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的导入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导入环节质量,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旧知,同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妨尝试情境导入这一教学方法。文章对于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施情境导入的作用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讨论部分教师在运用情境导入教学模式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实施情境导入的建议,以及实施情境导入时教师需要注意的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情境导入;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恒(1988—),女,南宁市第十四中学。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入环节会对后续教学环节产生诸多影响。有效的教学导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减少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的畏难情绪,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情境导入教学,即在正式教授课堂知识前,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情境,然后提出问题或者鼓励学生根据情境发现问题,为学生在后续课堂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做好铺垫。在教学实践中,情境导入教学既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旧知,又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实施情境导入的作用
(一)保障课堂秩序
在思想政治课的前几分钟,部分学生可能仍受课间活动影响,处在喜怒哀乐多种情绪交替的状态中,注意力没有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此时,教师若不采取措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后续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可能受到很大影响。教师应当在上课伊始打造精彩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在教授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笔者在上课伊始,鼓励学生尝试手写“喷嚏”二字,结果全班无一人能完整、正确地书写这两个字。笔者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汉字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字,思考“如何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相较于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我们应如何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导入方式更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有效保障课堂秩序。
(二)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学习新知
在导入环节直接出示问题和习题固然能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并推动学生开始学习新知,但对学生而言,这类“开门见山式”教学活动仍有些枯燥,如果教师一直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导入活动的效果可能得不到保障。科学的情境导入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引导学生开始学习新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将新旧知识衔接。
例如,某教师在教授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
《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时,在导入环节展示了自己在江苏扬州游玩时,拍摄的扬州市政府食堂向外地游客开放,给外地游客提供就餐服务和停车位的旅游视频,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复习旧知——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包括“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公正,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引出新知,让学生明白我国的经济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开展情境导入教学时,教师不会直接讲解知识,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自主学习。笔者在和高二学生交流时,有学生说道:“虽然我现在高二了,可我还记得高一时老师用我们乘坐公交车的例子导入‘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一课,因为我们在课堂上讨论了自己乘坐的公交车有什么颜色、款式,这些公交车属于什么公司,以及这些公交公司是什么性质的。”由此可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效果,比让学生听教师“满堂灌”更好。
(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教师在导入环节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能难以顺利跟上教师的步伐,专注地学习复杂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发现思想政治知识与自己日常生活的联系,主动跟随教师的步伐开始探究学习[1]。
在教授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时,笔者在导入环节和学生讲述了新能源汽车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近年来发展壮大的故事,然后顺其自然地引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在这一导入环节,笔者通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和具有较强抽象性的思想政治知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部分教师在实施情境导入时存在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方式单一,导入效果大打折扣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也可以利用活动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反复采用其中一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较少尝试其他方式。这样做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降低学习期待,导入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2]。
(二)导入时间过长或过短,影响后续教学
一些教师在实施情境导入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讲解了不少课外知识,使得情境导入时间过长,学生的心思难以被引回教学内容。还有一些教师则是因为留给导入环节的时间过短,没有给学生传递足够的信息量,学生既没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没有真正沉浸在情境中思考新知。
(三)问题设计较随意,没有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知
一些教师在创设情境后,没有很好地结合教学内容提问,只是就情境中的现象提问,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新知识时,无法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还有一些教师则是直接就教学内容提问,置情境于一旁,如此一来,情境的作用自然无法发挥出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在看到学生回答不了问题后,为了不影响后续教学环节,就自问自答,帮学生回答所有问题。这样做固然可以节省一些教学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也会对后续教学环节产生不利影响。
三、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实施情境导入的方法
(一)用生活内容创设情境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应当利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创设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时,教师可以结合天气向学生提问:“在梅雨季节,大白菜的价格会涨还是跌呢?为什么?”由于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则可以顺利引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等内容。
(二)运用多学科知识创设情境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具有综合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学科特征,结合多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创设情境,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时空观念;也可以利用古诗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优美意境中思考思想政治知识。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时,教师可以列举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性,并据此引出我国目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
(三)用活动创设情境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在导入环节创设游戏情境,利用一些小游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组织“转笔”游戏,让学生拿出一支笔,在地上或者桌子上转一会,观察笔停止转动时掉到哪里。受重力吸引,笔在停止转动后,会掉在地上或者桌子上,而不是往天上飞。至此,学生自然会明白,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师可以由此引入教学内容,而不是仅仅说出牛顿因为被苹果砸到头而发现重力规律的故事。
四、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运用情境导入时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一)注重情境导入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在实施情境导入时,教师可以采用很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既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创设情境,又可以利用时事、谜语、视频、歌曲、多学科知识创设情境。但教师应当明确,创设情境导入知识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温故知新。因此,教师不能为了追求导入环节的新颖性、多样性,忽略导入环节的内容应当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等原则,使得导入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除此之外,教师在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或者时事创设情境后,要避免将例子过度扩展,从而影响到后续教学环节的时间。教师只需点到为止,引出新的课程知识即可。
(二)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在创设教学情境后,许多教师会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但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避免一次提出太多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或者让学生花费过多课堂时间思考导入问题。一般来说,教师设计的问题数量在三个左右比较好,而且这几个问题应存在梯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究,从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思考[3]。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提问,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分析,而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面对具有较强理论性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明白,导入环节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旧知向新知过渡,而不是让学生直接学习新课知识。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时,教师可以分享“某小区的一位业主开设了钢琴培训班,打扰了其他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居委会和派出所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邻居将这位业主告上法庭”的例子。在学生进入这一生活化的情境后,教师可以提问:“该业主的行为是否侵犯邻居的权益?邻居的处理方式是否恰当?如果你在这个小区里,你会怎么做呢?”由此,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而不是直接接触“当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时,我们怎样通过正确渠道维权”等具有较强抽象性的问题。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实践中,笔者还发现部分教师在看到学生不能及时回答问题后,十分着急,担心影响后续教学进度,于是便自问自答,以尽快引入新课的教学内容。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导入环节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确保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认知水平相符,问题的难度不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教师应当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创设情境后应当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和感想,而不是教师按自己的想法说出新知识,这样做仍然跳不出“灌输式”教学的框架。与此同时,教师在实施情境导入时,还应注意自己创设情境的方法,不能一直采用同一种方法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时,首先,教师可以运用视频导入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关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时事导入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身边体现民族团结的小故事;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导入与“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有关的内容。
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除了尝试上述教学方法,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持续改进教学方式,引入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迪微.情境式教育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19(15):176.
[2]汤玉红.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境导入:以“文化生活”为例[J].新课程(下),2015(6):103.
[3]石光明.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中的情境导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4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