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模式

2024-09-29 00:00:00张云中高文倩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4年4期

摘要:[目的/意义]研究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有助于丰富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相关学理体系,探明其内涵和逻辑、重心和特点,为提升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效能指明方向。[方法/过程]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扎根理论进行多个案分析,通过确立研究对象、收集资料、问题与假设、分析与指导和形成结论五个过程,提出并完善了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讨论了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路径。[结果/结论]目前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有主导型模式、赋能型模式和拓展型模式,可以从主体、对象、内容、渠道和效果五个层面提升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媒体型智库 舆论引导 扎根理论 案例研究

分类号:G206;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4.04.05

1 前言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智库应发挥积极作用,引导社会热点,凝聚社会共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媒体型智库是智库与媒体融合的最新态,也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方向[1]。研究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模式,对丰富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的学理体系意义重大。

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是指媒体型智库发挥研究能力调研事实、生产观点,并通过成熟媒介体系发表观点、与公众进行互动,进而对公众舆论的关注点、发展方向与关注程度进行影响和调控的作用力。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是针对特定类型的媒体型智库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所形成的针对性应对策略,这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

目前,鲜有直接针对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展开多个案的实证研究,通过提出假设并展开多案例研究修正假设的研究设计,提出并完善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进而讨论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路径,为推广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经验提供启示。

2 研究现状

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下文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两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理论研究。智媒融合的初期,媒体智库化转型成为媒体型智库,形成三种转型类型:深度内嵌型、结构再造型和寻求外联型[2]。在转型过程中,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从媒体舆论引导力母体中脱离而出,开始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具有影响力的引导力。在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组成方面,笔者团队通过对当期领域的典型观点汇总编码,将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归纳为由演化传播力、国际话语权力、议程设置力、“主旋律”领导力、沟通调节力和舆论监控力构成[3]。

第二,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实践进展。该类实践有个案研究的分析介绍。例如,对瞭望智库的建设实践进行剖析[4],其中涉及舆论引导力的建设;又如,对美国知名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的舆论生产与传播策略实践展开研究,为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力提供借鉴[5]。再如,对英国财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IFS)如何塑造有关该国经济新闻舆论的经验分析[6]。该类实践也有对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经验汇总,郑海兵指出提高意识、增强载体、拓展话语模式、丰富复合型人才是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实践的有效经验[7]。

当前,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既有理论上的探索,又有实践中的摸索,理论和实践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和形成了针对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成功解决方案,为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模式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当前研究多聚焦提升舆论引导力的策略,而对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的理论建构很少有人探讨,这也是本研究拟拓展的地方。

3 研究对象的确立与资料收集

3.1 确立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对比分析法、访谈等方法来确立研究对象。依据中国人民大学蔡雯等[8]整理的媒体型智库表,本文分析媒体型智库对应的类型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该媒体型智库的实际舆论引导力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如媒体平台的建设、与用户互动情况等;选取多个同类型媒体型智库进行对比分析,从主体、对象、渠道、内容和效果五个方面选择舆论引导效果综合更好的媒体型智库。最终,深度内嵌类型选取瞭望智库,结构再造类型选取南方传媒智库矩阵,寻求外联类型选择羊城晚报传媒智库作为研究对象。

3.2 资料收集

本文立足于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网站公开资料和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文献,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样本筛选。一是全面性。搜寻资料时要尽可能广泛地覆盖样本,样本资料涉及多个媒体型智库,同时要充分搜集不同社交平台的资料,如“两微一端”、脸书(Facebook)、其他视频或音频平台等。二是科学性。明确所选样本的科学内涵,避免材料内容重复交叉,所选样本既要考虑内容的丰富性,又要符合不同类型媒体型智库的规律特点,尊重客观事实。最终,本文通过中国知网等文献平台、百度等搜索引擎、瞭望智库公众号、南方传媒智库矩阵微博、羊城晚报传媒智库微博等途径,搜集到瞭望智库舆论引导力相关文章19篇,南方传媒智库矩阵舆论引导力相关文章28篇,羊城晚报传媒智库舆论引导力相关文章23篇。

