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建设开发特色阅读空间探析

2024-09-28 00:00胡弯
兰台内外 2024年26期

摘 要:公共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助推器。文章阐述了特色阅读空间的重要性和主要呈现形式,详细介绍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的现状,并以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的三个特色阅读空间“四合书屋”“春明簃”以及“非遗文献馆”为例,分析其建设特色和经验,以期为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阅读空间建设提供参考,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地方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2;G25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各级图书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新技术应用与数智化转型、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馆内或馆外建设开发了一系列特色阅读空间,深入推进了全民阅读。首都图书馆作为北京市市属综合性大型公共图书馆,依据《北京市图书馆条例》,以《图书馆服务宣言》为准则,秉承“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把握公共图书馆发展新时期,积极探索建设开发特色阅读空间。

一、特色阅读空间的概念

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特色阅读空间的概念。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在推进“书香西城”的建设中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阅读空间打造上,陆续发展了30多家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并将其统称为“特色阅读空间”或“公共阅读空间”。特色阅读空间给大众读者带来的阅读专业性和提供的特色阅读服务,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争相打卡,被中国图书馆学会纳入年会征文和优秀案例征集中。例如,2021年开展的“特色阅读空间系列采风活动”专门面向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征集由政府或社会力量合作,在图书馆内或馆外建设的特色阅读空间。随着各省市加快建设开发特色阅读空间的步伐,图书馆界专家学者提出了特色阅读空间的概念,即“特QYZc1U8Ds20t42LO+HSR8Q==色阅读空间是指社会组织在政府支持下,在一定的空间范围或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社会(社区)公众提供公共阅读、流通借阅、艺术赏析等文献资料和数字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开展阅读推广、艺术交流、教育培训等公共文化活动的新场所”。

二、特色阅读空间的重要性和主要呈现形式

1.重要性

(1)第三代图书馆时代的到来。吴建中通过对全球图书馆建筑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结合从古至今图书馆发展历程,对图书馆发展做了一个阶段性描述。第一代图书馆以藏书为主;第二代图书馆藏用结合,注重开放服务理念;第三代图书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需求、可接近性、开放型、生态环境和资源融合,并致力于促进知识流通、创新交流环境、注重多元素和激发社群活力。他认为图书馆工作重心应从“解决藏用矛盾为主”向“以人为本”理念转化,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从重数量向重质量、从重投入向重效益的方向发展,发展理念从“书的图书馆”转向“人的图书馆”。同样,刘炜也认为新时代图书馆是人们的“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共享空间”,这种“共享空间”的理念是综合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设施和能力,以人为本,向读者提供所有可能的服务。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图书馆发展的核心,要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则建设开发特色阅读空间就必不可少。

(2)迎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发展。特色阅读空间的兴起与发展是新时代全民阅读需求增长的产物,也是政府一系列政策出台的必然结果。2021年4月,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在苏州召开,会议明确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是公共文化领域未来工作的重点,指明要在建设标准、设施布局、建设主体功能设置上实施创新改革。

2.主要呈现形式

建设开发特色阅读空间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专题文献馆中馆,是以馆内某一专题类文献为中心打造的特色阅读空间,围绕专题文献特色开展空间营造、资源展示及阅读推广等工作,以满足读者对专题文献阅读及研究的需求。例如,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的“四合书屋”以及北京城市图书馆非遗文献馆。

馆内特色空间是对馆内某一独立区域实现功能拓展的特色阅读空间,其阅读功能拓展可以通过丰富服务内容、创新阅读方式、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实现。例如,首都图书馆“春明簃”特色阅读空间。

三、地方文献概况

1.地方文献的概念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从承担文化建设的社会使命层面,对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还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如何定义地方文献,杜定友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以及簿籍等,其范畴包括地方事实、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物及著述三部分。所谓地方文献开发是在现有单个地方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加工整理,有条理地整合地方文献资源,多层次揭示地方文献内容信息,增加其信息量,并根据读者需求和信息市场营销策略以多样化产品形式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活动。地方文献的内容除了包含历史文献资料,也应该包含有价值的当代文献资料。

