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目化习作统摄大概念,贯穿系列任务,以核心问题来驱动,并有利于学生在应对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与习作任务相匹配的用来解决问题的语言运用经验,形成带得走的习作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单元习作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
【关键词】项目化习作;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念;情境;学习活动;评价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大概念统摄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课题编号:B/2021/02/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瑛(1981—),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万石小学。
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满足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需求。而项目化习作作为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单元习作教学的又一种路径,可以使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的过程清晰可见,使学生素养的发展有迹可循。
一、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单元项目化习作教学的内涵及要义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教材单元中的每篇课文、口语交际板块、语文园地板块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统摄下,都和单元习作内容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都能推动习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整体教学视域下以项目化学习为路径的单元习作教学,需要教师将习作知识与实际生活或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记录、交流、撰写、展示等方式,完成具有现实意义且相对复杂的习作任务。其要义具体如下。
项目化习作以项目统领单元习作教学,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驱动下,将习作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和结构化建构,在习作目标上整体谋划,在习作学习活动上整体统筹,改变零碎化、表层化教学的现状,形成指向达成单元习作目标、解决项目情境问题的习作学习项目系统,创造出单元习作整体教学的新样态。
根据崔允漷教授的观点,指向素养的学习是真实学习,而真实学习要有真实情境与任务的介入。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运用各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才能评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项目化习作而言,真实性是学习的核心要素[1]。具有真实性的项目化习作能将学习内容与现实世界关联起来,让学生用真实的工具解决真实的问题,形成真实的习作成果。
项目化习作将习作学习变成了一个挑战,具有“做中学”的特征,有助于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再建构,获得习作学习经验并进行自主迁移、创造运用。在这样的习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参与感,能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单元项目化习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综合考虑三个维度,拟定项目化习作的恰当选题
立足整体教学实施单元项目化习作教学前,第一步要做的是基于以下三个维度考虑拟教学的单元习作是否适合以项目为载体。这里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项目化习作“编制‘最美家乡’风俗作品集”为例。
1.对应课程标准
对应课标是进行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单元项目化习作教学设计的首要条件[2]。2022年版课标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编制“最美家乡”风俗作品集需要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与家乡民风民俗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分析习作目的、对象等,并根据交际语境进行习作构思。这样的习作选题与课标对应,具有实施项目化习作教学的价值。
2.基于学生视角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项目化习作选题的确定要基于学生视角,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核心目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教学时间距离春节较近(学生此时对节日体验的印象还较为深刻)。因此,编制“最美家乡”风俗作品集能营造浓郁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也契合学生分享交流的需求。
3.符合生活需要
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单元项目化习作教学建立起了学生个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能让学生习作的场域由课堂过渡到生活。本单元习作的选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并联系生活中的节日体验,撰写习作并向他人介绍。在习作成果的分享、展示中,学生可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有效提炼核心概念,设置项目化习作的统整锚点
刘徽教授认为:“大概念是专家思维的典型特征,专家的知识是通过大概念来组织的,反映专家对学科的理解深度。”[3]在为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单元习作教学设计项目时,教师要关联教材,解读单元语文要素,以习作知识为核心提炼出单元习作大概念,以此整合单元习作资源,使单元习作内容结构化,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和运用。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关于阅读的语文要素为“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关于表达的语文要素为“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通过比照这两个语文要素,教师可以丰富单元习作大概念的内涵,即“介绍民风民俗时做到详略得当,突出民风民俗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以此明确教学方向,进行项目化习作统整。基于此,学生可以在项目前期,通过搜集资料、参观访问来寻觅习作素材;在项目中期,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等课文来解析创作妙法;在项目后期,进行习作实践和作品集编制,展示风俗佳作。
(三)按需创设真实情境,构筑项目化习作的交际场域