3.3 案例素描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的意涵之一为研究文本的表述,强调“深描”[9],案例素描有助于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3.1 瞭望智库 为实现媒体与智库的深度融合,传统媒体建立专门的智库机构,将其作为媒体业务的组成部分,深度嵌入媒体内部,以此实现独立运营。瞭望智库就是典型代表。瞭望智库通过双渠道、双模式并行的产品矩阵,有机结合研究、传播、品牌和数据四大板块,重视研究端与传播端的双向发展,构建媒体与智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兴模式[10]。其依托新华社的丰富资源和公信力进行舆论引导,渠道建设广而精,海外网的建设比较成熟,受众较广,国际影响力较强,主要承担政府课题进行政策研究等,舆论引导环境较好,与其他舆论引导者协同合作程度高。

3.3.2 南方传媒智库矩阵 媒体智库化转型时,可以通过内部重组和结构调整的方式实现整个机构的完整转型。《南方都市报》不仅整合、调整和改造原有的资源,还大力引进新的资源,彻底调整组织架构,重塑人员、产品以及部门的结构,实现机构上下的统一管理,实现更高效的服务,形成完整的南方传媒智库矩阵[11]。其以媒体整体转型为导向,全面实施智库化战略,便于资源集中统一分配,针对热点话题,可以及时发声表达立场,研究产出的及时性高,同时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在数据平台的建设上花费较多的资金、时间等,善于舆情监测分析。

3.3.3 羊城晚报传媒智库 外联式的媒体型智库旨在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专家知识和灵活的运营策略,整合各种信息和数据。其中,羊城晚报传媒智库以其与众多机构的紧密合作而闻名,借助集团旗下的多元化媒体资源,积极拓展高端定制化数据咨询、课题研究、专业媒体合作,有效整合传媒、学术和各行业核心资源[12]。其在原有的业务板块中,寻求与该类型主题相关的智库机构进行合作,具备较强的资源统筹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侧重抓住用户需求进行研究,善于引导公众的注意力,打造自身IP,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 问题与假设: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

4.1 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现状和瓶颈

媒体型智库转型时有三种转型类型,其依托的资源、建设重点和优势有所差异,相应地,这三种类型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的建设也各有特色。

深度内嵌类型的媒体型智库依托主流媒体大平台的渠道优势,针对相关课题产出有思想深度的内容,并传输给媒体平台的用户,侧重建设其演化传播力、国际话语权力、议程设置力、“主旋律”领导力和沟通调节力。结构再造类型的媒体型智库利用自身结构完全变革的优势,把相关研究成果传输给媒体型智库的用户,侧重建设“主旋律”领导力、演化传播力、议程设置力、沟通调节力和舆论监控力。寻求外联类型的媒体型智库通过寻求主题相关的智库进行合作,通过媒体平台向受众输送专业报告的观点,侧重建设演化传播力、舆论监控力、议程设置力、“主旋律”领导力和沟通调节力。

近年来,虽然媒体型智库在蓬勃发展,为媒体的智库化转型带来重要参考,但其建设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方面。由前文可知,三种类型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的建设各有不同,经过对比分析并归纳整合,发现其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理论研究资料较少,主要是偏向于实践研究;二是没有形成具体的模式,缺乏特色,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纳总结为一种模式。

4.2 从问题空间到求解空间:跨越转型的鸿沟

媒体型智库进行舆论引导力建设时,通常是以媒体舆论引导为主、智库舆论引导为辅,试图深度结合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智库的舆论引导力的优势,但是缺乏系统研究。

针对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的问题,本文考虑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13],先对搜集到的研究资料进行数据编码,得出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模式,再将其与研究假设阶段的舆论引导模式进行对比,最后根据实际编码的结果进行修正。对于尚未形成具体模式的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特点、优势和建设重点进行研究,不能照搬一套解决方案。

4.3 研究假设: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

前文提到媒体型智库的舆论引导力涵盖“主旋律”领导力、沟通调节力、议程设置力、演化传播力、舆论监控力及国际话语权力六个分力;同时,刘春波[14]在《舆论引导论》中提出舆论引导的要素主要有主体、对象、内容、渠道和效果。据此,本文构建了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的建设模式。

