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劳模精神

2024-09-28 00:00李丽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5期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和造就了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劳模精神在新时代集中体现为自信自强、踔厉奋发的爱国担当精神。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有利于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伟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劳模精神,一要加强顶层设计,为培育劳模精神提供制度保障;二要突出问题导向,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三要增强系统观念,一体推进劳模精神融入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四要优化平台建设,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劳模故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丰富载体。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5-0055-11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5.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2]。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3]之一,系统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伟大劳模精神的形成过程及内涵演变,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弘扬和培育伟大劳模精神的价值意蕴和方式方法,对于团结动员亿万人民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劳模精神的内涵演变

劳模精神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对特定社会语境下劳动模范群体在劳动实践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它孕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光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为“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的牺牲奉献精神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4]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5]。与之相应,对劳模的要求包括: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坚信劳动光荣、创造致富,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全力支援前线斗争,带动群众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等。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劳模运动和劳动竞赛。劳模运动是树立、表彰和学习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的运动。劳模运动和生产运动相结合,形成了比较普遍的群众运动,使各行各业劳模不断涌现。比如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参加劳动生产、壮大有生力量支持边区抗战,中央苏区开展了以“服务军事,支援战争,保家卫国”为指导思想的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等。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主要包括生产好的劳动英雄和工作好的模范工作者两大类。劳动英雄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好,并以自身的生产影响和推动别人生产;模范工作者的主要表现是工作好,以其优良的革命品质和端正的思想作风真正为群众服务。这一时期,劳模精神的内涵是“为革命献身、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经验加创新”[6]。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与之相应的是,中国共产党选树劳模、弘扬劳模精神也从革命动员逻辑转变为国家建设逻辑。党和政府沿用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与做法,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劳动互助和劳模评选活动,营造了生产竞争和劳动竞赛浓厚的“赶超氛围”。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竞赛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攀登,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创业辉煌史。

1950年9月25日,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党和国家首次表彰劳动模范,会议规格高、参会人数多且影响广泛。同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批转全国总工会党组关于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该会议“基本上是达到了表扬功臣、鼓励模范、指出方向、树立榜样、教育群众的目的”,并号召“在生产已经正常化,工会组织已普遍建立的城市,可根据东北和天津的经验,组织全市的生产竞赛”,建议“把评选劳模形成固定的制度”[7]。从1950年到1960年,党和国家先后召开了4次劳模表彰大会。这一时期,国家高度重视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模主要来自基层一线产业工人,他们普遍具有“以国家主人翁的新的劳动态度,进行生产和工作”[8]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和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部分劳模还呈现出从生产型向技术革新型转变的突出特性。劳模精神的内涵拓展为“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怕牺牲、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多做贡献”[6]。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锐意进取精神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说法,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9]他还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目标。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4]。与之相应的是,劳模精神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连,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定后,以劳模为代表的劳动者群体皆致力于为解放生产力而献策献力,齐心协力推进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大踏步前进。

这一时期有效拓展了生产劳动的现实范畴,即将生产体系中部分非剥削性质的劳动划入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10]41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明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要求和劳动致富、共同富裕的劳动思想,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模范人物学习,“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0]40,极大地调动了劳动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时期的劳模群体开始多元化,尤其是随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0]378论断的出现,打破了劳模群体主要来自一线生产领域的局限,劳模精神的现实载体从基层体力劳动者群体,拓展为包括知识分子、技术骨干等脑力劳动者在内的群体。这一时期的劳模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和劳动习惯,呈现出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等多元特征。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与科技工作者塑造了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劳模新形象,劳模精神的内涵也随之拓展为“奋力开拓、争创一流、建功立业、改革创新、创造价值、与时俱进”[6]。

(四)新时代: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为自信自强、踔厉奋发的爱国担当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1]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劳模和劳模精神,并用较多篇幅论述劳模的历史贡献和劳模精神的宝贵价值。“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12]

首先,“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聚焦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充分展现了劳模的岗位意识和进取精神。我国工人阶级从来都有走在前列、勇挑重担的光荣传统,爱岗敬业不仅是其职业态度和职业信仰,也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爱岗敬业的前提是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自觉自愿、积极主动,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统一起来,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恪尽职守,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是奋斗目标,内蕴“时时放心不下”的进取心,体现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进取意识和技艺超群、笃实严谨、臻于至善的进取精神,是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以达到“更上一层楼”的过程,是将敬业升华为精业,好了还要更好的高标准严要求。

其次,“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聚焦工作作风和行为特质,充分展现了劳模的精神风貌和昂扬斗志。新时代劳模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在锐意进取中勇攀高峰,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往直前。新时代劳模不仅有力量,还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需要指出的是,“勇于创新”并不局限于机械手工操作与体力劳动中的技术革新,更是在纯熟的技艺中孕育出的无限发展的创造性思维与智慧。

最后,“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聚焦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充分展现了劳模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奉献是劳模精神最深沉的注脚。新时代劳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党和人民极度负责,他们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虽然不同领域的劳模的人生印记不同,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却是他们共同的精神符号。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弘扬劳模精神的价值意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有利于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伟力。

