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筛选适合在林芝市栽培的梨品种,为林芝市的梨树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了2016 年引种的9 个梨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心比率、果柄长度、果实硬度、果肉密度等指标评估果实外观品质,采用维生素C 含量、石细胞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评估果实内在品质,统计各品种的产量。【结果】9 个梨品种的单果质量为116.70 ~ 277.19 g,果形指数为0.75 ~ 0.93,果心比率为31.84% ~ 44.60%,果柄长度为15.57 ~ 31.20 mm,硬度为9.84 ~ 13.04 kg/cm2,果肉密度为0.96 ~ 1.07 g/mL,维生素C 含量为25.63 ~ 42.23 mg/kg,石细胞含量为0.23% ~ 0.8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23% ~ 12.13%,可溶性糖含量为3.79% ~ 8.84%,可滴定酸含量为0.17% ~ 0.32%,糖酸比为14.33 ~ 55.30,株产为4.91 ~ 14.86 kg,单位面积产量为4 094.17 ~ 12 379.91 kg/hm2。【结论】南月、中梨一号、翠冠、晚秋黄、黄冠、黄金、华山和翠玉这8 个梨品种适合在林芝市栽培。其中,中梨一号和翠冠表现优秀,南月、晚秋黄、黄冠、黄金和华山表现良好,而初夏绿品种总体表现较差。这些品种在果实品质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性能,能够满足林芝市居民对高品质梨果的需求。在梨树种植中,可优先考虑这些品种。
关键词:梨品种;果实品质;林芝市;栽培
中图分类号:S6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981(2024)02—0302—07
梨属于蔷薇科Rosaceae 苹果亚科Maloideae梨属Pyrus 植物[1],栽培历史悠久,其果实为世界性重要果品之一,深受消费者喜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梨产业发展迅速,梨的栽培面积和产量仅次于苹果和柑橘,是我国第三大栽培果树。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候独特且复杂,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西藏气候还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特点,有利于果树的生长、果实的着生及糖分积累。西藏梨的栽培历史有230 余年,但因地理和人文条件限制,直到1951 年才开始缓慢发展。西藏栽培梨主要分布在藏东高山峡谷区和藏南谷地的林芝、昌都、山南等地海拔1 500 ~ 3 700 m、降水量200 ~ 800 mm 的温暖半湿润、温暖半干旱气候区[2],林芝的尼洋河区域是西藏主要的果树生产基地[3]。2020 年,西藏梨的生产面积为0.03 万hm2,占全国的0.03%,梨产量为0.14 万t,占全国的0.01%[4-5]。西藏梨著名品种有乌梨、斯梨、苹果梨、巴梨和茄梨[6],西藏梨产业存在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竞争优势不明显、销售压力大等问题。
目前,较多品种被陆续从各地引入西藏,一些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也被筛选出来,但相对来说数量较少[3],而且缺乏优良品种选择的参考依据。在未对新品种适应性和果实品质等表现进行试验研究的前提下进行大面积引种栽培,可能会给果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6 年,笔者引进9 个梨品种进行引种试栽,以期筛选出适宜林芝市栽培的梨新品种,改善西藏梨品种结构,为今后梨树在西藏地区的大面积推广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羌纳乡(94°43′E,29°36′N),海拔3 000 m,高原温带季风气候。该地区全年平均温度为8.6 ℃,极端最高气温为30.2 ℃,极端最低气温为-15.6 ℃,全年日平均气温不小于10 ℃有159.2 d,全年不小于10 ℃活动积温为2 225.7 ℃;年平均降水量为634.2 mm,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全年降水时间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6—9 月);最晚晚霜出现在5 月上旬,最早早霜出现在9 月下旬。土壤偏酸性。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是2016 年2 月从河南省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9 个梨品种的嫁接植株,即初夏绿(西子绿× 翠冠)[7]、南月(越后× 新水)[8]、中梨一号(新世纪× 早酥)[9]、翠冠[ 幸水×(杭青×新世纪)][10]、晚秋黄(芽变品种)[11]、黄冠(雪花× 新世纪)[12]、黄金(新高×20 世纪)[13]、华山(丰水× 晚三吉)[14] 和翠玉(西子绿× 翠冠)[15]。引入后栽培于同一试验地,总栽培面积2 hm2,株行距为3 m×4 m,共1 406 棵。试验梨园于2018 年开始挂果,2020 年进入盛果期,试验时梨树株龄达5 a。
1.3 试验方法
对不同品种的梨树进行筛选,选取树势、地径和负载度基本一致的具有代表性的植株,以单株为1 个处理,每个品种选取3 株作为样树。在果实成熟期,分别选取样树上、中、下3 个高度的内膛和外围共6 个果实,带回实验室进行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使用天平称量单果质量;使用游标卡尺测定果实横纵径、果心横径、果柄长度;使用GY-3 型硬度计测定果实硬度,每个果实测3 面;采用排水法测定果肉密度;采用冷冻法测定石细胞含量;采用2,6- 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 含量;使用数显糖度计测定果实阴、阳面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氢氧化钠中和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每个指标重复测3 次。计算果形指数(果实纵径与横径的比值)、果心比率(果心横径与果实横径的比值)、糖酸比(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滴定酸含量的比值)。
1.4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 和SPA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s 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品种果实的外在品质
在林芝市参试9 个梨品种的果实性状及产量见表1,不同梨品种间果实性状差异显著。中梨一号和翠冠的单果质量较大,均在250 g 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其次是晚秋黄、黄冠、黄金、华山和南月,单果质量为150 ~ 200 g;初夏绿和翠玉的单果质量较小,为100 ~ 150 g。9 个梨品种的果形指数均在0.75 及以上,果形指数为0.75 ~ 0.80 的梨品种仅有晚秋黄;果形指数为0.80 ~ 0.85 的梨品种有3 个,分别是翠冠、华山和翠玉;果形指数大于0.85 的梨品种有5 个,分别是初夏绿、南月、中梨一号、黄冠和黄金。果心比率越大,果实可食用部分越少;反之,果心比率越小,果实可食用部分越多。9 个梨品种的果心比率为22.80% ~ 44.60%。中梨一号的果心比率最小,为22.80%;果心比率在30% ~ 35%的梨品种有3 个,分别为初夏绿、翠冠和翠玉;果心比率在35% ~ 40% 的梨品种有3 个,分别为晚秋黄、黄冠和华山;果心比率在40% 以上的梨品种有2 个,分别为南月和黄金。9 个梨品种的果柄长度差异较大。果柄长度在15 ~ 20 mm 的梨品种有4 个,分别为中梨一号、翠冠、晚秋黄和翠玉;果柄长度在20 ~ 25 mm 的梨品种有4 个,分别为初夏绿、黄冠、黄金和华山;果柄长度在30 mm 以上的梨品种仅有南月。初夏绿的果实硬度为9.84 kg/cm2,与其他8 个梨品种相比差异显著,其他8 个梨品种的果实硬度无显著差异,为11.56 ~ 13.04 kg/cm2。9 个梨品种的果肉密度为0.96 ~ 1.22 g/mL,彼此间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