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在“一专多能、融合育人”中出彩

2024-09-29 00:00王建庆
山西教育·管理 2024年8期

“五育融合”是一种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目标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策略。它需要打通五育间的壁垒,跨界整合,融汇贯通,构建和谐的育人生态“场”,以实现全人的发展。正因为“五育融合”“全人发展”等理念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使得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STEAM课程等学习范式成为大趋势。相应的,这也使得“好教师”的素养标准、专业标准及培养方式等产生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方式。就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而言,如何实现“一专多能”,以便更好地适应“融合育人”新要求?这是当前最需要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笔者及所在团队在南通市通州湾中学、通州湾实验中学、通州湾实验小学等几所学校持续开展了“五育融合”“教师专业发展”等课题研究。研究表明,“一专多能、融合育人”已越来越成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要求、必由之路。

一、何来“一专多能”

十几年前有本书很火,《第56号教室的奇迹》,当时对雷夫老师的全能好生敬佩:他教阅读与写作,教数学、教合唱、教画画,还带着学生做火箭模型实验,打棒球、外出旅游。后来查阅资料才得知,在欧美国家,小学阶段“全科教师”以及包班制教学模式都早已有之,是“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下的制度设计,目的就是师资整合、学科整合,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基于农村学校师资紧缺这一现实困境,广大农村小规模学校大多采取教师包班制度。相应的,一位教师需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甚至跨学段教学,这样的“全科教师”是被动的无奈的权宜之计,其培养目的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帮助偏远地区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从中央的顶层设计,到地方的配套方案,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关于“一专多能型”教师培养方面的改革措施。如国务院2018年颁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就明确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素质,培训和补充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和补充初中“一专多能型”教师。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有效推动、全面深化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何谓新语境下的“一专多能”

本文论及的“一专多能”,是基于五育融合背景,从广义角度来讲的。“一专”指本学科必须专业精湛,这是教师的必答题,主责主业,立身之本。“多能”是附加题,是跨学科的多能、五育并举与融合育人的多能。既包括延展、跨界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教育能力,也包括因兴趣特长和生活技能而生发的,基于本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五育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水平。新语境下的“一专多能”型教师具有如下特征:

学科的专业性。“一专多能”型教师通过长期的专业深耕,有扎实学识,对本学科的教与学有一定的见解,是学校公认的把关教师、学科带头人。

素养的广博性。“一专多能”型教师从不排斥本领域之外的学习,对世界始终保持好奇心,对生活始终充满无限的热爱,视野广、积累丰,有文化积淀。

融合的自觉性。“一专多能”型教师在实操层面,已打通各育之间、各科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边界。往往能明体达用、融汇贯通,“日用而不觉”。

方法的创新性。“一专多能”型教师因为拥有观察问题的不同视角,思维能创新,思路有创意,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上往往别具一格,育人有奇效。比如我们常点赞某人是“校长中鬼步舞跳得最好的网红”,“数学教师中编程玩得最好的帅哥”,还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老师。这些能文能武的“多面手”,我们可称之为“一专多能型”教师。

三、为何需要“一专多能”

系统集成的趋势呼唤“一专多能”。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综观近些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两大鲜明的趋势,一是需要团队合作,二是需要跨界融通。定势于某一个学科闭门造车,单打独斗,已很难出科研成果。

把握世界的方式要求“一专多能”。哲学层面而言,人类观照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有很多,比如神话、艺术、科学、常识、哲学等。对待同一事件,或同样的客观存在,这些方式分别会以各自独特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读。把握得好,优点是精专,把握得不好,弊端是片面。如果能“一专多能”,从不同的视角来把握世界、阅读社会、解决问题,世界将更加立体,社会将更加丰富多彩,问题将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得以优选优解。

教育改革的方向引领“一专多能”。而党的十八大以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提出,更使得“五育融合”成为时代要求,使得学校育人方式改革、新课程改革也成为时代的必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就必须把“基于真实世界与复杂生活的问题解决”作为课程实施的逻辑起点,把“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核心价值”作为育人评价的旨归,把“议题式教学、项目化学习、跨学科统整、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等作为教学方式改革的大方向。

于是,教师的“一专多能、融合育人”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不仅要有本专业的扎实学识,还应储备多学科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育人目标的达成。

回到现实中,因国家师范生尤其是中学师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评价机制等因素制约了“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一专”易得,“多能”难求。

四、新时代教师怎样实现“一专多能”发展

在学校特色文化中涵育“一专多能”。特色是学校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学校文化品位的应然诉求;文化是创建办学特色的合理内核和源动力,是学校发展的生命之根基。学校的历史传承、地理位置等独特的文化背景,是此校异于彼校的亮点,是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在这一文化氛围和精神场域中,教师也理应与学校文化发展同频共振,具备相应的精神气质、教学风格与技能。