(一)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13]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14]劳模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15],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模范、勤奋劳动的模范、增进团结的模范”[12]。劳模高度认同并主动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自觉听党话、跟党走,主动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党奉献,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政治民主化、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劳模精神是对劳模群体在阶级品质、劳动能力、实践精神、政治态度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社会性格”[16]的高度凝练和抽象表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劳动人民与祖国同向同行,在不懈奋斗中形成了劳模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在劳动创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劳模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精神素养和政治品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品质和光荣传统,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劳动生产领域的生动体现。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凸显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

“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14]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的过程。劳模“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2],弘扬劳模精神对于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弘扬“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12]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广泛宣传秉持理想信念、保持崇高境界、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的劳模,有利于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懂得“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17]的价值理念,知晓“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8]的历史哲理。

(二)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19]“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15]“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把14亿人口转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规模巨大的人力资源,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以精神力量为纽带,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劳模精神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以修齐治平为核心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个人抱负,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走出新路、战胜困难、跨越险阻的内在力量。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20]这就明确了人口素质、规模、结构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人口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人口高质量发展即人口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关键是要加快从人口规模红利转向人口素质、人口质量红利。

当前,在总人口增速放缓、劳动力供给减少、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为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要素效率提高生产率。这就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劳模“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19]。弘扬劳模精神,不仅能够启迪群众的道德智慧,净化群众的道德心灵,激发群众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励群众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不怕困难、开拓创新的精神,使自由自觉的劳动成为生活方式,使劳动超越谋生手段局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21],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与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支撑。

(三)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95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2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在增强信心、提振精神方面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强调劳模精神的重要性,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并不矛盾。因为,唯物史观虽然把人类社会发展看作一个客观存在的矛盾运动过程,但从不忽视精神的力量,而且重视精神力量所体现的人之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越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实践活动,越是需要自由自主的精神支撑和激励。

劳模“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2]。“精神”在中国古代或指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或指人的精气和元神,或理解为人的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精神指相对于物质而存在的一切意识的活动、意识现象的总和。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深沉厚重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从事社会生产的劳动实践中锤炼形成的宝贵品格。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鼓舞人民群众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劳模所从事工作的劳动方式、行业性质、岗位职责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是某一劳动方式的杰出代表,都是某一行业引领时代前进的先锋,淋漓尽致地体现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彰显着崇高的为民情怀,昂扬着不懈的奋斗精神,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时代伟力。

(四)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伟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1945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劳模“有三种长处,起了三个作用”,即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5]。劳模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当表率。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首先要依靠亿万劳动者。劳动最核心的底蕴是实干、奋斗。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中国式现代化要靠劳动创造,共同富裕更要靠勤劳智慧来实现,要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劳模是劳动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是“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15]进行经济建设时形成的中国力量。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号召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用辛勤的双手将其变为现实,依靠劳动创造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劳模精神的方式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培育和造就了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对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应加强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导向、增强系统观念、优化平台建设。

(一)加强顶层设计:为培育劳模精神提供制度保障

新征程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要站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贯彻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进一步完善重视劳模、关心劳模、爱护劳模、服务劳模的体制机制建设,把实践中探索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

一是要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继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动员亿万职工积极投身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的独特功能,继续充分发挥工会领导、组织和关爱劳模的突出作用,为广大职工建功立业搭建舞台,引导广大职工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工会是推动劳模精神社会化、大众化的主体力量,承担着引导职工听党话、跟党走,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15]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急难愁盼、安危冷暖记在心上,多做问冷暖、听疾苦、鼓干劲的工作;要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重视维护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是要继续充分发挥劳模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突出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鲜明导向。劳模是劳动者中的突出代表,是工人阶级中的闪光群体。大力表彰劳模、广泛宣传劳模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劳动、发挥才干的先进事迹,既是对劳动模范的热情褒奖,更是对劳模精神的大力弘扬,这对全体劳动者来说具有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典范教育”的模式和“典范精神”的凝塑与宣传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沿用至今的宝贵经验。可以说,百年来党和国家的劳模评选制度及其探索实践,为劳模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现实土壤。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宽广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23]的体制机制建设。新征程上,助力每一位劳动者在劳动中体现自身价值、展现自我风采、感受劳动是最大的幸福,就需要在顶层设计上立足劳教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24]。“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25]因此,要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加大科技创新领域劳模选树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加以推进。新征程上,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和释放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二)突出问题导向: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坚持问题导向就需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弘扬伟大劳模精神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受互联网上错误思潮影响,一些人质疑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奉献最美等价值观,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拈轻怕重、挑三拣四的劳动态度,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畸形劳动价值观产生认同,认为劳模精神已经过时,并由此衍生出多种错误观点与言论,归纳起来主要有“过时论”“政治论”“特例论”“物化论”“英雄论”等五种观点[26],存在抹黑劳模、丑化劳模倾向。针对这一现象,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批驳错误,有针对性地批驳各种不实舆论、负面舆论、有害言论。

