,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环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至关重要,需要教师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使新课导入既引人入胜又蕴含学科内涵。因此,教师应注重导入环节的创新,以构建充满活力的化学课堂。

课前导入环节能够奠定教学的基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的课前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积极投入学习。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元素”的教学为例。面对种类繁多、名称复杂的化学元素,学生很容易感到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充满活力且关联紧密的导入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伊始,教师展示一张被遮住的元素周期表,引起学生的好奇。接着,教师介绍元素的发现历史,讲述居里夫人克服重重困难发现镭的故事,并讲解各种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导入环节不仅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还让学生理解了元素的实用价值。除了讲述故事,教师还可以设计互动性强的活动,如开展寻宝游戏,让学生分组寻找并归类不同元素,或者通过实验展示不同元素间的奇妙反应。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元素的认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前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连接新旧知识的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能够使学生期待接下来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因此,教师需不断创新课前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开始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三、开展合作探究,提升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合作和探究中提升自身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共同面对挑战,还能够在竞争中激发潜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使每个组内的学生水平相当,便于他们开展交流和合作。同时,教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在小组中分享信息、提出问题并共同寻求答案。

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二氧化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在实验室安全地制取二氧化碳”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组内讨论这些问题时,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他人的想法,并通过讨论形成共识。这一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习效果。接着,教师让学生合作开展“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设计出多种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案。学生需要从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成本效益等方面考虑,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在此阶段,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安全地操作实验器材,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实验结果背后的科学原理。最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展示或报告的形式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巩固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组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给予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这样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需不断探索和实践,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和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借助生活实例,培养科学态度

教师应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绿色化学作为一种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科学理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可以借助生动的案例,将绿色化学理念根植学生内心,使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化学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4]。

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爱护水资源”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主题与生活息息相关。水,作为生命之源,对于所有生物都至关重要。因此,引导学生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审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真实的案例来深化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如讲述缺水导致的环境恶化案例:在干旱地区,由于长期缺乏水源,土地逐渐沙化,树木枯死,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外,教师还可以介绍水污染导致的严重后果,如一些地区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河流中,导致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还可能导致水体生态失衡,对水生生物造成致命威胁。这些案例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化学理念在保护水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人们继续浪费水资源,污染水体,未来的生活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地球生态的影响。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保护水资源的建议和方法,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推广环保技术等。这些建议不仅体现了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的理解,还展示了他们愿意为保护环境付出努力的决心。

教师借助生活实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将会更加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5]。

五、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果仅仅依赖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能会受到限制。教师要有策略地拓展教材内容,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通过组织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有机合成材料”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根据教材中关于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设计“社会调查:有机合成材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实践活动。教师先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各自的兴趣和专长进行分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采访社区居民、工厂工人及化学专家,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及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发布问卷调查,广泛收集公众对有机合成材料使用和环境保护的看法和建议。通过调查,学生发现有机合成材料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学生了解到,一些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等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会释放有害物质,对空气、水源和土壤造成污染。此外,这些材料的废弃物处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学生积极探讨减轻有机合成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的方案,探究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技术,了解如何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废弃塑料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同时,学生还了解环保型塑料替代品的发展情况,探索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撰写详细的调查报告,总结和分析调查结果,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课堂上,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调查成果。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中化学教学,设定多维目标,巧妙导入新课,开展合作探究,有效运用生活实例,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策略,以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国旗.试析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A4):97-99.

[2]朱丽洪.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21(29):85-86.

[3]李虎彪.多种教学策略,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163.

[4]赵华华.绿色化学思想融入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1(8):23-24.

[5]李涛.初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开展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5):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