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的六个分力体现了不同的舆论引导要素,不同分力舆论引导的着重点也有所差异。舆论引导的主体,即媒体型智库,通过传播渠道把形成的观点和内容传输给其受众,即舆论引导的对象,期间产生了舆论引导效果。另外,舆论效果反作用于媒体型智库输出的内容再输出给受众,形成内容、渠道、对象与效果的双向流通。这五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舆论引导过程。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的六个分力和舆论引导的五个要素的关系,如图1所示。“主旋律”领导力、沟通调节力是主体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议程设置力是主体和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演化传播力是主体和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舆论监控力是主体和效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国际话语权力是渠道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4.3.1 主导型模式 研究假设阶段主导型舆论引导模式,如图2所示。参考深度内嵌类型的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特点,本文假设该类媒体型智库的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为主导型模式,依托主流媒体平台的政府、社会、市场资源等进行舆论引导。主导型模式属于“渠道要素主驱动+主体要素辅驱动”,其演化传播力、国际话语权力应该比较突出,议程设置力、“主旋律”领导力、沟通调节力和舆论监控力较强。

4.3.2 赋能型模式 研究假设阶段赋能型舆论引导模式,如图3所示。参考结构再造类型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特点,本文假设该类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的模式为赋能型模式,主要由结构再造后媒体型智库被赋能的资源进行舆论引导。赋能型模式属于“主体要素+渠道要素双驱动”,其演化传播力、国际话语权力、议程设置力、“主旋律”领导力、沟通调节力和舆论监控力均较强。

4.3.3 拓展型模式 研究假设阶段拓展型舆论引导模式,如图4所示。参考寻求外联类型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优势,本文假设该类媒体型智库的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为拓展型模式,主要由自身媒体平台借助外界智库的研究优势来舆论引导。拓展型模式属于“对象要素主拉动+主体要素辅驱动”,其“主旋律”领导力、沟通调节力和国际话语权力应该比较突出,演化传播力、议程设置力和舆论监控力较强。

需注意的是,本文紧扣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模式的特点,抽象出以上三种典型模式。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媒体型智库同时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判。例如,21世纪经济研究院涉及主导型模式、赋能型模式与拓展型模式;光明日报智库是主导型模式与拓展性模式的结合。

5 分析与指导:基于扎根理论的数据编码

5.1 开放式编码

由于本文收集到的资料文本不完全是关于舆论引导力建设的内容,部分资料是关于媒体型智库建设的内容,因此,本文先将资料中的文本进行人工筛选,选择与舆论引导力建设相关的文本,每个媒体型智库整理成一个word文档。对瞭望智库搜集到的16份资料进行筛选,得到87个文本;对南方传媒智库矩阵搜集到的25份资料进行筛选,得到95个文本;对羊城晚报传媒智库搜集到的20份资料进行筛选,得到98个文本。

通过NVivo的编码,将三种不同的材料单独地输入到软件中,以便更好地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当将涉及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的文字进行开放编码时,根据其组织严密程度,选择“见实编码”或“由研究者自行创建”这两种标准,以便更好地表达出这些文字的特征。本文参照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的作用机制模型,从“主旋律”领导力、沟通调节力、议程设置力、演化传播力、舆论监控力及国际话语权力这六个维度对材料进行编码(编码顺序按文字首字母排序),最终获得“LW1成立政策研究中心、LW2承接研究课题……LW33专业性的研究成果”等瞭望智库的开放编码33个,获得“ND1把握市场化数据、ND2产出原创内容……ND45注重传播可视化”等南方传媒智库矩阵的开放编码45个,获得“YW1承接党政部门课题、YW2传达政策方针……YW50抓住社会热点”等羊城晚报传媒智库的开放编码50个。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数据编码时,虽然本文是依据单个媒体型智库的资料进行分析,但实际编码时参考相关专家的研究内容,对比同类型媒体型智库的舆论引导力建设资料,综合考虑同类型媒体型智库的共性,尽量排除个案自身特征的干扰,以此确保编码内容客观、准确。

