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航标引方向,法治之光照前程

2024-09-29 00:00:00陈鑫
教育界·A 2024年23期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对于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文章简要讨论了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带领学生剖析案例、给学生讲述故事、展示丰富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互动、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家校合作等七点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陈鑫(1987—),女,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关键课程,还是培养学生责任感、法律意识与道德判断力的基础课程。通过系统而深入的学习,学生不仅会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而且会内化公平正义、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拓宽视野、学以致用,让学生逐渐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成员。

一、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学生能够明白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并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承担责任,逐步成为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合格公民。

(二)提升学生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在现代社会,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越来越重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法律知识,还可以学习在遇到问题时如何作出合理合法的判断和选择,以及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三)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人际交往的规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交际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抗压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四)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

在互联网时代,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的性质和影响,辨析是非曲直。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不盲从、不偏信,成为有主见、有判断力的个体。

二、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路径

(一)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道德与法治知识与人们生活的距离并不远。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法律条文、道德规范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感悟[1]。这样做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推动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并逐步增强道德判断力,形成法治意识。为此,教师应当设计角色扮演、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运用知识。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体验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教师可以先介绍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学校的规章制度、家庭的家规或是交通法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规则无处不在,而且规则对社会秩序有着重要影响。此后教师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被告和原告,围绕一个因违反规则而引发的纠纷展开辩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法律知识,还会逐步形成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二)剖析案例,锻炼能力

在分析、讨论真实或虚构的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理解法律精神,明白自己应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等基本的道德要求,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也会得到充分锻炼。为此,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意义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案例中人们的行为,让学生逐渐学会理性分析和公正评价[2]。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青少年受到网络诈骗、校园欺凌的事件或是其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后教师可以提出“在这个案例中,哪些行为触犯了法律”“如果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应当如何合法地保护自己”等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了使讨论活动更加有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分别从法律、道德、个人责任等层面剖析案例中的人的行为。这样的讨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三)讲述故事,加深理解

初中生往往有着很强的情感感知力,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故事、播放纪录片等方式,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正义感,以达到教育目的。这样的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心灵成长,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3]。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感受,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认同。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在边境线上默默坚守的边防战士无私奉献、保卫国家的故事,或是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者的故事,让学生受到这些人的大无畏精神触动,自然而然地产生正义感和责任感。

(四)丰富内容,拓宽视野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中国人 中国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记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保障、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从而真切理解“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和现实意义。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产生文化自信。

(五)积极互动,分享观点

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当和学生充分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惑,启发学生继续进行探索学习,逐步形成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4]。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担任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地与学生互动,并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以确保师生对话的平等性。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你最近有遇到什么让你感到快乐或不快乐的事情吗?”此后教师应当邀请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种开放式问题和个人经历分享活动能够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学生会因此更愿意参与后续的讨论。在讲解有关情绪的知识后,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在感到愤怒时,你通常会怎么做?现在回想起来,你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管理情绪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经过讨论,学生会明白,他们可以在感到愤怒时深呼吸、找人倾诉或参加体育活动。教师则可以在此时顺势提炼管理情绪的要点,让学生明白自我调节和寻求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为了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管理情绪的方法,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场小型辩论赛,让学生围绕“正面情绪是不是总好于负面情绪”进行辩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资料和相关案例,并写一篇发言稿,在下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展开辩论。这类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情绪的复杂性的理解,这对他们的人格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六)自主探究,发挥潜能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并据此撰写微型论文。这样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美好集体有我在”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成探究小组,围绕“班级文化的建设”“团队冲突的解决策略”“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协调”等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完成微型论文。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展开研究,教师应当教授学生基本的学术研究技巧,并分享一些在线资源平台和相关书籍,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术支持。除此之外,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的、规划研究步骤,帮助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始研究。

在学生顺利完成微型论文后,教师则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设计一份演示文稿或者海报,然后结合演示文稿和海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并据此与同学进行深入交流。

(七)家校联动,强化共育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为了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教师也应当多与学生家长联系,定期开展亲子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5]。而且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据此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及给家长提出科学的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青春的心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让家长与教师一同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教师可以组织“青春日记共读计划”,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介绍青春期心理变化知识的文章,并写下自己的感悟,然后在“家庭分享日”分享感悟,和其他学生、家长讨论这方面内容。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家长了解有关青春期的知识,也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让家长掌握正确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明白如何有效引导孩子处理青春期的情绪波动。

结语

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利用生动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教师也应该给学生讲述感人的故事、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让道德教育真正触动学生。教师还应当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重视家长的力量,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魏红芳.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3(31):61-63.

[2]宁琪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策略[J].智力,2023(29):128-131.

[3]吕艺雯.深度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探索[J].教育界,2023(28):44-46.

[4]王锦玫.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3(11):7-9.

[5]梁卢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读写算,2023(28):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