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教育衔接被称作幼小衔接。不同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存在差异,妥善处理这一过渡阶段的问题,对学生的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下文简称为《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加深了课程间的衔接,特别强调“在幼小过渡期间的处理是教育衔接中的关键环节”。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儿童认知水平与发展规律进行设计的,是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载体。确保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一个极为关键的使命是持续地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山西省晋中市张晓刚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以《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为基本遵循,与《课程标准》相结合,精准把握低幼及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异同之处,在探索型和体验型学习方式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动手操作是思维产生的源泉。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游戏”被置于核心地位,“游玩”是教学的主轴,教师更加重视教学素材与儿童游戏的有机结合。针对初入小学的学生,应让他们通过参与数学活动来掌握数学知识。因此,互动式学习成为链接幼儿园与小学的共同教育方法。为了辅助学生迅速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低年级的课程设计需植根于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际场景,通过合理融合日常生活及教学环境(包含游戏环境)的布置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1.在日常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
日常生活是学生接触数学、认识数学和理解数学的最好载体,但是无论是家庭引导还是幼儿园学习,学生得到的信息、经验都是零散的。在儿童步入小学阶段接受数学教育时,教师应当按照既定计划和方法有意识地实施教学策略,如利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并察觉数学元素,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引导他们学会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在游戏与故事中主动探究数学。
为使儿童能顺畅地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阶段,必须有计划地促进儿童将游戏中的形式和数学的内在逻辑结合得更加自然、有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新教材编排“在操场上玩一玩”中的“桃花朵朵开”就是儿童熟悉的幼儿园游戏。一年级入学后开展这样的游戏,可以促进两个学段的很快衔接,同时给学生创设相互熟悉、增进感情的机会。在游戏中,唤醒学生对“点数”这一数学知识的活动经验,让他们用数学的思维认识、理解游戏规则,训练注意力和反应力,也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这些刚迈入小学门槛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思考过程仍旧依赖于观察和操作具体物体。所以,在衔接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关注学习内容的设计与创新、学习素材的选择和整合、学习经验的链接和迁移,除了沿用幼儿园游戏方式的学习,还要更多选择能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情境、问题、任务,为学生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提供丰富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nHq8Pho/RrD4NOwRoznGQedOJRokoLa9rIlFKzbA78k=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内涵“三会”之一“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语言既承载着数学知识,同时也是锤炼数学思维的重要工具。当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时,头脑里处于混沌状态的思维活动才能渐渐清晰起来。幼儿阶段的孩童常常随心所欲地发言,缺少层次和逻辑,倾听者必须边解读边推敲方能理解其意。然而,随着幼儿步入小学并开始数学学习,他们在表达数学思维上渐趋规范化和系统化。这一过程不仅是数学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必经之路。
1.大声“读”是表达的基础。
“读”不是语文的专利,数学也需要阅读。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通过研习数学文本以构建数理概念和解题技巧。这一过程是学生积极探索信息、吸纳智慧、习得数学语言的关键路径之一。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阅读缓慢、解析力弱的特点,教师要有条不紊、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阅读,例如跟随老师阅读、独立阅读等,确保他们能够精准理解题目、掌握题意,逐步培养他们对数学文献的理解意识,从而提升其数学阅读技巧。
2.认真“听”是表达的关键。
《课程标准》关于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尝试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倾听是表达的基础和前提。幼小衔接时期的儿童专注力短暂,情感易波动,领悟能力尚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表达、合理的设问、巧妙的课程安排以及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反馈有效捕捉儿童的视觉、听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倾听提供契机和方法。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中在“教室里玩一玩”中的“正话反做”活动的开展,做到“说”“听”“思”并重,使之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倾听习惯,确保其倾听技能的长远发展。
3.有序“说”是表达的路径。
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能够借助基础的数学术语来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分析出的以及思考后的发现。如在“在校园里找一找”的活动中会用“4层楼、9只鸽子、5颗五角星”等具体数量来表达。这种简单的表达更多的是生活现象、生活经验的再现,没有达到“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日常生活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目标。而“在教室里玩一玩”活动的设计,能够辅助教师洞察儿童数学表达的方式,精准把握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利于实施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首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上、下、左、右、前、后、一共、还剩、几个三角形”等术语,其次要引导学生会用关联词语有序描述,如“先……然后……最后”“因为……所以……”“从前往后”“从左往右”等,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还要引导学生逐渐会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描述,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建立起直观形象与符号表达的联系,从生活语言逐步转变为数学语言,从生活思维逐步过渡到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指运用数学的方法、原理和逻辑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塑造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开始思考,他们才会遇到新奇发现、提出疑问、进行反思,进而深刻领悟数学的精髓与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须正面审视幼小衔接期学生的各种表现,去满足他们以游戏化的形式学习和边做边思的需求,指导他们通过形象生动、充满活力的方式来掌握简单的数学概念,从而理解数学并以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培育数学思维模式。
综上所述,在幼小衔接顺畅过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需从具身认知的视角为学生构建富有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学习项目,最大程度地顺应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已有经验,使他们能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掌握必要的知识,培养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技能,从而轻松过渡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
(作者单位:晋中市榆次区王湖小学;晋中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田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