5.2 主轴性编码

通过主轴式编码,可以将开放式编码所获得的范畴进行合并、提炼和归纳,从而使其意义更加完整,并将其间的关系联结起来。查阅文献资料可知,这些范畴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最终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主范畴[15]。

瞭望智库由33个对应范畴经过合并、提炼、归纳,最终形成18个主范畴;南方传媒智库矩阵由45个对应范畴经过合并、提炼、归纳,最终形成18个主范畴;羊城晚报传媒智库由50个对应范畴经过合并、提炼、归纳,最终形成22个主范畴。本文对开放编码进行归类和对比,通过分析相互之间的关联以确定三者的相似之处,参考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作用机制模型的编码内容,形成主范畴,并为这些主范畴拟定名称,最终获得25个主轴性编码,如表1中的第4列所示。其中,第1~3列为三种媒体型智库的开放编码内容,“—”

表示该媒体型智库在对应“主范畴”的实际数据编码中没有凸显出来。

5.3 选择性编码

经过多次比较和思考,发现25个主轴性编码可以被划分为6个独立的领域,这些领域可以被称作选择性编码,如表1中的第5列所示。这些编码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并有效地将相似的概念与不同的概念进行区分。

由数据编码结果可知,以瞭望智库为代表的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为主导型模式,属于“主体要素+渠道要素双驱动”,演化传播力、国际话语权力应该比较突出,“主旋律”领导力、沟通调节力、议程设置力较强,舆论监控力作用不明显;以南方传媒智库矩阵为代表的是赋能型模式,属于“主体要素单驱动”,沟通调节力、议程设置力、演化传播力和舆论监控力较强,“主旋律”领导力和国际话语权力作用不明显;以羊城晚报传媒智库为代表的是拓展型模式,属于“对象要素主拉动+主体要素辅驱动”,“主旋律”领导力、沟通调节力比较突出,演化传播力、议程设置力和舆论监控力较强,有国际话语权力,但舆论引导效果不强。

5.4 饱和度检验

编码和检索收集工作应该同步完成,“理论饱和”可用于衡量材料的完整度。当所需的资源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不会再产生新的编码,从而实现理论上的饱和。然后,对所有相关的政府文件、期刊文章、学术论文、报纸文章等资源进行详细地检测,从每部分选择3篇文章进行验证,以确保其完整性,并最终实现饱和。在确保现有的编码可以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暂时终止对新材料的收集。

6 探索性多个案研究结论

6.1 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修正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假设阶段的内容和数据编码的结果,可以发现不同类型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的模式与假设阶段整体较为一致,但细节处有些许差异,少数舆论引导力分力的作用效果与预期不一致,具体如表2所示。

对于媒体型智库的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研究假设的内容与数据编码结果有所差异,其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研究假设不够全面,过于理想化;二是编码结果有误,收集的数据可能存在问题。由于在数据搜集阶段,本文已经尽量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因此,可以认为此处的不一致是研究假设阶段的问题,考虑问题尚不够全面,假设的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过于理想化。

主导型模式实际编码结果显示舆论监控力作用并不明显,推测其主要原因是,该类媒体型智库通常是由中央级媒体主办,自带极强的公信力优势,具有良好舆论引导力建设环境背书,在舆论监测力建设方面尚未加以重视。赋能型模式实际编码结果显示“主旋律”领导力、国际话语权力作用不明显,可能是因为该类媒体型智库是整体进行变革、结构完全再造的,且主要是地方级媒体转型,重点建设方向不在于正向引导、弘扬社会主旋律,同时,其国际影响力有限,不善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拓展型模式实际编码结果显示有国际话语权力,但舆论引导效果不强,其主要原因是该类媒体型智库通常是依靠寻求外界智力资源合作,本身的国际传播渠道有限,难以开拓国际市场。