2.各省市地方文献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机遇,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地方文献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契机,开阔视野,提高站位,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挖掘地方文献中蕴含的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和文化精神,加强地方发展研究和深化重大课题研究服务,使地方文献服务社会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彰显。“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有学者指出,面对图书馆不断更新的生存环境,在地方文献的理论探索上应采用战略性思维展开远景规划,突出地方文献服务和资源定位,开展地方文献资源整合与品牌效应的相关研究。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作为发展地方文献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考量地方文献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截至2022年,各省级图书馆都建设有地方文献数据库,其中,重庆图书馆建有68个地方文献数据库,安徽省图书馆建有29个地方文献数据库,山东省图书馆和黑龙江省图书馆建有26个地方文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和陕西省图书馆也建有20多个地方文献数据库。由此可知,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3.北京地方文献中心概况

1958年,首都图书馆成立了北京地方文献组,启动行政调拨,将全馆基藏库和各辅助库中收藏的所有北京地方文献品种,按库本一册、复本两册划拨到地方文献专藏库,如原库藏册数在三册以下则全部划拨。首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就这样起步了。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成为北京地方文献中心,容纳与北京有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收藏与北京相关的文献,除了常见的纸质文献外,还有数字化资源已达200多TB,并收有藏舆图、金石拓片、老照片以及戏单等特种文献,藏书量已达600多万册,其中不乏珍品。除收藏善本、孤本和各种特异的文献内容之外,北京地方文献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订购、呈缴、拍卖、交换以及捐赠等途径,全面收集、整理有关北京地区的文献资料,并设立专藏书库。截至2017年底,北京地方文献中心拥有2个北京地方文献专藏库,共计面积1400平方米,现有文献59538种,16万余册,其中正式出版的图书18435种(包括方志680种,谱牒96种),报纸、期刊等连续出版物1335种及其他特种文献(缩微胶卷139种、拓片3000多种等)。而地方文献专藏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文献信息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它更像一个关于北京的“地情大数据”或“地情基础数据”系统。北京地方文献中心已数字化馆藏部分文献,建成了“北京记忆”网站,供广大读者阅览。

四、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之“四合书屋”

2023年4月21日,首都图书馆“四合书屋”揭幕暨《阎崇年文集》新书发布会在首都图书馆B座第一展厅举行。在活动上,阎崇年先生与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签订了捐赠协议,捐赠毕生藏书,并与超星公司董事长史超共同向首都图书馆四合书屋捐赠了《百衲本廿四史》。

四合书屋,为阎崇年书斋名。首都图书馆接受阎崇年捐赠毕生藏书万余册,着力打造“名人书屋”系列专藏,于北京地方文献中心阅览区内复建“四合书屋”,面积70平方米。北京地方文献中心“四合书屋”有开架阅览文献近4000册,以清史、北京史研究文献、友人签名赠书以及个人著作等为主,体现了阎崇年先生藏书特点和治学理念。“四合书屋”的部分家具和陈设亦是阎崇年先生提供,形成北京地方文献中心独具特色的阅览空间,使广大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专家学者的藏书,了解专家学者的阅读习惯,沉浸式感受阎崇年先生学术研究、创作的氛围和精神。“四合书屋”的落成作为首都图书馆“名人书屋”专藏系列之一,是首都图书馆首次将名人藏书整体向读者开放阅览,也是首都图书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四合书屋”里陈列的有华文出版社最新发布的《阎崇年文集》,这是阎崇年六十年治学成果的集中呈现,内容涵盖清史、满学、北京史等领域。包括专著《森林帝国》《清朝开国史》《努尔哈赤传》等;论文有《清史论文集》《满学论文集》《燕史论文集》《袁崇焕研究集》等;北京史有《古都北京》《北京文化史》等;大众史学有《正说清朝十二帝》《大故宫》《演讲集》《序跋集》等,共二十六卷,一千余万字。其著述之丰、成果之硕,为史学之鲜例。

五、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之“春明簃”