通州湾示范区的通州湾中学是“中国大陆离大海最近的中学”,学校以“向海图强”为办学方向,以“涵育有大海气质的时代新人”为育人目标,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近五年,该校招录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教师,总数超过60人。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按惯例首先安排的是学校特色文化讲座。所以,该校教师都自带“江风海韵”“大海气质”。比如他们对海洋主题诗词歌赋、潮汐涨落规律、海边植物习性、鱼贝品种,大多能如数家珍。学校的活动课程,也常有海上观日出、滩涂“踩”文蛤、制作海洋生物标本、潮汐测量、海鲜烹饪等。当然“大海气质”更能从师生的精气神上得以体现,如大气、包容、专注、勇毅、勤勉和担当。

在融合育人课程中研究“一专多能”。五育融合指向育人方式改革,要求教师提升“一专多能、融合育人”能力。具体表现为突破学科限制,丰富育人实践,整合各育、各科的育人资源,问题导向、项目引领,设计和建构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然后“基于融合”“在融合中”,实施课程育人。

通州湾中学的融合育人策略是课题引领、课程统整、课堂实践、三课融合。笔者以省级规划课题《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大海气质涵育课程构建研究》为平台,组织课题组成员每月开展“跨学科听评课”“跨学科同题异构”“跨学科同上一堂课”等跨界合作教研活动。学校三年内建成了“省科技创新课程基地”“中国楹联教育基地”“耐盐水稻研究性学习基地”三个特色鲜明的项目化课程基地。校内外合作开发20余种校本融合教材,并正式出版了5本精品课程,常年有70多个学生社团正常活动,有模有样、有声有色。

通州湾实验中学几位语文、生物、美术教师组建了一个《百花园》融合课程项目共同体。这一课程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集劳动教育、美育、德育、学科教育于一体。项目教师们经常在一起组织跨学科集体备课,协同式社团活动,在种花、护花、赏花等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科融通、知行合一,培养实践技能、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审美意识等。每到花开时,各班分别举办“丰收节”,用以成果展示。包括花画展览、花诗诵读、花歌吟咏、插花比赛等,举行“最美的花儿献给你”仪式。

在“双减”工作中展示“一专多能”。“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政治任务,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南通是全国9个“双减”工作试点城市之一。在市教育局的有效指导下,通州湾各中小学积极响应、扎实推进。尤其在提供高质量课后服务方面,既造就了教师“一专多能”发展,也得益于“一专多能”型教师。

本区域内的课后服务,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用于社团活动模块,用于全面落实“一校一品”“一生一运动项目”“一生一艺术特长”等素养提升工程。所有教师一要结合各自专长,主动提供课后延时服务;二要积极配合好有资质的校外专家进校园开展活动,借力赋能,激活一池春水;三要跨学科观摩尤其是校外专家的活动课程,鼓励拜师学艺,“玩中学,学中玩,与学生一起成长”。

模拟法庭是体育教师组织的,荷花盘子舞是化学教师领舞的,工艺编织、汉唐服饰研究是语文教师指导的,足球、羽毛球、太极拳、对联是思政、信息技术等教师客串的。学校在全国机器人竞赛、无人机大赛,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全国楹联征集大赛中频获大奖,辅导教师基本也是跨界而来。

可以说,“双减”后的通州湾,“一专多能型教师”已不再是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的救急手段,而是满足学生追求美好生活、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修炼“一专多能”。教师一专多能的修炼,很多时候就在日常生活中,平常工作中。区域内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发现各自的专业发展特长,从而规划路径、修炼能力。

向经典致敬,与大师对话。有学校组建“三余读书会”,提供经费帮助教师订购专业杂志,图书馆全天开放,免费提供咖啡茶饮,每月沙龙分享,鼓励教师阅读杂书,博览群书,拓宽学科视野,充实专业底蕴。以此促成好学之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赋能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主题。

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们编写的《化学与生活》与《生活中的哲理》等校本课程,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可以说,柴米油盐,处处有学问;衣食住行,处处是修行。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孩子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经营好与生活的关系,最终过上幸福而完整的生活。

将兴趣爱好转化为育人能力。对此,学校管理者的态度是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给猴一棵树,给虎一座山,实现多元发展。具体落实上,学校一人一案,私人定制,顺势而上,重点扶持。涉及到经费的,课务调配的,均予特事特办。通州湾实验小学的丁老师已拿到足球、乒乓球两个国家级裁判员证书,顾老师的红学研究在圈内已小有名气,张老师在音乐、舞蹈、戏剧方面的编导能力非同一般。这些老师一路走来,都离不开学校的“搭台子”“指路子”“给法子”。

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更容易成为“一专多能”型教师。班主任身兼数职,保姆、保安、警察、侦探、服务员、调解员、保健医生……很多时候,班主任的“十八般武艺”原先压根儿就不会,而是在工作中被那些“拔尖学生”“问题孩子”“关键事件”倒逼而成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大海气质’涵育课程构建研究”批准号:D/2021/02/2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通州湾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栗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