6.1.1 主导型模式 修正后的主导型舆论引导模式属于“渠道主驱动+主体要素辅驱动”,如图5所示。根据编码结果对研究假设阶段的模式进行验证,可知该类媒体型智库的舆论引导演化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力应该比较突出,“主旋律”领导力、沟通调节力和议程设置力较强,舆论监控力作用不明显。

6.1.2 赋能型模式 修正后的赋能型舆论引导模式属于“主体要素单驱动”,如图6所示。根据编码结果对研究假设阶段的模式进行验证,可知该类媒体型智库的舆论引导沟通调节力、议程设置力、演化传播力和舆论监控力较强,“主旋律”领导力和国际话语权力作用不明显。

6.1.3 拓展型模式 修正后的拓展型舆论引导模式属于“对象要素主拉动+主体要素辅驱动”,如图7所示。该类媒体型智库通常是地方级媒体进行转型,根据编码结果对研究假设阶段的模式进行验证,可知其舆论引导“主旋律”领导力和沟通调节力比较突出,演化传播力、议程设置力和舆论监控力较强,有国际话语权力,但舆论引导效果不强。

6.2 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路径

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模式和路径相辅相成,模式是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基础理论框架,路径则是搭建模式框架的桥梁。其路径主要从内容建设、渠道建设、主体建设、用户建设和效果建设这五个层面展开,由于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模式不同,相应层面的具体舆论引导力建设路径也会有所差异。

6.2.1 内容建设:加强议程设置,促进演化传播

在内容建设层面,媒体型智库的舆论引导力建设主要围绕议程设置力,要加强议程设置,促进演化传播。主导型模式主要通过举办论坛、会议、活动等发布社会热点话题相关资讯,弘扬理性精神;赋能型模式善于抓住社会热点议题,通过发布深度调查报告并及时且迅速跟踪后续进展,影响公众认知;拓展型模式善于整合其他智库的智力研究资源,合作举办活动、会议等,通过发布权威、客观、数据化的信息,引导公众关注点。

6.2.2 渠道建设:提升演化传播,引导国际话语

在渠道建设层面,媒体型智库的舆论引导力建设主要围绕演化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力,要加强内容的演化传播,提升国际话语权。主导型模式要充分发挥中央级媒体的渠道优势,运用各种媒介进行舆论引导,依托中央级媒体的国际传播渠道和议题设置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赋能型模式以客观、理性的评论、调查等形式引导公众理性分析问题,利用明星、专家的影响力引发关注;拓展型模式善于研究利用公众行为与心理,综合运用图片、文字、短视频、音频等传播形式,提升调研成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动员力。

6.2.3 主体建设:正向引导舆论,弘扬理性精神

在主体建设层面,媒体型智库的舆论引导力建设主要围绕“主旋律”领导力、议程设置力、沟通调节力、演化传播力和舆论监控力,要正向引导舆论,拓宽公众思维,弘扬理性精神。主导型模式依托主流媒体平台的公信力解读重要理论和方针政策,选择贴近公众的议题举办论坛、会议等活动,运用各种媒介发布严谨、客观、深刻的研究报告;赋能型模式善于抓住社会热点展开课题研究,并对社会上的负面舆论现象进行教育警示;拓展型模式善于使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方针等生活化、场景化和形象化,搭建政民沟通桥梁,同时要注重提升调研成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动员力,并为政企机构提供舆情监测、诊断和应对措施。

6.2.4 用户建设:舆论领导控制,促进沟通协调

在用户建设层面,媒体型智库的舆论引导力建设主要围绕“主旋律”领导力、国际话语权力和沟通调节力,要进行舆论领导控制,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协调。主导型模式依托国际传播渠道和议题设置力等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基于中央级媒体的公信力对重要理论、方针政策等进行解读,并通过严谨、客观、深刻的研究报告促进政府科学决策;赋能型模式与有关政府部门合作,展开课题调研,产出优质原创内容,沟通政府与公众;拓展型模式通过搭建政民沟通桥梁,为公众提供信息,同时坚持用户思维导向,善于使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方针等生活化、场景化和形象化。

