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白石师常画的花卉、蔬果有百种以上。由于他用墨、设色纯熟,所作之画各具特色、变化万千。他画的花卉、蔬果虽然千姿百态,变幻多端,但仍可从中找出用笔、用墨、设色的规律。每一笔都有轻有重、有深有浅,每一笔都要有色彩上的变化,或干、或湿,水分必须洇晕恰当,这些是基本规律。下面,我将按花、果、叶、茎和树干的顺序,将花卉、蔬果各个部分的基本画法分述如下。在分述各种画法时,均包括上述这些要求,为避免重复,此后不再赘述。
凡属花朵较小、开得较密或簇状之花,白石师一般不细致地刻画花朵本身,而是追求画面的整体效果。他会先画枝干以确定整个画面的布局,再在适当的部位点染花朵。小花一般是单瓣结构,有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已被他简化概括。其作画时通常用中锋点花瓣,而后再点花蒂,最后再画花蕊。包括梅花、杏花、桃花、海棠花、凤仙花、藤萝花、豆花在内,花朵的正、侧、反等姿态均以用笔点染的大小、组合位置的不同及花蕊的配合来表达。比如,桂花的花朵较小且为簇生,画时只点染概括即可,花蕊等其他细部结构可以省略。
对花头较大的花,无论是单瓣还是复瓣,白石师一般先画花头,再画枝叶,然后画枝干。他将刻画花头的姿态作为重点,然后辅以叶子和枝干作为陪衬,使画面主题突出、浑然一体。画牡丹、芍药、荷花、茶花、牵牛花等花卉时,无论是用色或用墨,皆以侧锋顿笔画花瓣,由此体现出花瓣薄嫩的质感。一些需要勾勒花瓣形状或纹理的花,则采取先点染、后勾勒的方法。这样一来,勾勒时可以随形而就,既使花朵姿态万千,又使花朵轮廓清晰,线条与花瓣融为一体,保证花的形态不死板。需要指出的是,菊花等黄色花朵的绘制顺序有所不同,往往先用墨勾出花瓣轮廓,不等其全干便涂染黄色,使墨线略洇。这种画法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干、湿程度。设色时使墨线略有洇出,画面会显得“活”。但墨线洇得太大,会使花失去形态。墨线干而不洇则会使笔墨死板。
白石师画白色的花很少会直接使用白颜色,一般是中锋用笔,以淡墨勾花瓣,或用极淡的墨在花瓣基部略加点染,利用墨线与白纸的反差体现花朵的洁白、娇嫩。他常画的白色花有水仙花、梨花、白牡丹、白菊花等。其只有在画白茶花时,才以大笔调锌白色加以涂染,以显示花瓣的厚实。
以画梅花、杏花、樱花及海棠花为例。梅花花朵小,开得密,要先画树干和枝条。大树干采用侧锋双钩与焦墨、破墨结合的方法。墨色变化要丰富,使其既显苍劲,又显活润。粗枝以侧锋画,以曲折多变的用笔来表现枝杈的特点。细枝用中锋拖笔画出刚劲、挺拔感,以此彰显梅花旺盛的生命力。白石师画梅通常是先以枝干定局,而后以浓洋红色点出梅花。花为五瓣,花蕾用一笔点出。画背向的花朵时,偶尔用淡红色。梅花一般一朵至三朵为一组,搭配时要注意花姿的多样性。花萼及花蕊用焦墨或深红色点出,雌蕊要突出、夸张。花萼、花蕊的刻画很重要,除了可以表现花的结构外,还能起到区分花瓣和表示花的生长方向的作用。
杏花的枝干与梅花相近,多用淡墨画,为的是表现其柔韧、光滑的质感。杏花枝干的曲折度要比梅花枝干平缓一些。杏花的形态也与梅花相近,分为五瓣,花瓣近似圆形,唯颜色没有梅花浓,故以淡洋红色先画花瓣,不等水分干透便用浓洋红色或墨色画花蕊。画复瓣杏花时,先用洋红色点出五个花瓣,再重复点淡洋红色,然后以墨色或浓洋红色点花蕊。白石师画杏花常常加小叶,此时应先用绿色点叶,而后用墨勾勒羽状叶脉,使之区别于梅花。
樱花与海棠花的花形较小,要先画枝干。画枝干时用浓墨、淡墨皆可。它们的花形基本一样。花分五瓣,有长花柄,几朵花簇状生长在一起,呈伞形。画花瓣可用淡红色点染,笔触呈圆形,这一点与梅花、杏花的画法无异。点染后,用深红色画花蕊及花萼,雌蕊要画得夸张一些。这两种花的花柄较长且细,质地柔软,在花朵重量的作用下呈弧线下垂。设色可用较淡的洋红色,与花蕊区别开来。这两种花有不同形状的叶子。樱花的叶子为椭圆形或倒卵形,叶尖细长。海棠花的叶尖则不像樱花般细长。白石师把这两种植物的叶子概括成卵形,把它们的羽状叶脉概括为几笔,皆用墨勾出。
白石师画体积小且表面光滑的圆形果实时,都是以中锋一笔或两笔圈出,趁未干时加墨点(按:作用是区分个体、表示果实的姿态和方向),以表现果实的顶端,最后画蒂柄,并将其按照生长结构与果实、枝干联结在一起。在画一些成组生长的果实时,他往往先将主要的蒂柄画好,再在相应的位置圈染果实。白石师常画的这类果实有枇杷、葡萄、万年青、天竺、樱桃等,只是在画樱桃时不加墨点,这是由于樱桃的体积很小,又有一个能够区分个体、表达方向的长柄。这样画既能避免零乱、芜杂,又能增加画面的美感。