要从正反两个角度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一是通过正面教育引导群众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育引导群众深刻领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受到尊重,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凡是能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利于人民的劳动,都是高尚的、光荣的,引导群众树立“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27]的思想观念;教育引导群众在崇尚劳动中端正劳动态度,在热爱劳动中厚植劳动情感,在辛勤劳动中淬炼劳动能力,在诚实劳动中涵养劳动品德。二是通过反面教育,批判贪图享受、坐享其成等畸形劳动价值观,匡正人们的错误观念,引导群众克服好逸恶劳、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体力劳动的剥削阶级思想,反对懒惰行为;教育引导群众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的价值观,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三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对于劳模,反复叮嘱他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荣誉,“要拿‘挑担子’的态度,而不是拿‘背包袱’的态度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28];不仅自己要做好工作,而且要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对于青年学生中存在的“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29]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要加强劳动精神教育和群众观点的教育,使他们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三)增强系统观念:一体推进劳模精神融入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项工作。系统观念,是以系统的观点看待事物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思维。“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在新征程上,纵向上应将劳模精神有机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劳模精神弘扬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横向上应将劳模精神有机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学校方面,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结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确定劳模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劳模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合力机制,构建整体系统,协同发力[30]。家庭层面,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首先应当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其次,要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好劳模精神教育教学活动,引导、鼓励未成年人参加劳动和志愿服务。社会层面,各级各类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善于通过营造尊重劳模、弘扬劳模精神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四)优化平台建设: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劳模故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丰富载体

充分发挥榜样人物的率先垂范作用,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劳模是人格化的价值观、看得见的正能量。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劳模的感人事迹,弘扬劳模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一要沿用好办法。比如通过持续广泛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的方式,发挥劳动竞赛“以比促学、以赛促练”的独特功能。劳动竞赛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独特方式。早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倡导竞赛实践活动,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使“一切为着革命战争,为着前线的胜利”[31]。劳动竞赛作为在新的生产关系基础上衍生的新生事物,毛泽东同志高度肯定它的实践运用,全力支持且亲身推广。新时代劳动技能竞赛提质升级,在全国总工会的推动下,技能竞赛由“速度型”“体力型”转向“智力型”“效益型”。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等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深化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发展,扎实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竞赛,推动在新业态新组织中开展竞赛活动,使广大劳动者以赛促学,促使一批具有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的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二要改进老办法。比如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真诚礼赞全国“最美职工”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的不平凡业绩,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充分发挥工匠学院在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带领作用,组织“劳模工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阅读经典好书 争当时代工匠”主题阅读活动,组织来自生产一线的劳模工匠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工矿企业等。

三要探索新办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劳模精神既要多渠道多形式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又要抓住重点、把握关键,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尤其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最大化地发挥劳模精神的育人功能。比如通过线上微宣讲、视频展播、网课等新方式,讲好劳模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重大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和精神特质。通过加强劳模精神数字化课程建设,开发国家级、地方级、学校级劳模精神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扩大劳模精神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四、结语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劳模精神的内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始终发挥着激励亿万群众团结奋斗、接续奋斗的重要作用。从“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的牺牲奉献精神,到自信自强、踔厉奋发的爱国担当精神,劳模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价值愈发凸显。继续大力弘扬伟大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独特功能与作用,是新征程上的新任务、新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凝聚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02(1).

[2]新华社.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 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光明日报,2014-05-01(1).

[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N].人民日报,2021-09-30(1).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N].光明日报,2021-11-17(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4.

[6]王永玺,张晓明.简述中国劳模的发展历史[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0(3):7-9.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四册[M].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7-199.

[8]陈云.陈云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67.

[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96.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12]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4-29(2).

[13]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光明日报,2023-03-16(2).

[14]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J].求是,2023(11):4.

[1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04-29(2).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8.

[17]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9-30(2).

[18]习近平出席投运仪式并宣布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 [N].光明日报,2019-09-26(1).

[19]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20-11-25(2).

[20]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5-06(1).

[21]蒋桂芳,李丽.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审视[J].教育文化论坛,2022(4):40-47.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四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84-285.

[2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4-30(2).

[24]习近平回信勉励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 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3-09-03(1).

[25]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强调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7-08(1).

[26]田鹏颖,王圆圆.论劳模精神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20-526.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5.

[28]邓小平.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上卷[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9.

[2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30]何云峰,齐旭旺.新时代如何在大学生中有效培育劳动精神[J].教育文化论坛,2024(1):52-61.

[31]杨冬梅,赵建杰.劳模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8.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LI Li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has been cultivated and fostered,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and holding value in achiev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s manifested as a spirit of self-confidence, self-improvement, and patriotic dedication. In this new journey,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s beneficial for the following aspects: ensuring the steadfastness of modernization leadership, emphasizing the populism of modernization orientation; enhanc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piritual power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onsolidating the practical strength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strong country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equires: first,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to provid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for fostering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second, emphasizing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es to educate and guide the masses in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view of labor; third, enhancing a systemic perspective to comprehensively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into all levels of schools and families, schools, and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 fourth, optimiz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rich carriers for enthusiastically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through telling their stories with dedication and emotion.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working spirit

(责任编辑:梁昱坤 郭 芸)