6.2.5 效果建设:加强演化传播,进行舆论监控 在效果建设层面,媒体型智库的舆论引导力建设主要围绕舆论监控力,要加强演化传播,进行舆论监控。主导型模式不太重视效果建设,后续应当加强完善;赋能型模式通过建立网络舆论监控系统,加强网络舆论预警工作,并对社会上的负面舆论现象进行教育警示;拓展型模式通过舆论监督和舆论效果测评,为政企机构提供舆情监测、诊断和应对措施等。

6.3 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模式推广

除了本文所研究的瞭望智库,人民网新媒体智库、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凤凰网国际智库等也是内嵌于主流媒体平台的媒体型智库[16],这些智库在舆论引导力建设时,也可以参照主导型模式,应当发挥“渠道要素主驱动+主体要素辅驱动”的优势,重点建设演化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力,加强建设“主旋律”领导力、沟通调节力和议程设置力。

除了本文所研究的南方传媒智库矩阵,江厦智库、南风窗传媒智库、南方舆情研究院等也是结构再造类型[17],这些智库在舆论引导力建设时,可以参照赋能型模式,发挥“主体要素单驱动”的优势,加强沟通调节力、议程设置力、演化传播力和舆论监控力这些方面的建设。

除了本文所研究的羊城晚报传媒智库,浙江日报、无锡日报、解放日报等寻求外部智库合作的媒体型智库[18],在舆论引导力建设时,可以参照拓展型模式,发挥“对象要素主拉动+主体要素辅驱动”的优势,重点建设“主旋律”领导力和沟通调节力,加强建设演化传播力、议程设置力和舆论监控力。

7 结语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数据编码进行实证研究,选取瞭望智库、南方传媒智库矩阵和羊城晚报传媒智库进行案例研究,对假设的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模式进行修正,形成主导型模式、赋能型模式和拓展型模式,并从主体、内容、对象、渠道和效果五个层面总结归纳了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路径。本文为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建设理论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相关机构采取措施干预和调控媒体型智库引导社会舆论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只选取了以瞭望智库、南方传媒智库矩阵和羊城晚报传媒智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分析;二是本文的研究资料主要是参考网络资料,缺乏实地考察、访谈等,数据覆盖面不够广泛。未来研究将扩大媒体型智库样本和数据源,对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施蕾蕾. 媒体型智库: 智媒融合的深层产物[J]. 决策探索, 2018(4): 65-66.

SHI L L. Media-based think tanks: The deep produ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media[J]. Policy Research & Exploration, 2018(4): 65-66.

[2] 张云中, 高文倩. 理论、实践的混与融: 我国媒体型智库研究述评[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 8(1): 14-25.

ZHANG Y Z, GAO W Q. The blending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media-based think tanks in China[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3, 8(1): 14-25.

[3] 张云中, 张镕. 基于扎根理论的媒体型智库舆论引导力构成与作用机制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1, 44(11): 80-88.

ZHANG Y Z, ZHANG R. Research on composition and mechanism of media-based think tanks’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Intelligence Studi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21, 44(11): 80-88.

[4] 汤耀国. 从瞭望智库的实践看媒体型智库的建设与发展[J]. 传媒, 2020(13): 69-71.

TANG Y 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actice of think tank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a-based think tanks[J]. Media, 2020(13): 69-71.

[5] 章晓英, 郭金华. 美国智库的舆论生产和传播策略: 以“CSIS”为例[J]. 新闻与写作, 2016(6): 29-32.

ZHANG X Y, GUO J H. Public opinion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American think tanks-taking ‘CSIS’ as an example[J]. News and Writing, 2016(6): 29-32.

[6] ANSTEAD N, CHADWICK A. A primary definer online: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pagation of a think tank’s authority on social media [J].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018, 40 (2): 246-266.

[7] 郑海兵. 加强新型智库的舆论引导力[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5-05(002).

ZHENG H B.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of new think tanks[N].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Today, 2022-05-05(002).

[8] 蔡雯, 蔡秋芃. 媒体办智库: 转型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发展: 对2008—2018年媒体智库及相关研究的分析[J]. 国际新闻界, 2019, 41(11): 127-141.