“春明”是古人对北京的雅称,“簃”则常用于书斋名,故“春明簃”有“京城书斋”之意。“春明簃”藏书1万多册,其中北京主题的图书占比将近50%,不仅有关于北京中轴线、一城三带方面的新书,还精心准备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老版图书,供各界读者选用,是属于首都市民自己的“京城书斋”。“春明簃”发挥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专藏的资源优势,采syiOBaiWHDewZR9r5MlEyg==取“图书馆+出版社”合作模式,通过沙龙、展览、互动体验等线下活动,发挥图书馆专业选书、研究、开发优势,让大众读者畅游书中探寻北京文脉。“春明簃”阅读空间集馆藏借阅、图书销售、文化活动、文创展售、餐饮休闲、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占地近1000平方米,设有座椅200余个,开放时间从早9点到晚11点,全年无休。2022年,在“春明簃”举办的红色唱片文化体验,展出了中国珍贵的唱片百余张,其中有许多歌颂祖国、反映新中国发展历程的红色唱片,特别展示了曾作为国礼的“北京的旋律”系列唱片,这些红色唱片犹如一条彩线,串联起新中国各个时代的峥嵘岁月,耳熟能详的曲目不仅是几代中国人美好的回忆,还是北京的城市记忆。为有效解决读者的“用餐难”问题,“春明簃”还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有美食相伴,读者可沉浸书海享受美好时光。“春明簃”一站式打通读者阅读链条上的不同节点,既是图书馆常规服务的有益补充,又是图书馆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探索。

六、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之“非遗文献馆”

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中设有非遗文献馆,用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作为保护、传承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文化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北京地方文献中心罗列出六大类非遗项目,分别是民间文学类、传统表演艺术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和民俗类。为丰富非遗文献馆藏,宣传和展示多样非遗资源,北京地方文献中心除了整理开发馆内现有资源,还向社会公开征集非遗文献,向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

北京城市图书馆非遗文献馆既是全国第一家综合性非遗主题阅览空间,也是国内首家非遗文献馆,其位于一层东南侧,面积约1675平方米,馆藏开架阅览文献约1.5万册。区域以“非遗文献”和“北京地方文献”为特色,融入现代阅读理念、文献可视化技术,为读者提供集阅读、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全新阅读服务。此外,还提供非遗总目和非遗多媒体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并结合先进的数据处理及数字展示技术,打造非遗主题展,并定期更换非遗推荐主题,组织非遗文化活动。

七、结语

公共图书馆在推进特色阅读空间的建设方面,不仅契合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成为深化服务群众、提升阅读体验的重要途径。以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为例,可以看到,其成功之处在于对特色阅读空间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通过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机结合以及馆藏资源、技术支撑、人力资源和制度保障的统筹协调,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阅读空间。展望未来,期待更多的公共图书馆能够借鉴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发和建设特色阅读空间,让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成为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张 骏.公共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建设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21,34(05):16-22.

[2]杨 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概念、发展定位和运行机制研究[J].全国商情,2016(32):72-74.

[3]童 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视域下特色阅读空间运营模式与效应研究 [J].中国出版,2019(08):29-32.

[4]吴建中.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6,35(06):4-9.

[5]吴建中.从“书的图书馆”到“人的图书馆”——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给予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28(05):93-97.

[6]刘 炜.未来的图书馆[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09):39-44.

[7]杨 静,马 骥,杨 峥.第三代图书馆空间建设实践研究及启示——以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2021,51(01):81-85.

[8]吴建中,程焕文,科恩·戴安娜,等.开放、包容、共享:新时代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榜样——芬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开馆专家访谈[J].图书馆杂志,2019(01):4-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

[10]雷树德.文献地方文献学论考[J].津图学刊,1997(03):83-91.

[11]王淑芬,马小红.关于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学刊,2001(02):4-6.

[12]蔡晓绚.谈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01):122.

[13]徐 苏.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现实价值[J].图书情报研究,2019(04):3-9.

[14]人民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0-11-25].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15]王 彬.蜕变的尴尬:地方文献研究定位与服务的再探索——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06):46-49.

作者单位:首都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