对表面粗糙或有斑点的果实,如荔枝、桃、梨等,白石师都是先圈染果实整体,再进行点染。表现果实表面的粗糙质感要用重色点染,表现果实的斑点则要用轻色点染。这样可凸显出果实表面的特征,增强质感和球体的感觉。
对葫芦、南瓜、冬瓜等形体较大的瓜果,白石师常以淡墨画轮廓,而后进行涂染。对略小的瓜果,白石师还有一种画法,即用色以侧锋横扫,利用色调的深浅变化表现圆润度。他用这种方法常画的瓜果有葫芦、萝卜、石榴、柿子等。
以画枇杷和荔枝为例。为确定画幅的布局,白石师画枇杷时往往先画枝干。粗枝多用淡墨,以侧锋画出,笔道稍软。细枝及果柄用淡墨或用淡墨加淡赭石,水分稍大,以中锋画出,可表现出绒毛和柔润的质感。枇杷叶用大笔蘸浓墨或淡墨,水分稍大,用侧锋一笔或两笔画成。一般侧面的叶子用淡墨一笔画成,正面的叶子用浓墨两笔画成,反面的叶子用淡墨两笔画成。画时要注意叶子两端略呈尖形的特点。叶脉用浓墨勾画,先勾主脉,后勾羽状侧脉。为了表现出枇杷叶的厚度,要将侧脉勾勒成直形。锯齿形的叶缘一般用加长侧脉使其超出叶缘或在叶缘补加小墨点来表现。画果实用藤黄加石黄或藤黄略加淡赭石一笔或两笔圈成圆形,再用水分较大的浓墨在顶端点墨点。墨点随果实的方向不同,可斟酌点一点至四点,并使其洇晕,与果实融为一体。
白石师画荔枝一般先画枝叶,后画果实。粗枝用浓墨或淡墨以侧锋画出,小枝用浓墨或焦墨以中锋画成。笔道略直且稍硬,这样可以表现出小枝的细硬质感。叶子用绿色或墨色以侧锋一笔画成。为了增强叶子的厚硬之感,色要重一些,然后或用重墨勾出羽状叶脉,或只勾一主脉。画果实时,先用淡洋红色以侧锋两笔圈成圆形,再用浓洋红色自上而下点厾。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点得过圆,要表达出粗糙和凸起感,还要点得疏密得当,表现出果实的立体感。
画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叶尖的阔叶且叶脉为网状时,白石师一般会统一将之概括成三个叶尖,以三笔画出。中间的一笔较宽且长,两侧再各画一笔,比中间略短一些。丝瓜叶、葡萄叶、葫芦叶、牵牛叶(按:有一种圆叶牵牛的叶子不在此列)等均采用这一画法。
画叶缘光滑、生有平行叶脉或互生叶脉且呈椭圆形的大片叶子时,一般先用一大笔或两大笔侧锋抹出叶形,再用深墨勾叶脉。这类叶子有玉簪叶、芋叶、枇杷叶、柿叶、秋海棠叶、蓼叶等。对荷叶、芭蕉叶等特大的光滑叶子,皆以大笔侧锋依次排刷,排刷的方向要注意与叶子的纹理方向相一致。画后趁水分未干,用墨勾叶脉,使其与叶面融为一体。
对梨叶、樱叶等长柄小叶,多一笔将叶子画出,然后再用墨画叶柄、勾叶脉。
凡属叶片短小、厚而硬,叶面光亮如有层蜡膜的叶子,先用中锋或侧锋一笔画出叶形,而后只勾其主脉。这样可使叶面整齐光滑,增强挺阔和厚实感。小桃花叶、茶花叶、桂花叶、石榴叶等皆采用这一画法。
画长尖形叶脉互生的叶子,皆用中锋或侧锋一笔将叶形画出,再用墨勾出主脉,然后从尖部至基部依次勾出互生的侧脉。常见的苋叶、凤仙花叶、鸡冠花叶、大桃叶等皆采用这一画法。
对叶片形状较复杂、分叉较多且明显的叶子,画时以中锋或侧锋行笔,按叶片的结构形态和生长规律将之画出,然后用墨勾出叶的主脉和柄部,将每片叶子的生长结构交代清楚,再按叶形勾出侧支脉。例如,牡丹叶多为“三叉九顶”,白石师一般将其简略概括成三个尖或四个尖。画菊叶则采用三顿笔或五顿笔。
白石师画草本植物的茎及木本植物的小枝、嫩枝时,均以中锋拖笔画出,线条匀称、流畅,弧度自然,很少有死硬的转折之处,可以充分显示出植物的挺拔、鲜嫩。牡丹、菊花、苋属植物的茎和梅花、桃花、梨花的小枝条等皆采用这种画法。
画较粗的木本花枝及树枝皆为侧锋拖笔,行笔有顿挫,笔道较粗且有曲折,将植物刻画得苍劲有力。画树木粗干则多用侧锋双钩皴擦而成,这样可以表现出树干的粗壮和树皮的粗糙效果。松树、柏树、老梅树等都采用这种画法。
画蔓生草本与藤本植物的枝条时,一般用中锋画出其缠绕的姿态,过程中需要做到笔道流畅、疏密得当、结构清楚,笔笔有出处。藤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枝条形态各异,要表现出它们的不同质感,在表达方法上必须要有所区别。除缠绕的姿态和枝条的粗细度不同以外,主要是利用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来画出不同枝条的质感。白石师常画的蔓生植物有葫芦、牵牛、丝瓜、扁豆、南瓜等,常画的藤本植物有凌霄、藤萝、葡萄等。
(本文选摘自《齐白石绘画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