CAI W, CAI Q P.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media think tank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alysis of media think tanks and related research from 2008 to 2018[J]. 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2019, 41(11): 127-141.

[9] 尹小俊, 张春华, 杨红娟. 质性社会学的探索: 理论·方法·应用[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91-94.

YIN X J, ZHANG C H, YANG H J. The exploration of qualitative sociology: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China), 2012: 91-94.

[10]王玥, 夏宇. 智库姓党 智库有智: 瞭望智库建设高质量媒体型智库的探索[J]. 中国报业, 2018(17): 20-22.

WANG Y, XIA Y. Aligned with the Party, think tank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 Lookout Think Tank’s exploration of building high-quality media-based think tanks[J]. Chinese Newspaper Industry, 2018(17): 20-22.

[11] 赵安然. 从南都智库化转型看媒体智库参与社会治理的探索[J]. 南方传媒研究, 2019(4): 179-187.

ZHAO A R. The exploration of media think tank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ndu think tanks[J]. Nanfang Media Research, 2019(4): 179-187.

[12] 周敏, 谢文鑫, 李慧诗, 等. 从数据开始 向智库出发: 《羊城晚报》构建“原创服务型媒体智库”的实践探索[J]. 新闻潮, 2020(3): 13-17.

ZHOU M, XIE W X, LI H S, et al. Starting from data to think tanks-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Yangcheng Evening News to build an ‘original service-oriented media think tank’[J]. Journalism Tide, 2020(3): 13-17.

[13] 孙玉伟, 成颖, 张建军. 扎根理论方法论在国内图情领域的应用及其反思[J]. 图书馆学研究, 2019(19): 2-11, 20.

SUN Y W, CHENG Y, ZHANG J J. Th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of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in The field of LIS in China[J]. Research on Library Science, 2019(19): 2-11, 20.

[14] 刘春波. 舆论引导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1-10.

LIU C B. Theory public opinion guidance[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5: 1-10.

[15] 李志刚.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J]. 东方论坛, 2007(4): 90-94.

LI Z G. The study of grounded theory in business research[J]. Eastern Forum, 2007(4): 90-94.

[16] 刘鹏飞. 新型媒体智库发展模式与研究体系建设: 以人民网新媒体智库为例[J]. 新闻与写作, 2018(6): 10-13.

LIU P F. Development mode and research system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think tanks: Taking people’s net new media think tanks as an example[J]. News and Writing, 2018(6): 10-13.

[17] 金波. 融合传播让主旋律更加响亮: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创新融合报道的探索和实践[J]. 新闻战线, 2019(13): 20-22.

JIN B. Fusion communication makes the main melody more loud: Ningbo Daily Newspaper Group’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fusion report[J]. The Press, 2019(13): 20-22.

[18] 麦尚文, 张钧涵. 融合创新: 主流媒体智库化转型的价值逻辑及基本模式[J]. 中国出版, 2021(5): 46-50.

MAI S W, ZHANG J H. Fusion innovation: Value logic and basic model of think tank transformation of mainstream media[J].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 2021(5): 46-50.

作者贡献说明:

张云中:确定选题,提出研究思路和框架,设计研究方案,修改论文;

高文倩:收集与分析案例,撰写与修改论文。

The Model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Construction in Media Think Tanks: A Multiple Case Study Based on Rooted Theory

Zhang Yunzhong1,2 Gao Wenqian1

1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2 Information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power of media-type think tanks. Its aim is to enric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lated to th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power of these think tanks, elucidate their connotation, logic, focu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ultimately provide direction for improving th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efficiency of media-type think tanks. [Method/Process]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reading of relevant domestic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fines the model of media think tanks’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from five aspects: establishing research objects, collecting data, problems and assumptions, analysis and guidance, and forming conclusion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it conducts multi case analysis, and summarizes the path of media think tanks’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Result/Conclus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ree primary models for constructing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power in media-type think tanks: the dominant, empowering and expanding models. Th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of media based think tanks can be enhanced from five levels of subject, object, content, channel and effect.

Keywords: media think tank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pattern grounded theory case study

收稿日期:2023-09-20 修回日期: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