叶黎明教授认为:“任务型写作要求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就是尽量把学生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呈现给学生,因此,情境的真实性是任务真实性的前提。”[4]要想在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单元项目化习作教学中帮助学生完成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就要按需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习作项目情境,构筑交际场域,让学生进入其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内驱力。如教师可以为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创设这样的情境:即将开幕的校园读书节的系列活动中有一个好书推荐卡展评活动需要同学们协助筹办。同学们读过哪些好书呢?快推荐给大家吧。该情境对应着真实的交际场域,有利于学生明确为什么写、写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等。学生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开展与交际相结合的习作学习,运用习作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具备较强的习作能力。
(四)螺旋推进多项活动,保障项目化习作的任务实施
项目化习作的顺利进行,需要设置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进阶性习作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螺旋式上升的阶梯,让学生在任务的逐步实施中积累多元的习作素材,借鉴专家的言语思维,实现习作的有效完成。这里仍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项目化习作“编制‘最美家乡’风俗作品集”为例。
1.认知性活动—搜集资料,积累多元的习作素材
在项目前期,教师需要先营造能让学生产生代入感的项目情境,引导学生查阅、搜集、梳理与习作任务相关的资料,进而对项目内容形成认知,丰富习作素材。本单元项目化习作中的“寻觅习作素材”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编制“最美家乡”风俗作品集的契机,结合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所搜集的有关资料,在找一找、说一说、猜一猜、辨一辨等情境活动中进行交流,再对资料进行梳理,从而为习作成果的形成奠定基础。
2.习得性活动—利用教材,借鉴专家的言语思维
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单元项目化习作教学要通过指向习作的阅读形成阅读与习作的闭环。学生不仅要关注单元课文写了什么,还要从读者视角转换成作者视角,关注课文背后的言语逻辑,学着像专家一样去思考、解决问题。本单元“解析创作妙法”活动期间,学生就不应在品读《北京的春节》时只是思考文中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哪些风俗以及人们会举办哪些活动,在品读《腊八粥》时只是思考腊八粥是怎样制作的,而要以作者的视角去思考“《北京的春节》的作者为什么对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进行详写?《腊八粥》中为什么详写等粥、略写喝粥?”等问题。并且,学生深入探究后会发现,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凸显家乡风俗的主要特点,以习得本单元知识,借鉴专家的思维,达到项目目的。
3.输出性活动—总结经验,实现习作的有效完成
项目化习作学习的活动设计,要由“习作知识的输入”向“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经验运用知识”转化。为了完成本单元“展示风俗佳作”活动任务,学生需要基于梳理后的资料,整合在之前的活动中习得的方法,详略得当地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自己参加家乡风俗活动的经历。而学生编制的“最美家乡”风俗作品集就是他们内化概念、总结经验、取得习作成果、发展习作能力的集中体现。
(五)创新开展多元评价,彰显项目化习作的现实意义
根据2022年版课标对教学评价的要求,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单元项目化习作教学评价需要通过对学生的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科学分析,对习作学习活动、习作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功能。
1.用学生评价表进行项目评价
要想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项目化习作学习过程,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需要评价学生在习作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判断学生的项目参与状态和学习效果。用于进行项目评价的学生评价表可以是实践过程评价量表。比如,在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项目化习作“‘童眼看宜兴’家乡美景‘打卡’”的教学中,“宜兴美景知多少”活动的评价标准是:能够多渠道搜集资料,了解自己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宜兴景点。“游览路线我来绘”活动的评价标准是:能够借助习作例文体会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的重要性。学生评价表也可以是项目化习作成果评价量表。比如,对于“‘童眼看宜兴’家乡美景‘打卡’”的教学,可以从“素材选择”“谋篇布局”“语言表达”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中,“谋篇布局”对应的评价内容是:能按游览的顺序写,能重点描写印象深的景物,能恰当运用过渡句。学生评价表还可以是表现性评价量表(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项目化习作的学生评价表的部分内容如表1所示)。
2.借教师评价表进行教学反思
借助教师评价表,教师需要进行自评,与其他教师进行互评,以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学生进行项目化习作时,教师的角色是陪伴者、引导者。教师要在每次活动的小结环节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反馈与评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要在项目实施中通过自我评估进行深刻反思,适当调整指导策略,以便在下一个阶段表现得更好。如教师可以为单元项目化习作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的教师评价表,并根据自己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每一项的最高分是10分)。
结语
项目化习作有利于让习作学习真实发生。在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单元项目化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习作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将学生逐渐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秋红.成为项目式学习课程设计师[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20.
[2]博斯,拉尔默.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M].周华杰,陆颖,唐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3]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4]叶黎明.指向核心素养的写作课程内容重构[J].语文建设,2020(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